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肩腰腿痛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痛王医学网校直播微课 痛王全国颈肩腰腿痛培训理疗师班 痛王全国颈肩腰腿痛培训十合一精华班 弧刃针、线针刀、小针刀、特色埋线、实用整脊、臭氧、臭氧水、臭氧大自血、尸体解剖、火灸疗法 痛王全国颈肩腰腿痛医学专家班 脊柱内镜(椎间孔镜)新鲜尸体解剖模拟手术强化培训班
查看: 4183|回复: 0

本草纲目 序例上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4-12 09:25:0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内容:时珍曰∶自陶弘景、唐、宋以下所引用者,凡一百五十一家。时珍所引用者,除
旧本外,凡四百四十家。
《易经注疏》(王弼)
《诗经注疏》(孔颖达、毛苌)
《尔雅注疏》(李巡、邢 、郭璞)
《尚书注疏》(孔安国)
《春秋左传注疏》(杜预)
《孔子家语》
《礼记注疏》(郑玄)
《周礼注疏》
张湛注《列子》
郭象注《庄子》
杨 注《荀子》
《淮南子鸿烈解》
《吕氏春秋》
葛洪《抱朴子》
《战国策》
司马迁《史记》
班固《汉书》
范晔《后汉书》
陈寿《三国志》
王隐《晋书》
沈约《宋书》
萧显明《梁史》
李延寿《北史》
魏征《隋书》
欧阳修《唐书》
王 《轩辕本纪》
《穆天子传》
《秦穆公传》
《蜀王本纪》
《鲁定公传》
《汉武故事》
《汉武内传》
《壶居士传》
《崔魏公传》
《李宝臣传》
《何君谟传》
《李孝伯传》
《李司封传》
《柳宗元传》
《梁四公子记》
《唐武后别传》
《南岳魏夫人传》
《三茅真君传》
葛洪《神仙传》
干宝《搜神记》
《紫灵元君传》
刘向《列仙传》
徐铉《稽神录》
《玄中记》
《洞微志》
郭宪《洞冥记》
乐史《广异记》
刘敬叔《异苑》
王子年《拾遗记》
《太平广记》
吴均《续齐谐记》
段成式《酉阳杂俎》
《异术》
王建平《典术》
杜 《通典》
《异类》
何承天《纂文》
张华《博物志》
《魏略》
东方朔《神异经》
盛宏之《荆州记》
郭璞注《山海经》
何晏《九州记》
宗懔《荆楚岁时记》
《华山记》
顾微《广州记》
徐表《南州记》
《嵩山记》
裴渊《广州记》
万震《南州异物志》
《南蛮记》
杨孚《异物志》
房千里《南方异物志》
《太原地志》
刘恂《岭表录异》
孟 《岭南异物志》
《永嘉记》
朱应《扶南记》
张氏《燕吴行纪》
《南城志》
《五溪记》
王氏《番禺记》
《白泽图》
轩辕述《宝藏论》
青霞子《丹台录》
《斗门经》
独孤滔《丹房镜源》
《东华真人煮石法》
《房室图》
《太清草木记》
《神仙芝草经》
《异鱼图》
《太清石璧记》
《灵芝瑞草经》
狐刚子《粉图》
《魏王花木志》
《夏禹神仙经》
《四时纂要》
贾思勰(音叶)《齐民要术》
《三洞要录》
郭义恭《广志》
汜胜之《种植书》
《八帝圣化经》
崔豹《古今注》
丁谓《天香传》
《八帝玄变经》
陆玑《诗义疏》
陆羽《茶经》
《神仙感应篇》
李畋《该闻录》
张 《朝野佥载》
《神仙秘旨》
杨亿《谈苑》
《开元天宝遗事》
《修真秘旨》
《宣政录》
郑氏《明皇杂录》
颖阳子《修真秘诀》
《五行书》
孙光宪《北梦琐言》
《左慈秘诀》
《广五行记》
欧阳公《归田录》
陶隐居《登真隐诀》
《遁甲书》
沈括《梦溪笔谈》
《耳珠先生诀》
《龙鱼河图》
景焕《野人闲话》
《韩终采药诗》
王充《论衡》
黄休复《茆亭客话》
《金光明经》
《颜氏家训》
《范子计然》
《宋齐丘化书》
《楚辞》
李善注《文选》
《张协赋》
《本事诗》
《江淹集》
《宋王微赞》
《庾肩吾集》
《陈子昂集》
《陆龟蒙诗》
梁简文帝《劝医文》
\x以上一百五十一家,旧本所引者。
许慎《说文解字》
吕忱《字林》
周弼《六书正讹》
周弼《说文本原》
王安石《字说》
赵古则《六书本义》
顾野王《玉篇》
孙 《唐韵》
魏子才《六书精蕴》
仓颉《解诂》
丁度《集韵》
黄公武《古今韵会》
洪武《正韵》
阴氏《韵府群玉》
包氏《续韵府群玉》
《急就章》
张揖《广雅》
孙炎《尔雅正义》
孔鲋《小尔雅》
曹宪《博雅》
罗愿《尔雅翼》
扬雄《方言》
陆佃《埤雅》
《埤雅广义》
刘熙《释名》
司马光《名苑》
陆玑《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
师旷《禽经》
袁达《禽虫述》
淮南八公《相鹤经》
黄省曾《兽经》
王元之《蜂记》
朱仲相《贝经》
《龟经》
张世南《质龟论》
钟毓《果然赋》
《马经》
傅肱《蟹谱》
李石《续博物志》
韩彦直《橘谱》
毛文锡《茶谱》
唐蒙《博物志》
蔡襄《荔枝谱》
蔡宗颜《茶对》
张华《感应类从志》
欧阳修《牡丹谱》
刘贡父《芍药谱》
赞宁《物类相感志》
范成大《梅谱》
范成大《菊谱》
杨泉《物理论》
刘蒙《菊谱》
史正志《菊谱》
王佐《格古论》
陈翥《桐谱》
沈立《海棠记》
《天玄主物簿》
陈仁玉《菌谱》
王西楼《野菜谱》
穆修靖《灵芝记》
戴凯之《竹谱》
叶庭 《香谱》
李德裕《平泉草木记》
僧赞宁《竹谱》
洪驹父《香谱》
周叙《洛阳花木记》
苏易简《纸谱》
苏氏《笔谱》
《洛阳名园记》
苏氏《砚谱》
苏氏《墨谱》
张果《丹砂秘诀》
杜季阳《云林石谱》
《九鼎神丹秘诀》
张果《玉洞要诀》
李德裕《黄冶论》
《升玄子伏汞图》
桓宽《盐铁论》
《大明一统志》
韦述《两京记》
《宝货辨疑》
《太平寰宇记》
祝穆《方舆要览》
嵇含《南方草木状》
《逸周书》
郦道元注《水经》
沈莹《临海水土记》
《汲冢竹书》
陆 《续水经》
《临海异物志》
《左氏国语》
《三辅黄图》
陈祈畅《异物志》
谢承《续汉书》
《三辅故事》
曹叔雅《异物志》
