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本帖最后由 dagonggaocheng 于 2012-1-16 14:41 编辑 ]
' K; a5 J* J& [( b; A, E
5 A% T/ }# {, X6 p( x; k3 x. i 针刀治疗肩周炎技术
7 A- \$ p; v8 c% s
( }7 p. V+ L( R % B6 O/ R# F$ o2 {: W! t8 g6 I/ o
简要
6 V/ v- [7 s7 H/ R4 |: u7 ?8 n6 i. m! m6 n" d
疾病简要 肩周炎又称肩关节组织炎,是以肩关节疼痛和活动不便为主要症状的常见病症。本病的好发年龄在 50 岁左右,女性发病率略高于男性,多见于体力劳动者。如得不到有效的治疗,有可能严重影响肩关节的功能活动,妨碍日常生活。本病早期肩关节呈阵发性疼痛,常因天气变化及劳累而诱发,以后逐渐发展为持续性疼痛,并逐渐加重,昼轻夜重,夜不能寐,不能向患侧侧卧,肩关节向各个方向的主动和被动活动均受限。肩部受到牵拉时,可引起剧烈疼痛。肩关节可有广泛压痛,并向颈部及肘部放射,还可出现不同程度的三角肌的萎缩。
- ?+ j! \7 b0 ]3 I( H7 ~# c0 P: h
5 O2 N, L- Z+ t7 P$ Y, B 肩周炎按形成原因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发生退行性改变,加之肩关节在生活中活动比较频繁,周围软组织经常受到来自各方面的磨擦挤压,故而易发生慢性劳损并逐渐形成原发性肩周炎。继发性肩周炎是继发其他疾病发生的肩关节周围炎。最常见的是继发于肩部或上肢急性创伤后的肩周炎。3 t5 t* g' N# z- C
/ S7 g/ |7 k7 V, J1 N
肩部创伤,包括肩部骨折,如:锁骨骨折,肩胛骨骨折,肱骨近端骨折等;肩袖断裂,韧带断裂等均需要对肩关节进行较长时间的固定。另外,颈椎病,腰背部疾病也可影响肩关节活动,导致继发性肩周炎。近年来医学研究发现,肩关节周围炎并不是一种完全孤立的疾病,它可能是某些潜在疾病,如糖尿病、颈椎病、冠心病、肺癌等的特殊表现,因此应引起警惕。据国外对糖尿病患者研究证实,肩关节周围炎与糖尿高的确有着关联,糖尿病人中不少患有肩关节周围炎。另外的研究也发现,在肩关节周围炎病人中,有较高比例的糖尿病病人。肩关节周围炎与颈椎病的关系则更为密切。患颈椎病时,增生的骨质压迫颈神经前根中的交感纤维,这种慢性刺激会改变肩关节及其周围组织的血液供应,导致肩关节萎缩性改变。同时,颈神经根受压后的刺激也可以引起肩部牵涉痛,使其活动减少。在肺癌病人中,时有以肩痛为首发症状者,但这种肩痛自有其特点:尽管疼痛很剧烈,通常不伴有明显的上肢活动障碍;肩部找不到压痛点。/ T( J! U1 v$ n, F( {; P
6 w, k U3 T2 }. b8 x
肩周炎中医称之为 “漏肩风”、“锁肩风”、“肩凝症”等,将肩周炎的一系列症状归纳为痹证的范畴,故又有肩痹、肩胛周痹等病名。在中医古典医籍 《素问 ·痹论》中有骨痹、筋痹、脉痹、皮痹等分类,认为其病因与风寒湿有关。在《灵枢 ·贼风》篇中首次提出其发病与外伤关系密切,认为伤后恶血停聚于肌肉筋骨之间,气血运行不畅,易受风寒湿邪侵犯,恶血与外邪侵袭则发为痹证。在隋唐时期,又进一步认识到其发病与劳伤气血不足有关。如 《诸病源候论》载:; t- i' E$ H7 t7 o. Y
2 d8 b2 `4 h- y. E5 ?* Q
“此由体虚,腠理开,风邪在于筋故也,……邪客机关,则使筋挛,邪客足太阳之络,令人肩背拘急……。” 《仙授理伤续断秘方》中记载: “带伤筋骨,肩背疼痛”。指出了其与外伤有明确关系。至清代 《医宗金鉴》总结了数千年来对肩臂痛的认识,指出肩背痛有经络气滞、气虚、血虚以及兼风、兼痰等证候。! v! p* l$ b- w* j+ F h( v
