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资这个月也实在发不了了!”听到院长无奈的回复,年近六旬的基层老医生董亮,整颗心都是凉的。 时隔2年,他迄今依然清晰记得当时和医院院长谈话要求按时发工资的情景。 近30年了,每天辛辛苦苦在这个矿区医院上班,他在病人和乡亲中,可以说有口皆碑,但如今,一个月仅2000块钱的月工资,医院竟然也不能按时发放,怎么能让人不心寒? 守了近一辈子的医院,处境日益艰难,如今是一天不如一天,30年的老医生,自己又该何去何从? 30年酸甜苦辣从医路 1989年,董亮从医科大学本科毕业后便回到家乡辽宁,回到当地医院上班,转眼已经过去30年了。 30年对医院的感情,不是一两句话就能够说清楚的。 董亮到现在还时常想起,20多岁满腔热血的他初到医院时,一丝不苟地将白大褂穿在身上的模样:那个少年满脸认真,眼睛里发着光,一心想在医院为职工和乡亲解除病痛的他,总是微笑着热忱接待病人,简单而朴实的愿望便是踏踏实实、认认真真看病,成为一名受人尊敬的医生。 时间转瞬即逝,从医路上说不尽的酸甜苦辣,但后来升职成为康复科主任的董亮,提起医院,总能感觉到一股暖意——那仿佛是他第二个家,见证了他一步步成长:记不清多少个夜晚,他在灯下刻苦钻研;数不清多少病人,经他治疗后展露笑脸;忘不了多少喜怒哀乐,他和同事共同分享。 多少路,多少日子,大家一起走过。 花开了,叶落了,一年又一年,他从小董,变成了老董。 时光染白了董亮的头发,岁月开始在他的额头爬出皱纹。 30年时光一晃而过,董亮老了。 一名医者该做的,他尽职尽责可以说一分没差。 勤勤恳恳为民治病,他赢得了职工们的尊重和乡亲们的爱戴,干了一辈子,董亮本想很快会安稳退休,但没想到这两年形势风云突变,医院的处境竟然会变得这么糟糕。 为了生存,被逼创业 从2016年开始,医院的形势越来越不好,后来演变为发不下来工资。刚开始的时候,大家都以为这是偶然现象,稍微节省一下,靠着一点微薄的积蓄撑着也能勉强度日。可半年后,当大家伙儿发现发不下来工资已经是一种常态时,用“人心惶惶”来形容同事们的心境,再贴切不过。 医院如果关门了,家里可怎么办? 为了日后能生存,从来没想过走出医院的董亮,无奈也成了创业大军的一员——他干不了别的,只能干老本行——他开了一家诊室,每天下班后,利用业余时间为患者服务。 翻看董亮近2年的朋友圈,经常看到这样一条信息:我上午十一点半在店里。 那是他在医院下夜班后,赶到店里的时间。 竞争激烈,无路可退 以前在医院收入尽管不算很高,但毕竟体面稳定,工作也相对单一,除了看病,其他不用咋操心。一开始成立诊室,相关的各种事情都得自己干,再加上周边诊所并不少,竞争十分激烈,虽然他是当地有影响的老大夫,但诊室开业后面临的第一个问题,竟然还是解决病源。 为了尽快打开局面,他坚决第一时间给患者看病,哪怕自己饭先不吃、水先不喝。因为热忱对待病人,加上他之前在本地就素有口碑,经过艰苦努力,一年后,日门诊量从0开始达到了近20人。 针对当地颈椎病、腰椎病、关节炎等患者多又普遍缺乏真正有效治疗手段的情况,为了提高疗效,提高竞争力,他又多方考察、比较后,专门赴河南郑州拜访名师学习了颈肩腰腿痛弧刃针疗法。学成之后,患者们看到立竿见影的疗效,一传十十传百,日门诊量迅速从不到20个人增长到40个人左右,日收入也接近了万元。病源上来了,收入大幅度增加了,但他现在也实在太忙了,忙的时候,真是一天到晚饭也吃不上。 创业,不必害怕! 曾几何时,创业被称为“下海”,既充满诱惑又充满风险:尽管一少部分人能幸运地取得成功,但更多人却是要铩羽而归,甚至入海后再也上不了岸。而医生、教师等体制内职业,又被认为是中国最不适合创业的人群。 而年近六旬的老大夫董亮,一直在体制内上班从没想过要创业,为了生计在临近退休时又被逼创业的亲身经历,告诉我们所有中国医生、所有中国人:创业,不必害怕! (注:文中除化名外,均为真人真事)
|
手机版|Archiver|关于我们|颈肩腰腿痛网 ( 京ICP备05068258号-28 [北京两全其美科技公司版权所有] )
GMT+8, 2025-5-2 00:37 , Processed in 0.030593 second(s), 20 queri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