《法盛晋中兴书》
张勃《吴录》
薛氏《荆扬异物志》
《后魏书》
《环氏吴纪》
万震《凉州异物志》
《南齐书》
《东观秘记》
刘欣期《交州记》
《唐会要》
刘义庆《世说》
范成大《桂海虞衡志》
《五代史》
《世本》
东方朔《林邑记》
《南唐书》
《类编》
东方朔《十洲记》
《宋史》
《逸史》
任豫《益州记》
《辽史》
《野史》
宋祁《剑南方物赞》
《元史》
费信《星槎胜览》
周达观《真腊记》
《吾学编》
顾 《海槎录》
刘郁《出使西域记》
《大明会典》
朱辅《溪蛮丛话》
袁滋《云南记》
《太平御览》
陈彭年《江南别录》
《永昌志》
《册府元龟》
《江南异闻录》
《蜀地志》
《集事渊海》
李肇《国史补》
《华阳国志》
马端临《文献通考》
《楚国先贤传》
《茅山记》
《白孔六帖》
葛洪《西京杂记》
《太和山志》
《古今事类合璧》
周密《齐东野语》
《西凉记》
祝穆《事文类聚》
周密《癸辛杂志》
《荆南记》
欧阳询《艺文类聚》
周密《浩然斋日钞》
《永州记》
郑樵《通志》
周密《志雅堂杂钞》
《南裔记》
陶九成《说郛》
罗大经《鹤林玉露》
竺法真《罗浮山疏》
虞世南《北堂书钞》
陶九成《辍耕录》
田汝成《西湖志》
贾似道《悦生随钞》
叶盛《水东日记》
《南郡记》
徐坚《初学记》
徐氏《总龟对类》
《伏深齐地记》
《文苑英华》
邵桂子《瓮天语》
《郡国志》
《锦绣万花谷》
毛直方《诗学大成》
《邺中记》
洪迈《夷坚志》
《苏子仇池笔记》
《廉州记》
《淮南万毕术》
鲜于枢《钩玄》
辛氏《三秦记》
高氏《事物纪原》
《松窗杂记》
《金门记》
伏侯《中华古今注》
杜宝《大业拾遗录》
《周处风土记》
应劭《风俗通》
苏鹗《杜阳编》
《嵩高记》
班固《白虎通》
方勺《泊宅编》
《襄沔记》
服虔《通俗文》
方镇《编年录》
邓显明《南康记》
颜师古《刊谬正俗》
杨慎《丹铅录》
《方国志》
杜台卿《玉烛宝典》
刘绩《霏雪录》
荀伯子《临川记》
《河图玉版》
叶梦得《水云录》
洪迈《松漠纪闻》
《河图括地象》
孙柔之《瑞应图记》
《河湖纪闻》
《春秋题辞》
许善《心符瑞记》
王安贫《武陵记》
《春秋运斗枢》
《夏小正》
赵蔡《行营杂记》
《春秋元命包》
崔实《四时月令》
张匡业《行程记》
《春秋考异邮》
《月令通纂》
金幼孜《北征录》
《礼斗威仪》
王桢《农书》
张师正《倦游录》
《孝经援神契》
王 《山居录》
段公路《北户录》
《周易通卦验》
《山居四要》
《胡峤陷卢记》
《京房易占》
《居家必用》
《隋炀帝开河记》
刘向《洪范五行传》
《便民图纂》
《玉策记》
《遁甲开山图》
刘伯温《多能鄙事》
《述征记》
南宫从《岣嵝神书》
仙《神隐书》
任 《述异记》
《皇极经世书》
《务本新书》
祖冲之《述异记》
《性理大全》
俞宗本《种树书》
薛用弱《集异记》
《五经大全》
《起居杂记》
陈翱卓《异记》
《通鉴纲目》
《洞天保生录》
《神异记》
《程氏遗书》
林洪《山家清供》
《李元独异志》
《朱子大全》
《闺阁事宜》
《录异记》
《老子》
陈元靓《事林广记》
《戴祚甄异传》
《 冠子》
《事海文山》
《异闻记》
《管子》
《万宝事山》
祖台之《志怪》
《墨子》
《奚囊杂纂》
陶氏《续搜神记》
《晏子春秋》
《三洞珠囊》
杨氏《洛阳伽蓝记》
《董子》
《陶隐居杂录》
《太上玄科》
《贾谊新书》
《西樵野记》
《太清外术》
《韩诗外传》
《琅琊漫钞》
鲁至刚《俊灵机要》
刘向《说苑》
姚福《庚巳编》
《地镜图》
杜恕《笃论》
王明清《挥尘余话》
《五雷经》
《卢谌祭法》
景焕《牧竖闲谈》
《雷书》
王睿《炙毂子》
陈霆《两山墨谈》
《干象占》
叶世杰《草木子》
《韦航细谈》
《列星图》
《梁元帝金楼子》
《孙升谈圃》
《演禽书》
《蔡邕独断》
庞元英《谈薮》
《吐纳经》
王浚川《雅述》
《爱竹谈薮》
谢道人《天空经》
章俊卿《山堂考索》
彭乘《墨客挥犀》
魏伯阳《参同契》
洪迈《容斋随笔》
蔡绦铁《围山丛话》
萧了真《金丹大成》
《百川学海》
侯延赏《退斋闲览》
《许真君书》
《翰墨全书》
《遁斋闲览》
陶弘景《真诰》
《文系》顾文荐
《负暄录》
《朱真人灵验篇》
朱子《离骚辨证》
陆文量《菽园杂记》
《太上玄变经》
何孟春《余冬录》
王性之《挥麈录》
李筌《太白经注》
黄震《慈溪日钞》
赵与时《宾退录》
《八草灵变篇》
《类说》
叶石林《避暑录》
《鹤顶新书》
吴淑《事类赋》
刘禹锡《嘉话录》
《造化指南》
左思《三都赋》
姚宽《西溪丛话》
《修真指南》
葛洪《遐观赋》
俞琰《席上腐谈》
《周颠仙碑》
鲁褒《钱神论》
胡仔《渔隐丛话》
《刘根别传》
綦毋《钱神论》
熊太古《冀越集》
《法华经》
稽康《养生论》
王济《日询手记》
《涅盘经》
王之纲《通微集》
李氏《仕学类钞》
《圆觉经》
储咏《祛疑说》
周必大《阴德录》
《楞严经》
《文本指归》
《翰苑丛记》
《变化论》
《造化权舆》
《解颐新语》
《自然论》
《潘埙楮记室》
赵 《养 漫笔》
刘义庆《幽明录》
仇远《稗史》
《江邻几杂志》
《百感录》
《魏武帝集》
张耒《明道杂志》
《海录碎事》
《魏文帝集》
《唐小说》
《琐碎录》
《曹子建集》
《林氏小说》
《治闻说》
《韩语公集》
晁以道《客话》
《龙江录》
《柳子浓文集》
《刘 暇日记》
《灵仙录》
《欧阳公文集》
康誉之《昨梦录》
《白獭髓》
《三苏文集》
邢坦斋《笔衡》
《异说》
《宛委录》
《苏黄手简》
张世南《游宦纪闻》
高氏《蓼花洲闲录》
《山谷刀笔》
何 《春渚纪闻》
毕氏《幕府燕闲录》
《李太白集》
《东坡诗集》
吴澄《草庐集》
《杜子美集》
《黄山谷集》
吴莱《渊颖集》
《王维诗集》
《宋徽宗诗》
杨维祯《铁崖集》
《岑参诗集》
《王元之集》
宋景濂《潜溪集》
《钱起诗集》
《梅尧臣诗集》
方孝孺《逊志斋集》
白乐天《长庆集》
王荆公《临川集》
吴玉《昆山小稿》
元稹《长庆集》