3 `2 ? a! e" ?! u, ]! N+ H* s, H 目前使用针刀治疗肩周炎取得了非常好的疗效,是中西医结合的一大典范,该技术值得大力推广。- r8 K4 F) G0 F5 I! b* ?- Z e6 F
% ^; r" |# S8 J9 V6 X 技术简要 以闭合性手术理论、慢性软组织损伤病因病理学理论、骨质增生的病因学理论、经络实质的理论为指导,以针刀为操作工具。肩周炎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而且无特效的针对治疗,而针刀治疗疗效明显,开展此项治疗技术的前景非常广阔。+ `& ?' G8 i. W2 r# g& g9 `
# y- s5 u& B9 c* S 针刀特定穴:
5 ]+ E7 o" _7 f0 ~* X3 g4 }. j3 `4 o. I2 v# i
主穴:阿是穴。5 V" l A3 b4 m- g5 |
) @0 L9 K* G2 r% i: a$ T) k* G
配穴: 中府、肩髃、肩髎、天宗、肩井、秉风等穴位。$ w/ X E) J" E) F5 m
' m: j0 J3 u6 R' S
针刀: Ⅰ型 4 号针刀,北京华夏针刀医疗器械厂生产。1 [2 x; v+ G: N+ a$ k" _
1 s$ l |# Z% `( m# A 方法:治疗时严格按照闭合性手术常规进行操作,保证针刀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操作时要以骨性标志为依据,避免进刀过深伤及重要组织。使用 Ⅰ型 4 号针刀。术中患者有较明显的痛、胀、麻的感觉,属正常反应。出针后以无菌纱 布固定三天。根据病情的轻重程度及病史长短,7 天治疗一次,每次可选 2-6 个穴位进行治疗,每例患者须治疗 2 至 3 次不等。连续治疗 3 次以上记入统计指标,最多可连续治疗 3 次。1 次为 1 个疗程,3 个疗程结束后评定疗效。
7 _2 _- H: {$ |; `% I+ c+ A; B5 m5 a5 K: |% M. H: ^
诊断标准) _! t/ M, |* `% [( ~
& s3 |1 P& r. h$ E( G
1. 西医标准 , V. @3 \! \: `7 j5 z
6 h P, c7 B- @' L4 h2 _3 X (1)40~50 岁以上中老年,常有风湿寒邪侵袭史或外伤史。5 u0 r5 k0 z+ a
W2 X! L7 Z- { (2)肩部疼痛及活动痛,夜间加重,可放射到手,但无感觉异常。- `2 b7 P/ a+ X
% F: u+ \5 w6 o
(3)肩关节活动尤以上举、外展、内、外旋受限。/ k) P3 _6 ~" h% F
1 `% i' D& s: z( |3 i (4)肩周压痛,特别是肱二头肌长头腱沟。 6 f. ?6 C0 C) g |) j* ~
|' C$ y9 k2 m3 I/ y (5)肩周肌肉痉挛或肌萎缩。
1 x2 N) M( M% s6 p
6 G1 G, S. B# G, U) i( V (6)X线及化验检查一般无异常发现。
" {# ?6 @; R, V N5 m5 m( X
; T7 J) R2 m' z! L 2. 中医标准
4 l7 S! X& Y+ N: x; S/ P: A5 g q8 n7 l0 K/ s
2.1 中医诊断标准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1994 年发布的 《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有关肩周炎的诊断标准:
- A; ?% _0 I6 \2 j$ y: [6 _7 K4 W( z
! L- a' z$ A2 Q) w2 Y ①肩部疼痛逐渐加重,昼轻夜重,不能侧卧于患侧;
