线针刀治愈高位腰椎间盘突出症致双下肢不全瘫一例病案及分析 患者:刘*爱 性别:女 年龄:76岁 住址:郑州市陇海路与华山路交汇处****, 联系电话:155******1 就诊时间:2013年11月4日10点26分 接诊医师:王学昌副主任医师 高红升、俞波红进修医师 岳浩男实习医师 主诉: 双下肢发麻,行走乏力1周余 现病史: 无明显原因,可能因劳累致腰以下双下肢发麻,脚底紧感,行走乏力,越走越重,如踩棉花,不自觉常常摔倒,伴腹上部不适、紧感、大小便困难。发病以来,饮食可,未曾诊治。 既往史: 高血压病二十余年,稳定治疗中,曾有脑出血病史;慢性下腰痛数十年。 体格检查: 一般情况可,步态蹒跚,腹软,无明显压痛,下腰及臀上部双侧皆广泛质硬伴压痛,马鞍区麻木,双下肢腹股沟平面以下套状麻木,双下肢肌力检查皆Ⅳ级,腰部各向活动度可、双下肢关节活动度可,双下肢直腿抬高试验及4字试验皆阴性,巴氏征阳性,Hoffman征阴性。 辅助检查: 1、
颈、胸、腰椎MRI:腰2、3椎间盘明显突出,伴相应平面脊髓压迹明显 ; 2、
腰椎x片:腰椎严重骨质增生、骨质疏松; 3、
血常规大致正常; 4、
肌电图大致正常(因发病不足一周,肌电图不能显示病理现象) 诊断:1、双下肢不全瘫 2、严重腰2-3椎间盘突出症 3、腰椎管狭窄症 处理:1、火灸+线针刀+臭氧(右骶髂、右L1-4椎旁、右上臀) 2、药物 3、建议卧床休息 4、定期复查,不适随时来诊, 必要时进一步诊治 后记: 患者一周一次线针刀为主综合治疗,随后又做了六次治疗,效果自述如下: 第一次线针刀治疗后------大小便通畅,大腿前麻木消失,仅大腿后下及双小腿部麻木; 第二次线针刀治疗后-----大腿不麻了; 第三次线针刀治疗后------小腿麻木也轻了; 第四次线针刀治疗后------小腿麻木减轻更多了; 第五次线针刀治疗后------小腿上段不麻了,脚踝仍麻木,但走路不发飘,腿不软了。 第六次线针刀治疗后,——仅剩足底轻微麻木。 点评: 这是一例严重高位椎间盘突出压迫腰部脊髓所致双下肢不全瘫的经典病例。 1、双下肢麻木的原因? 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般地,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多表现为股神经受压或坐骨神经受压所致的一侧下肢放射性疼痛或麻木,其感觉障碍区域多为一长溜、一片,但一般绝非套状,而此病例为从腹股沟平面以下套状麻木,且伴鞍区麻木。 临床常见的周围神经病虽然也可见到双下肢套状麻木,但其发病多为自下而上渐进发病,且病理征多阴性,因此本患者双下肢不全瘫麻木无力只考虑为脊髓受压损伤所致,这一点, MR结果也予以了证实,——综上所述,本患者一系列症状为高位腰2、3椎间盘严重突出压迫脊髓所致。 2、 腰椎间盘突出症原理,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发病机理: 腰椎间盘突出症发病原因,一般地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①椎间盘自身解剖因素弱点;②腰椎间盘的退行性改变;③外伤;④劳损;⑤职业因素等。 王学昌大夫认为:椎间盘位于最深在的脊椎之间,其周围还有众多的肌肉筋膜韧带等软组织,由于力臂杠杆的原因,各种外伤与劳损首先侵犯的不是椎间盘,而是外层的肌肉筋膜韧带等软组织,特别是肌肉和筋膜,一侧的肌肉损伤会造成另一侧的拮抗肌张力发生改变而相应损伤,也必然会影响到其同侧、和深层的协同肌相应损伤,进而还会导致软组织的动静态失衡而造成腰部的疼痛。久之,还会因为肌肉张力的不平衡,导致脊柱应力负荷过重而使退行性变加速,引起椎间盘突出、骨质增生。 综上所述,软组织损伤才是腰椎间盘突出症发病的根本原因,是原发病变,是“本”;而椎间盘突出、骨质增生是由于软组织损伤所继发的病变,只是表面现象,是“标”。 3、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方法有哪些?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方法有很多,归纳起来,有四个阶梯: 一般首选第一、第二阶梯 ①第一阶梯(无创):药物、按摩、理疗、熏蒸、牵引、正骨手法复位、科学锻炼、休息等; ②第二阶梯(细针):在第一阶段的基础上,可同时针灸、刃针、针刀、封闭、穴位埋线、M刀、臭氧注射、骶管注射等; 经过传统、正规、正确、足程的第一阶梯、特别是第二阶梯治疗6个月以上无效者,则考虑以下治疗方案: ③第三阶梯(微创):必要时激光、射频、胶原酶、臭氧、椎间盘镜、等离子、椎间孔镜等微创治疗。 ④第四阶梯(手术):传统手术治疗! 4、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最好治疗方法? 如上所示,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方法很多,都不错,都有效,但没有说哪种方法是所有方法中最好的。由于每个患者病情不一样,我们只能说每个患者只有他最合适的治疗方法。 那么到底是哪种方法最合适、最好?有没有判定的依据? ——答案是肯定的,那就是我所提出的《颈肩腰腿痛的五个治疗原则》(见颈肩腰腿痛网王学昌专栏,我的培训班视频讲座)。 |
手机版|Archiver|关于我们|颈肩腰腿痛网 ( 京ICP备05068258号-28 [北京两全其美科技公司版权所有] )
GMT+8, 2025-5-1 17:09 , Processed in 0.022551 second(s), 16 queri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