《邵尧夫集》
《陈白沙集》
《刘禹锡集》
《周必大集》
《何仲默集》
《张籍诗集》
杨万里《诚斋集》
《张东海集》
《李绅文集》
范成大《石湖集》
《杨升庵集》
《李义山集》
《陆放翁集》
《唐荆川集》
《左贵嫔集》
《陈止斋集》
《焦希程集》
《王梅溪集》
《张宛丘集》
《方虚谷集》
葛氏《韵语阳秋》
《蔡氏诗话》
《古今诗话》
《锦囊诗对》
\x以上四百四十家,时珍所引者。
<目录>序例上
<篇名>采集诸家本草药品总数
内容:《神农本草经》三百四十七种(除并入一十八种外,草部一百六十四种,谷部七种,菜
部一十三种,果部一十一种,木部四十四种,土部二种,金石部四十一种,虫部二十九种,
介部八种,鳞部七种,禽部五种,兽部一十五种,人部一种)陶弘景《名医别录》三百七种
(除并入五十九种外,草部一百三十种,谷部一十九种,菜部一十七种,果部一十七种,木
部二十三种,服器部四种,水部二种,土部三种,金石部三十二种,虫部一十七种,介部五
种,鳞部十种,禽部一十一种,兽部一十二种,人部五种)
《李当之药录》一种(草部)
《吴普本草》一种(草部)
《雷 炮炙论》一种(兽部)
苏恭《唐本草》一百一十一种(草部三十四种,谷部二种,菜部七种
木部二十二种,服器部三种,土部三种,金石部一十四种,虫部一种,介部二种,鳞部一种
,禽部二种,兽部八种,人部一种)
甄权《药性本草》四种(草部一种,谷部一种,服器部一种,金石
孙思邈《千金食治》二种(菜部)
孟诜《食疗本草》一十七种(草部二种,谷部三种,菜部三种,果部一种,鳞部六种,
禽部二种)
陈藏器《本草拾遗》三百六十八种(草部六十八种,谷部一十一种,菜部一十三种,果
部二十种,木部三十九种,服器部三十四种,火部一种,水部二十六种,土部二十八种,
金石部一十七种,虫部二十四种,介部一十种,鳞部二十八种,禽部二十六种,兽部一十五
种,人部八种)
李 《海药本草》一十四种(草部四种,谷部一种,果部一种,木部五种,虫部一种,
介部二种)
萧炳《四声本草》三种(草部一种,服器部一种,土部一种)
陈士良《食性本草》二种(菜部一种,果部一种)
韩保升《蜀本草》五种(菜部二种,木部一种,介部一种,兽部一种
马志《开宝本草》一百一十一种(草部三十七种,谷部二种,菜部六种,果部一十九种,
木部一十五种,服器部一种,土部一种,金石部九种,虫部二种,介部二种,鳞部一十一
种,禽部一种,兽部四种,人部一种)
掌禹锡《嘉 本草》七十八种(草部一十七种,谷部三种,菜部十种,果部二种,木部
六种,服器部一种,水部四种,金石部八种,鳞部一种,介部八种,禽部一十三种,兽部
一种,人部四种)
苏颂《图经本草》七十四种(草部五十四种,谷部二种,菜部四种,果部五种,木部一
种,金石部三种,虫部二种,介部一种,禽部一种,兽部一种)大明《日华本草》二十五种
(草部七种,菜部二种,果部二种,木部一种,金石部八种,虫部一种,鳞部一种,禽部一
种,人部二种)
唐慎微《证类本草》八种(菜部一种,木部一种,土部一种,金石部一种,虫部二种,
兽部一种,人部一种)
寇宗 《本草衍义》一种(兽部)
李杲《用药法象》一种(草部)
朱震亨《本草补遗》四种(草部一种,谷部一种,木部一种,土部一
吴瑞《日用本草》七种(谷部一种,菜部三种,果部二种,兽部一种
周定王《救荒本草》三种(草部一种,谷部一种,菜部一种)
汪颖《食物本草》一十七种(谷部三种,菜部二种,果部一种,禽部十种,兽部一种)
宁原《食鉴本草》四种(谷部一种,菜部一种,鳞部一种,兽部一
汪机《本草会编》三种(草部一种,果部一种,虫部一种)
陈嘉谟《本草蒙筌》二种(介部一种,人部一种)
李时珍《本草纲目》三百七十四种(草部八十六种,谷部一十五种,菜部一十七种,果
部三十四种,木部二十一种,服器部三十五种,火部十种,水部十一种,土部二十一种,
金石部二十六种,虫部二十六种,介部五种,鳞部二十八种,禽部五种,兽部二十三种,
人部一十一种)
<目录>序例上
<篇名>《神农本经》名例
内容:上药一百二十种为君,主养命以应天,无毒,多服、久服不伤人。欲轻身益气,不老
延年者,本上经。
中药一百二十种为臣,主养性以应人,无毒有毒,斟酌其宜。欲遏病,补虚羸者,本
中经。
下药一百二十五种为佐使,主治病以应地,多毒,不可久服。欲除寒热邪气,破积聚愈
疾者,本下经。
三品合三百六十五种,法三百六十五度,一度应一日,以成一岁。倍其数,合七百三十
名也。
陶弘景曰∶今按上品药性,亦能遣疾,但势力和浓,不为速效。岁月常服,必获大益
。病既愈矣,命亦兼申,天道仁育,故曰应天。一百二十种者,当谓寅、卯、辰、巳之月
,法万物生荣时也。中品药性,疗病之辞渐深,轻身之说稍薄,祛患为速,延龄为缓。人
怀性情,故曰应人。一百二十种,当谓午、未、申、酉之月,法万物成熟时也。下品药性,
专主攻击,毒烈之气,倾损中和,不可常服,疾愈即止。地体收杀,故曰应地。一百二十
五种者,当谓戌、亥、子、丑之月,法万物枯藏时也,兼以闰之盈数焉。若单服或配隶,
自随人患,参而行之,不必偏执也。
掌禹锡曰∶陶氏本草例∶神农以朱书,《别录》以墨书。《本经》药止三百六十五种,
今此言倍其数合七百三十名,是并《别录》副品而言。则此一节乃《别录》之文,传写既
久,错乱所致。遂令后世捃摭此类,以为非神农之书,率以此故也。
时珍曰∶《神农本草》,药分三品。陶氏《别录》,倍增药品,始分部类。唐、宋诸家
大加增补,兼或退出。虽有朱、墨之别,三品之名而实已紊矣。或一药而分数条,或二物
而同一处;或木居草部,或虫入木部;水土共居,虫鱼杂处;淄渑罔辨,玉 王不分;名
已难寻,实何由觅。今则通合古今诸家之药,析为十六部。当分者分,当并者并,当移者
移,当增者增。不分三品,惟逐各部,物以类从,目随纲举。每药标一总名,正大纲也;
大书气味、主治,正小纲也;分注释名、集解、发明,详其目也;而辨疑、正误、附录附