: }& Z/ l- R7 i* I! Z$ x8 G% ^7 P0 {( o6 \# X, A ^
②肩部活动受限,以上臂上举、外展、后伸、内旋为明显;
& T6 |# E7 o0 _! h* L7 w( x& }+ x8 L
③肩前、肩峰处有压痛;7 W. {. l. N: d' U/ S& M& P- h
- o- \- V" a5 R# x( V* b$ N; q; v ④X 线检查无特殊发现,病程久者可见骨质疏松。
' C& e# _1 b/ `% c& k/ l- }9 N8 A3 L) `" ]* A) ~. ^% W
2.2 排除标准
: o, [! P9 |0 m5 }% p9 O( m$ _: R) Q% ]0 F! h" y. z: N6 t2 K
①不符合上述诊断标准者;' v. a; b6 L# _$ j8 E( S
, [# B' }4 A- n6 T* ? ②颈椎病、冠心病等肩外疾病引起肩痛者;$ Z+ v2 N( |& _" }$ j1 a0 n5 n. u: S* o
6 l% }0 C! P- K R9 D
③肩关节脱位、肩关节结核、肩关节化脓性关节炎、肱骨外髁颈骨折等肩内疾病引起肩痛者;* T6 g3 Q3 u" ?* M: V4 |
4 Z7 V0 B/ z# c z5 u
④胸廓出口综合征、臂丛神经炎、肩-手综合征等周围神经疾病引起肩痛者;* Q. o* @, l5 |7 d0 Y# _% ~* p
. j" ^- b2 X( M5 Z ⑤患有严重心、肺、肾等疾病及精神病、糖尿病者;
8 N% M2 ?, T: O8 [- l. U w% D; ?
0 N! @! B0 o7 k3 y/ _8 r5 s+ P ⑥不能坚持治疗者。
: @$ ~: U! C. v8 T0 j" D8 x: z7 _0 ^3 t7 P" Q% a9 p1 @
2.3 疗效判定 按照 《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治愈:肩部疼痛消失,肩关节功能完全或基本恢复; 好转:肩部疼痛减轻,活动功能改善; 无效:症状无改善。
A/ x' {, A; G+ v( o" M
" C- Z. p4 a, E. D5 X7 c$ o" n# D 3. 中医辨证标准 参照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院校规划教材石学敏编写的 《针灸学》有关 “漏肩风”辨证方法。
3 k# z" c- g% z' `6 k% r w% _, b2 ^3 z
) h. c. V! x/ G* i 主症
$ g0 t! F- `& L2 Y. A0 j' l+ x; D" l8 D. P$ b Y
①肩周疼痛、酸痛,夜间为甚
2 @ v% _7 _) y2 n
- S: q1 X* ~# ~: l" @0 w2 | ②常因天气变化及劳累而诱发或加重
) v$ j& d* Y4 g. u3 F1 j' t" V, @6 |& y. K; M
③活动功能明显受限
, g' v* d* V5 c' F' ~9 K; _ 8 J. O# O" c# q' f+ d9 p" S7 E7 r
④后期可出现肌肉萎缩5 U. q/ d: d( O+ @/ V
& S# B3 c; R8 _
次症
( g1 `2 ~: U( I* ~
- L+ [3 ^: o# B F. X/ f; Q9 m6 B ①当肩后部明显压痛时为手太阳经证
6 X" J! u# `- ?3 R% w
* u% O) K' {# y3 p& O( p2 u% ^' E1 W ②当肩前部明显压痛时为手阳明经证 8 h+ z5 n4 Q- e a
4 `" r& [* u2 {3 x% s6 A4 h' c ③当肩外侧明显压痛时为手少阳经证 ) |: U8 g; h: w+ R* k& ]