之,备其体也;单方又附于其末,详其用也。大纲之下,明注本草及三品,所以原始也;
小纲之下,明注各家之名,所以注实也;分注则各书人名,一则古今之出处不没,一则各
家之是非有归。虽旧章似乎剖析,而支脉更觉分明。非敢僭越,实便讨寻尔。
药有君臣佐使,以相宣摄。合和宜一君、二臣、三佐、五使,又可一君、三臣、九佐
使也。
弘景曰∶用药犹如立人之制,若多君少臣,多臣少佐,则气力不周也。然检仙经世俗
诸方,亦不必皆尔。大抵养命之药多君,养性之药多臣,疗病之药多佐,犹依本性所主,
而复斟酌之。上品君中,复有贵贱;臣佐之中,亦复如之。所以门冬、远志,别有君臣;
甘草国老,大黄将军,明其优劣,皆不同秩也。
岐伯曰∶方制君臣者,主病之谓君,佐君之谓臣,应臣之谓使,非上、中、下三品
之谓也。所以明善恶之殊贯也。
张元素曰∶为君者最多,为臣者次之,佐者又次之。药之于证,所主同者,则各等分
。或云力大者为君。
李杲曰∶凡药之所用,皆以气味为主。补泻在味,随时换气。主病为君,假令治风,
防风为君;治寒,附子为君;治湿,防己为君;治上焦热,黄芩为君;中焦热,黄连为君
。兼见何证,以佐使药分治之,此制方之要也。本草上品为君之说,各从其宜尔。
药有阴阳配合,子母兄弟。
韩保升曰∶凡天地万物皆有阴阳、大小,各有色类,并有法象。故羽毛之类,皆生
于阳而属于阴;鳞介之类,皆生于阴而属于阳。所以空青法木,故色青而主肝;丹砂法
火,故色赤而主心;云母法金,故色白而主肺;雌黄法土,故色黄而主脾;磁石法水,
故色黑而主肾。余皆以此例推之。子母兄弟,若榆皮为母,浓朴为子之类是也。
根茎花实,苗皮骨肉。
元素曰∶凡药根之在土中者,中半已上,气脉之上行也,以生苗者为根;中半已下,
气脉之下行也,以入土者为梢。病在中焦与上焦者,用根;在下焦者,用梢,根升梢降
。人之身半已上,天之阳也,用头;中焦用身;身半已下,地之阴也,用梢。乃述类象
形者也。
时珍曰∶草木有单使一件者,如羌活之根,木通之茎,款冬之花,葶苈之实,败酱
之苗,大青之叶,大腹之皮,郁李之核,柏木之皮,沉香之节,苏木之肌,胡桐之泪,
龙脑之膏是也。有兼用者,远志、小草,蜀漆、常山之类是也。有全用者,枸杞、甘菊
之类是也。有一物两用者,当归头尾,麻黄根节,赤白茯苓,牛膝春夏用苗、秋冬用根
之类是也。羽毛、鳞介、玉石、水火之属,往往皆然,不可一律论也。
有单行者,有相须者,有相使者,有相畏者,有相恶者,有相反者,有相杀者。凡
此七情,合和视之。当用相须、相使者良,勿用相恶、相反者。若有毒宜制,可用相畏
、相杀者;不尔,勿合用也。
保升曰∶《本经》三百六十五种中,单行者,七十一种;相须者,十二种;相使者,
九十种;相畏者,七十八种;相恶者,六十种;相反者,十八种;相杀者,三十六种。
凡此七情,合和视之。
弘景曰∶凡检旧方用药,亦有相恶相反者。如仙方甘草丸,有防己、细辛;俗方玉
石散,用栝蒌、干姜之类,服之乃不为害。或有制持之者,譬如寇、贾辅汉,程、周佐
吴,大体既正,不得以私情为害。虽尔,不如不用尤良。半夏有毒,须用生姜,取其相
畏、相制也。
又曰∶相反为害深于相恶者,谓彼虽恶我,我无忿心,犹如牛黄恶龙骨,而龙骨得
牛黄更良,此有以制伏故也。相反者,则彼我交雠,必不和合。今画家用雌黄、胡粉相
近,便自黯妒,可证矣。
时珍曰∶药有七情,独行者,单方不用辅也。相须者,同类不可离也,如人参、甘
草,黄柏、知母之类。相使者,我之佐使也。相恶者,夺我之能也。相畏者,受彼之制
也。相反者,两不相合也。相杀者,制彼之毒也。古方多有用相恶、相反者。盖相须、
相使同用者,帝道也;相畏、相杀同用者,王道也;相恶、相反同用者,霸道也。有经
有权,在用者识悟尔。
药有酸、咸、甘、苦、辛五味,又有寒、热、温、凉四气,宗 曰∶凡称气者,是
香臭之气。其寒、热、温、凉,是药之性。且如白鹅脂性冷,不可言气冷也。四气则是
香、臭、腥、臊。如蒜、阿魏、鲍鱼、汗袜,则其气臭;鸡、鱼、鸭、蛇,则其气腥;
狐狸、白马茎、人中白,则其气臊;沉、檀、龙、麝,则其气香是也。则气字当改为性
字,于义方允。
时珍曰∶寇氏言寒、热、温、凉是性,香、臭、腥、臊是气,其说与《礼记》文合
。但自《素问》以来,只以气味言,卒难改易,姑从旧尔。
好古曰∶味有五,气有四。五味之中,各有四气。如辛则有石膏之寒,桂、附之热
,半夏之温,薄荷之凉是也。气者,天也;味者,地也。温、热者,天之阳;寒、凉者
,天之阴;辛、甘者,地之阳,咸、苦者,地之阴。本草五味不言淡,四气不言凉;只
言温、大温、热、大热、寒、大寒、微寒、平、小毒、大毒、有毒、无毒,何也?淡附
于甘,微寒即凉也。
及有毒无毒。
岐伯曰∶病有久新,方有大小,有毒无毒,固宜常制。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
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无毒治病,十去其九。谷、肉、果、菜,食养
尽之,无使过之,伤其正也。
又曰∶耐毒者,以浓药;不胜毒者,以薄药。
王冰云∶药气有偏胜,则脏气有偏绝,故十分去其六、七、八、九而止也。
阴干曝干,采造时月生熟,弘景曰∶凡采药时月,皆是建寅岁首,则从汉太初后所
记也。其根物多以二月、八月采者,谓春初津润始萌,未充枝叶,势力淳浓也;至秋枝
叶干枯,津润归流于下也。大抵春宁宜早,秋宁宜晚。花、实、茎、叶,各随其成熟尔
。岁月亦有早晏,不必都依本文也。所谓阴干者,就六甲阴中干之也。又依遁甲法,甲
子旬阴中在癸酉,以药着酉地也。实不必然,但露暴于阴影处干之尔。若可两用,益当
为善。
孙思邈曰∶古之医者,自解采取,阴干、曝干皆如法,用药必依土地,所以治病十
愈八九。今之医者,不知采取时节,至于出产土地,新、陈、虚、实,一皆不悉,所以
治病十不得五也。
马志曰∶今按法阴干者,多恶。如鹿茸阴干悉烂,火干且良。草木根苗,九月以前
采者,悉宜日干;十月以后采者,阴干乃好。
时珍曰∶生产有南北,节气有早迟,根苗异收采,制造异法度。故市之地黄以锅煮
熟;大黄用火焙干;松黄和蒲黄,樟脑杂龙脑,皆失制作伪者也。孔志约云∶动植形生
,因地舛性;春秋节变,感气殊功。离其本土,则质同而效异;乖于采取,则物是而时
非。名实既虚,寒温多谬,施于君父,逆莫大焉。
嘉谟曰∶医药贸易多在市家。谚云∶卖药者,两眼;用药者,一眼;服药者,无眼
。非
古圹灰云死龙骨,苜蓿根为土黄 ,麝香捣荔核搀藿香,采茄叶杂煮半夏为玄胡索
,盐松梢为肉苁蓉,草仁充草豆蔻,西呆代南木香,熬广胶入荞面作阿胶,煮鸡子及鱼
枕为琥珀,枇杷蕊代款冬,驴脚胫作虎骨,松脂混麒麟竭,番硝和龙脑香。巧诈百般,
甘受其侮,甚至杀人,归咎用药,乃大关系,非比寻常,不可不慎也。
土地所出,真伪陈新,并各有法。
弘景曰∶诸药所生,皆的有境界。秦、汉以前,当言列国。今郡县之名,后人所增
尔。江东以来,小小杂药,多出近道,气力性理,不及本邦。假令荆、益不通,则全用
历阳当归,钱塘三建,岂得相似。所以疗病不及往人,亦当缘此。又且医不识药,惟听
市人;市人又不辨究,皆委采送之家。采送之家,传习造作,真伪好恶,并皆莫测。所
以钟乳醋煮令白,细辛水渍使直,黄 蜜蒸为甜,当归酒洒取润,蜈蚣朱足令赤,螵蛸
胶于桑枝,以虺床当蘼芜,以荠 乱人参。此等既非事实,合药不量剥除。只如远志、
牡丹,才不收半;地黄、门冬,三分耗一。凡去皮、除心之属,分两不应,不知取足。
王公贵胜合药之日,群下窃换好药,终不能觉。以此疗病,固难责效。
宗 曰∶凡用药必须择土地所宜者,则药力具,用之有据。如上党人参、川西当归
、齐州半夏、华州细辛。东壁土、冬月灰、半天河水、热汤、浆水之类,其物至微,其
用至广,盖亦有理。若不推究厥理,治病徒费其功。
杲曰∶陶隐居本草言野狼毒、枳实、橘皮、半夏、麻黄、吴茱萸,皆须陈久者良,其
余须精新也。然大黄、木贼、荆芥、芫花、槐花之类,亦宜陈久,不独六陈也。凡药味
须要专精。至元庚辰六月,许伯威年五十四,中气本弱,病伤寒八、九日,热甚。医以
凉药下之,又食梨,冷伤脾胃,四肢逆冷,时发昏愦,心下悸动,吃噫不止,面色青黄
,目不欲开。其脉动中有止,时自还,乃结脉也。用仲景复脉汤加人参、肉桂,急扶正
气;生地黄减半,恐伤阳气。服二剂,病不退。再为诊之,脉证相对,因念莫非药欠专
精陈腐耶?再市新药与服,其证减半,又服而安。凡诸草、木、昆虫,产之有地;根、
叶、花、实,采之有时。失其地,则性味少异;失其时,则气味不全。又况新陈之不同
,精粗之不等。倘不择而用之,其不效者
药误新方。是矣。
岁物专精见后。
药性有宜丸者,宜散者,宜水煮者,宜酒渍者,宜膏煎者,亦有一物兼宜者,亦有
不可入汤酒者,并随药性,不得违越。
弘景曰∶又按病有宜服丸、服散、服汤、服酒、服膏煎者,亦兼参用,察病之源,
以为其制。
华佗曰∶病有宜汤者,宜丸者,宜散者,宜下者,宜吐者,宜汗者。汤可以荡涤脏
腑,开通经络,调品阴阳。丸可以逐风冷,破坚积,进饮食。散可以去风寒暑湿之邪,
散五脏之结伏,开肠利胃。可下而不下,使人心腹胀满烦乱。可汗而不汗,使人毛孔闭
塞,闷绝而终。可吐而不吐,使人结胸上喘,水食不入而死。
杲曰∶汤者,荡也,去大病用之。散者,散也,去急病用之。丸者,缓也,舒缓而治之
也。 咀者,古制也。古无铁刃,以口咬
凡治至高之病,加酒煎;去湿,以生姜;补元气,以大枣;发散风寒,以葱白;去膈上
痰,以蜜。细末者,不循经络,止去胃中及脏腑之积。气味浓者,白汤调;气味薄者,煎之,
和滓服。去下部之疾,其丸极大而光且圆;治中焦者,次之;治上焦者,极小。稠面糊,取
其迟化,直至下焦;或酒或醋,取其收散之意也;犯半夏、南星,欲去湿者,丸以姜汁稀糊,
取其易化也;水浸宿炊饼,又易化;滴水丸,又易化;炼蜜丸者,取其迟化而气循经络也;
蜡丸,取其难化而旋旋取效,或毒药不伤脾胃也。
元素曰∶病在头面及皮肤者,药须酒炒;在咽下脐上者,酒洗之;在下者,生用。寒药
须酒浸曝干,恐伤胃也。当归酒浸,助发散之用也。
嘉谟曰∶制药贵在适中,不及则功效难求,太过则气味反失。火制四∶ 、炮、炙、炒
水制三∶渍、泡、洗也。水火共制,蒸、煮二者焉。法造虽多,不离于此。酒制升提,
姜制发散。入盐走肾而软坚,用醋注肝而住痛。童便制,除劣性而降下;米泔制,去燥性而
和中。乳制润枯生血,蜜制甘缓益元。陈壁土制,窃真气骤补中焦;麦麸皮制,抑酷性勿伤
上膈。乌豆汤、甘草汤渍曝,并解毒致令平和;羊酥油、猪脂油涂烧,咸渗骨容易脆断。去
瓤者
欲疗病,先察其源,先候病机。五脏未虚,六腑未竭,血脉未乱,精神未散,服药必活。
若病已成,可得半愈。病势已过,命将难全。
弘景曰∶自非明医听声、察色、诊脉,孰能知未病之病乎?且未病之人,亦无肯自疗。
故齐侯怠于皮肤之微,以致骨髓之痼,非但识悟之为难,亦乃信受之弗易。仓公有言∶信巫
不信医,死不治也。
时珍曰∶《素问》云∶上古作汤液,故为而弗服。中古道德稍衰,邪气时至,服之万全。
当今之世,必齐毒药攻其中, 石针艾治其外。又曰∶中古治病,至而治之,汤液十日不已,
从,病形已成,以为可救,故病未已,新病复起。
淳于意曰∶病有六不治∶骄恣不论于理,一不治;轻身重财,二不治;衣食不适,三不
治;阴阳脏气不定,四不治;形羸不能服药,五不治;信巫不信医,六不治。六者有一,则
难治也。
宗 曰∶病有六失∶失于不审,失于不信,失于过时,失于不择医,失于不识病,失于
不知药。六失有一,即为难治。又有八要∶一曰虚,二曰实,三曰冷,四曰热,五曰邪,六
曰正,七曰内,八曰外也。《素问》言∶凡治病,察其形气色泽,观人勇怯、骨肉、皮肤,
能知其情,以为诊法。若患人脉病不相应,既不得见其形,医止据脉供药,其可得乎?今豪
富之家,妇人居帷幔之内,复以帛蒙手臂。既无望色之神,听声之圣,又不能尽切脉之巧,
未免详问。病家厌繁,以为术疏,往往得药不服。是四诊之术,不得其一矣,可谓难也。呜
呼!
若用毒药疗病,先起如黍粟,病去,即止;不去,倍之;不去,十之,取去为度。
弘景曰∶今药中单行一两种有毒,只如巴豆、甘遂、将军,不可便令尽剂。如《经》所
云∶一物一毒,服一丸如细麻;二物一毒,服二丸如大麻;三物一毒,服三丸如胡豆;四物
一毒,服四丸如小豆;五物一毒,服五丸如大豆;六物一毒,服六丸如梧子;从此至十,皆
以梧子为数。其中又有轻重,且如野狼毒、钩吻,岂如附子、芫花辈耶?此类皆须量宜。
宗曰∶虽有此例,更合论人老少虚实,病之新久,药之多毒少毒,斟量之,不可执为
定法。
疗寒,以热药;疗热,以寒药;饮食不消,以吐下药;鬼疰蛊毒,以毒药;痈肿疮瘤,
以疮药;风湿,以风湿药,各随其所宜。
弘景曰∶药性一物兼主十余病者,取其偏长为本,复观人之虚实补泻,男女老少,苦乐
荣悴,乡壤风俗,并各不同。褚澄疗寡妇尼僧,异乎妻外家,此是达其性怀之所致也。
时珍曰∶气味有浓薄,性用有躁静,治体有多少,力化有浅深。正者正治,反者反治。
用热远热,用寒远寒,用凉远凉,用温远温。发表不远热,攻里不远寒;不远热则热病至,
不远寒则寒病至。治热以寒,温而行之;治寒以热,凉而行之;治温以清,冷而行之;治清
以温,热而行之。木郁达之,火郁发之,土郁夺之,金郁泄之,水郁折之。气之胜也,微者
随之,甚者制之;气之复也,和者平之,暴者夺之。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折之,不足
补之,坚者削之,客者除之,劳者温之,结者散之,留者行之,燥者濡之,急者缓之,散者
收之,损者益之,逸者行之,惊者平之,吐之、汗之、下之、补之、泻之,久新同法。又曰∶
逆者正治,从者反治。反治者,热因寒用,寒因热用,塞因塞用,通因通用。必伏其所主,
而先其所因。其始则同,其终则异。可使破积,可使溃坚,可使气和,可使必已。又曰∶诸
寒之而热者取之阴,热之而寒者取之阳,所谓求其属以衰之也。此皆约取《素问》之粹言。
病在胸膈以上者,先食后服药;病在心腹以下者,先服药而后食。病在四肢血脉者,宜
空腹而在旦;病在骨髓者,宜饱满而在夜。
弘景曰∶今方家先食后食,盖此义也。
又有须酒服者,饮服者,冷服者,热服者。服汤则有疏、有数,煮汤则有生、有熟。各
有法用,并宜详审。
杲曰∶古人服药活法∶病在上者,不厌频而少;病在下者,不厌顿而多。
少服,则滋荣于上;多服,则峻补于下。凡云分再服、三服者,要令势力相及,并视人
之强
夫大病之主,有中风伤寒,寒热温疟,中恶霍乱,大腹水肿,肠 下痢,大小便不通,
奔豚上气,咳逆呕吐,黄胆消渴,留饮癖食,坚积症瘕,惊邪癫痫鬼疰,喉痹齿痛,耳聋目
盲,金疮 折,痈肿恶疮,痔 瘿瘤;男子五劳七伤,虚乏羸瘦;女子带下崩中,血闭阴蚀;
虫蛇蛊毒所伤。此大略宗兆,其间变动枝叶,各宜依端绪以取之。
弘景曰∶药之所主,止说病之一名,假令中风乃有数十种,伤寒证候亦有二十余条,更
复就中求其类例,大体归其始终,以本性为根宗,然后配证以合药尔。病之变状,不可一概
言之。所以医方千卷,犹未尽其理。春秋以前,及和、缓之书蔑闻,而《道经》略载扁鹊数
法,其用药犹是本草家意。至汉淳于意及华佗等方,今时有存者,亦皆条理药性。惟张仲景
一部,最为众方之祖,又悉依本草,但其善诊脉、明气候以意消息之尔。至于刳肠剖臆、刮
骨续筋之法,乃别术所得,非神农家事。自晋代以来,有张苗、宫泰、刘德、史脱、靳邵、
赵泉、李子豫等,一代良医。其贵胜阮德如、张茂先辈,逸民皇甫士安,及江左葛洪、蔡谟、
殷仲堪诸名人等,并研精药术。宋有羊欣、元徽、胡洽、秦承祖,齐有尚书褚澄、徐文伯、
嗣伯群从兄弟,疗病亦十愈八九。凡此诸人,各有所撰用方,观其指趣,莫非本草者。或时
用别药,亦循其性度,非相逾越。
《范汪方》百余卷,及葛洪《肘后》,其中有细碎单行经用者,或田舍试验之法,或
殊域异识之术。如藕皮散血,起自庖人;牵牛逐水,近出野老。饼店蒜齑,乃是下蛇之
药;路边地菘,而为金疮所秘。此盖天地间物,莫不为天地间用,触遇则会,非其主对矣
。颜光禄亦云∶道经仙方,服食断谷,延年却老,乃至飞丹炼石之奇,云腾羽化之妙,莫
不以药道为先。用药之理,一同本草,但制御之途,小异世法。所用不多,远至二十余物
,或单行数种。岁月深积,便致大益,即本草所云久服之效,不如俗人微觉便止。今庸医
处疗,皆耻看本草,或倚约旧方,或闻人传说,便揽笔疏之,以此表奇。其畏恶相反,故
自寡昧,而药类违僻,分两参差,不以为疑。偶尔值瘥,则自信方验;旬月未瘳,则言病
源深结,了不反求诸己,虚构声称,自应贻谴矣。其五经四部,军国礼服,少有乖越,止
于事迹非宜尔。至于汤药,一物有谬,便
宗 曰∶人有贵贱少长,病当别论;病有新久虚实,理当别药。盖人心如面,各各不
同,惟其心不同,脏腑亦异。欲以一药通治众人之病,其可得乎?
张仲景曰∶有土地高下不同,物性刚柔食居亦异。是故黄帝兴四方之问,岐伯举四治之
能。且如贵豪之家,形乐志苦者也。衣食足则形乐而外实,思虑多则志苦而内虚。故病生于
脉,与贫下异,当因人而治。后世医者,委此不行,所失甚矣。又凡人少、长、老,其气血
有盛、壮、衰三等。故岐伯曰∶少火之气壮,壮火之气衰。盖少火生气,壮火散气,况衰火
乎。故治法亦当分三等。其少日服饵之药,于壮、老之时皆须别处,决不可忽。
又云∶人以气血为本。世有童男室女,积想在心,思虑过当,多致劳损。男则神色先散
,女则月水先闭。盖忧愁思虑则伤心,心伤则血逆竭,故神色先散而月水先闭也。火既受病
,不能营养其子,故不嗜食。脾既虚则金气亏,故发嗽。嗽既作,水气绝,故四肢干。木气
不充,故多怒,鬓发焦,筋痿。俟五脏传遍,故卒不能死,然终死矣。此于诸劳最为难治。
或能改易心志,用药扶接,间得九死一生耳。
有人病久嗽,肺虚生寒热。以款冬花焚三两芽,俟烟出,以笔管吸其烟,满口则咽之,
至倦乃已。日作五、七次,遂瘥。
有人病疟月余,又以药吐下之,气遂弱。观其脉病,乃夏伤暑,秋又伤风。因与柴胡汤
一剂,安。后又饮食不节,寒热复作,吐逆不食,胁下急痛,此名痰疟。以十枣汤一服,下
痰水数升;服理中散二钱,遂愈。
有妇人病吐逆,大小便不通,烦乱,四肢冷,渐无脉,凡一日半。与大承气汤二剂,至
夜半大便渐通,脉渐生,翌日乃安。此关格之病,极难治。《经》曰∶关则吐逆,格则不得
小便,亦有不得大便者。
有人苦风痰头痛,颤掉吐逆,饮食减。医以为伤冷物,温之不愈,又以丸下之,遂厥。
复与金液丹,后谵言吐逆,颤掉,不省人,狂若见鬼,循衣摸床,手足冷,脉伏。此胃中有
结热,故昏瞀不省人。以阳气不能布于外,阴气不持于内,即颤掉而厥。遂与大承气汤,至
一剂,乃愈。
有妇人病温,已十二日。诊其脉,六七至而涩,寸稍大,尺稍小。发寒热,颊赤口干,
不了了,耳聋。问之,病后数日,经水乃行。此属少阳热入血室,治不对症,必死。乃与小
柴胡汤。二日,又加桂枝干姜汤,一日寒热止。但云∶我脐下急痛。与抵当丸,微利,痛止
身凉,尚不了了,复与小柴胡汤。次日云∶我胸中热燥,口鼻干。又少与调胃承气汤,不利
,与大陷胸丸半服,利三行。次日虚烦不宁,妄有所见,狂言。知有燥屎,以其极虚,不敢
攻之。与竹叶汤,去其烦热,其大便自通,中有燥屎数枚,狂烦尽解。惟咳嗽唾沫,此肺虚
也,不治恐乘虚作肺痿。以小柴胡去人参、姜、枣,加干姜、五味子汤,一日咳减,二日悉
痊。
有人年六十,脚肿生疮,忽食猪肉,不安。医以药下之,稍愈。时出外中风,汗出,头
面暴肿,起紫黑色,多睡,耳叶上有浮泡小疮,黄汁出。乃与小续命汤,倍加羌活服之,遂
愈。
有人年五十四,素羸,多中寒,少年常服生硫黄数斤,近服菟丝有效。脉左上二部、右
下二部弦紧有力。五七年来,病右手足筋急拘挛,言语稍迟。遂与仲景小续命汤,加薏苡仁
一两以治筋急;减黄芩、人参、芍药各半,以避中寒;杏仁只用一百五枚。后云∶尚觉大冷
,因尽去人参、芩、芍,加当归一两半,遂安。小续命汤,今人多用,不能逐证加减,遂至
危殆,故举以为例。
<目录>序例上
<篇名>陶隐居《名医别录》合药分剂法则
内容:古秤惟有铢两而无分名。今则以十黍为一铢,六铢为一分,四分成一两,十六两为一斤
。虽有子谷 黍之制,从来均之已久,依此用之。
苏恭曰∶古秤皆复,今南秤是也。后汉以来,分一斤为二斤,一两为二两。古方惟张仲
景,而已涉今秤,若用古秤,则水为殊少矣。
杲曰∶六铢为一分,即二钱半也。二十四铢为一两。古云三两,即今之一两;云二两,
即今之六钱半也。
时珍曰∶蚕初吐丝,曰忽;十忽曰丝;十丝曰厘;四厘曰累(音垒);十厘曰分;四累

字,二分半也;十累曰铢,四分也;四字曰钱,十分也;六铢曰一分(去声),二钱半也;

分曰两,二十四铢也;八两曰锱;二锱曰斤;二十四两曰镒,一斤半也,准官秤十二两;三
十斤曰钧;四钧曰石,一百二十斤也;方中有曰少许者,些子也。今古异制,古之一两,今
用一钱可也。
今方家云等分者,非分两之分,谓诸药斤两多少皆同尔。多是丸散用之。
凡散云刀圭者,十分方寸匕之一,准如梧桐子大也。方寸匕者,作匕正方一寸,抄散取
不落为度。钱五匕者,即今五铢钱边五字者抄之,不落为度。一撮者,四刀圭也(匕即匙也)。
药以升合分者,谓药有虚实轻重,不得用斤两,则以升平之。十撮为一勺,十勺为一合
,十合为一升。升方作上径一寸,下径六分,深八分。内散药,勿按
时珍曰∶古之一升,即今之二合半也。量之所起为圭,四圭为撮,十撮为勺,十勺为合
,十合为升,十升为斗,五斗曰斛,二斛曰石。
凡汤酒膏药云 咀者,谓秤毕捣之如大豆,又吹去细末;药有易碎难碎,多末少末,今
皆细切如 咀也。
恭曰∶ 咀,商量斟酌之也。
宗 曰∶ 咀,有含味之意,如人以口齿咀啮,虽破而不尘。古方多言
杲曰∶ 咀,古制也。古无铁刃,以口咬细,令如麻豆,煎之。今人以刀锉细尔。
凡丸药云如细麻者,即胡麻也,不必扁扁,略相称尔。黍、粟亦然。云如大麻子者,准
三细麻也。如胡豆者,即今青斑豆也,以二大麻准之。如小豆者,今赤小豆也,以三大麻准
之。如大豆者,以二小豆准之。如梧子者,以二大豆准之。如弹丸及鸡子黄者,以四十梧子
准之。
宗 曰∶今人用古方多不效者,何也?不知古人之意尔。如仲景治胸痹,心中痞坚,逆
气抢心,用治中汤。人参、术、干姜、甘草四物,共一十二两,水八升,煮取三升,每服一
升,日三服,以知为度;或作丸,须鸡子黄大,皆奇效。今人以一丸如杨梅许服之,病既不
去,乃曰药不神。非药之罪,用药者之罪也。
凡方云巴豆若干枚者,粒有大小,当去心皮秤之,以一分准十六枚。附子、乌头若干枚
者,去皮毕,以半两准一枚。枳实若干枚者,去瓤毕,以一分准二枚。橘皮一分,准三枚。
枣大小三枚,准一两。干姜一累者,以一两为正。
凡方云半夏一升者,洗毕秤五两为正。蜀椒一升,三两为正。吴茱萸一升,五两为正。
菟丝子一升,九两为正。庵 子一升,四两为正。蛇床子一升,三两半为正。地肤子一升,
四两为正。其子各有虚实轻重、不可秤准者,取平升为正。
凡方云用桂一尺者,削去皮,重半两为正。甘草一尺者,二两为正。云某草一束者,三
两为正。云一把者,二两为正。
凡方云蜜一斤者,有七合。猪膏一斤者,有一升二合也。
凡丸散药,亦先切细、曝燥乃捣之。有各捣者,有合捣者,并随方。其润湿药,如天门
冬、地黄辈,皆先增分两切曝,独捣碎更曝。若逢阴雨,微火烘之,既燥,停冷捣之。
时珍曰∶凡诸草木药及滋补药,并忌铁器,金性克木之生发之气,肝肾受伤也。
惟宜铜刀、竹刀修治乃佳。亦有忌铜器者,并宜如法。丸散须用青石碾、石磨、石臼,
其砂
凡筛丸散,用重密绢,各筛毕,更合于臼中,捣数百遍,色理和同,乃佳也。巴豆、杏
仁、胡麻诸膏腻药,皆先熬黄,捣令如膏,指 (莫结切)视泯泯,乃稍稍入散中,合研捣
散,
以轻疏绢筛度之,再合捣匀。
凡煮汤,欲微火令小沸。其水依方,大略二十两药,用水一斗,煮取四升,以此为准。
然利汤欲生,少水而多取汁;补汤欲熟,多水而少取汁。不得令水多少。用新布两人以尺
木绞之,澄去 浊,纸覆令密。温汤勿用铁器。服汤宁小沸,热则易下,冷则呕涌。
之才曰∶汤中用酒,须临熟乃下之。
时珍曰∶陶氏所说,乃古法也。今之小小汤剂,每一两用水二瓯为准,多则加,少则
减之。如剂多水少,则药味不出;剂少水多,又煎耗药力也。凡煎药并忌铜铁器,宜用银
器瓦罐,洗净封固,令小心者看守,须识火候,不可太过不及。火用木炭、芦苇为佳。其
水须新汲味甘者,流水、井水、沸汤等,各依方,详见水部。若发汗药,必用紧火,热服
。攻下药,亦用紧火煎熟,下硝黄再煎,温服。补中药,宜慢火,温服。阴寒急病,亦宜
紧火急煎服之。又有阴寒烦躁及暑月伏阴在内者,宜水中沉冷服。
凡渍药酒,皆须细切,生绢袋盛,入酒密封,随寒暑日数漉出。滓可曝燥,微捣更渍
,亦可为散服。
时珍曰∶别有酿酒者,或以药煮汁和饭,或以药袋安置酒中,或煮物和饭同酿,皆随
方法。又有煮酒者,以生绢袋药入坛密封,置大锅中,水煮一日,埋土中七日,出火毒乃
饮。
凡建中、肾沥诸补汤,滓合两剂,加水煮竭饮之,亦敌一剂,皆先曝燥。
陈藏器曰∶凡汤中用麝香、牛黄、犀角、羚羊角、蒲黄、丹砂、芒硝、阿胶辈,须细
末如粉,临时纳汤中,搅和服之。
凡合膏,初以苦酒渍令淹浃,不用多汁,密覆勿泄。云 时者,周时也,从今旦至明
旦。亦有止一宿者。煮膏当三上三下,以泄其热势,令药味得出。上之使匝匝沸,乃下之
使沸静,良久乃止。中有薤白者,以两头微焦黄为候。有白芷、附子者,以小黄色为度。
以新布绞去滓,滓亦可酒煮饮之。摩膏滓可敷病上。膏中有雄黄、朱砂、麝香辈,皆别捣

时珍曰∶凡熬贴痈疽、风湿诸病膏者,先以药浸油中三日乃煎之,煎至药枯,以绢滤
净,煎热下黄丹或胡粉或密陀僧,三上三下,煎至滴水成珠不散,倾入器中,以水浸三日
,去火毒用。若用松脂者,煎至成丝,倾入水中,拔扯数百遍乃止。俱宜谨守火候,勿令
太过、不及也。其有朱砂、雄黄、龙脑、麝香、血竭、乳香、没药等料者,并待膏成时投
之。黄丹、胡粉、密陀僧并须水飞瓦炒过。松脂须炼数遍乃良。
凡丸中用蜡,皆烊投少蜜中搅调以和药。
杲曰∶丸药用蜡,取其固护药之气味势力,以过关膈而作效也。若投以蜜,下咽亦易
散化,如何得到脏中。若有毒药,反又害之,非用蜡之本意也。
凡用蜜,皆先火煎,掠去其沫,令色微黄,则丸药经久不坏。
雷 曰∶凡炼蜜,每一斤止得十二两半是数,火少火过,并不得用也。修合丸药,用
蜜只用蜜,用饧只用饧,用糖只用糖,勿交杂用,必泻人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Baidu
颈肩腰腿痛理疗店加盟 颈肩腰腿痛之王王学昌 颈肩腰腿痛加盟 疼痛连锁加盟


15日前微信支付报名精华班,500元报名费抵1000元学费!

手机版|Archiver|关于我们|颈肩腰腿痛网 ( 京ICP备05068258号-28 [北京两全其美科技公司版权所有] )

GMT+8, 2024-5-19 13:48 , Processed in 0.041621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