" D# E4 ^8 v" [0 x) t4 `. n- b ④遇风寒痛甚,得温则舒,为风寒湿痹型 % Y* T5 @7 n& `% s/ b$ r+ D0 t
; W, F; L9 s7 w8 d0 b! w
, Y% Q* d8 g3 r, e9 F* D ⑤有外伤或过度劳作史,疼痛拒按,舌暗或有瘀斑、脉涩,为气滞血瘀型
$ f6 ^1 @4 Z% U2 j" M/ F4 [6 Y. d L% t3 e% L
⑥肩部酸痛、劳累加重,或伴见头晕目眩,乏力,舌淡苔薄白,脉细 弱,为气血虚弱型 0 k& w4 e; H. c
% [, w1 L) R' x2 n- w9 D 适应证 & O( u+ _& v; D \7 f3 A
+ ~+ f3 ~, m7 v# o' `
- X5 E6 l$ p* h9 Z; |8 D 1.符合上述 2.1 中医诊断标准 I5 `# g Y$ ^
! J, ~& N. A" c) x4 _
2. 符合上述 2.2 排除标准 3 O% } \+ f$ d$ l, k6 `
- J# c3 _* I1 d8 Q6 k T* T
! ]5 ^; ~; K3 n* T. {/ Z. W7 ~ 技术方法 " C( W4 X% @ |6 w; }& }
/ f6 D2 R( k4 n) i# f8 @1 p8 ? 1. 器械准备 “汉章” Ⅰ型 4 号针刀,全长 7cm,针柄长 2cm,针身长 4cm,针头长 1cm,针柄为一扁平葫芦形,针身为圆柱形,直径 1mm,针头为锲形,末端扁平带刃,刀口线为 0.8mm,刀口为齐平口,同时要使刀口线和刀柄在同一平 面内,只有在同一平面内才能在刀锋刺入肌肉后,从刀柄的方向辨别刀口线在体内的方向。北京华夏针刀医疗器械厂生产。
: _% ~: K9 l8 G0 q6 U& p
?" L% |* S$ d' ] 2.详细操作步骤 医生穿白大褂,带无菌手套,患者取坐位,患肢下垂,肩部铺无菌洞巾,用小针刀治疗,术者分别在患者喙突肩峰下、冈上肌、冈下肌抵止点、大圆肌、小圆肌抵点,找出敏感压痛点,并用标记,术区常规消毒,2%利多卡因皮丘麻醉,按小针刀疗法,刀口线与肌纤维走行方向平行刺入,直达骨面,先纵行,后横行拨离及切开剥离,出小针刀后,可在刀口处挤出瘀血数滴,更有利于局部代谢加快,然后纱布敷盖固定,3 天不得湿水。1 周复诊 1 次,一般 2~3 次即愈。
4 a$ m+ W Y* Q% h7 u! G9 f' w) X. M! w+ X
3. 治疗时间及疗程 根据病情的轻重程度及病史长短,7 天治疗一次,每次可选 2-4 个穴位进行治疗,连续治疗 3 次以上记入统计指标,最多可连续治疗 3 次。
: \2 x$ J3 {& G$ q( A+ e% s" P6 c3 `3 ?* f
4.关键技术环节 0 @' R; d* }3 U4 U. x/ S1 R# a. Y2 t
% t, }4 \0 I5 f, L1 X5 x' [2 V) T, S ① 临床使用小针刀疗法时,首先必须明确诊断,必须严格掌握适应证和禁忌证要求。
7 M2 W3 [1 J- l0 |) ~6 \; P: t. b& x9 w
② 手术室环境需无菌,治疗点局部常规消毒。7 k7 v: D+ i1 F/ D2 `
1 D \7 H( b2 I$ x ③ 操作时要以体表标志、体表投影为依据,确定治疗点,并准确标记出进针点和针刀方向,选择准确的针刀手术入路,严格按照进针刀规程操作。8 _3 F6 O2 o% B
, l/ f E' g! l/ l z5 B* G
④ 常用的针刀手术操作方法:纵行疏通剥离法、横行剥离法、提插切开剥离法、铲剥法、通透剥离法等小针刀常用手法。
% |& K' J3 n; ~- p1 j( t
) K X3 E; D1 x/ t; d* ` ⑤ 严格按规程操作,且需注意避开神经、动脉、静脉等,切勿超范围运针。/ I: i0 M3 ?' Y4 Q9 m5 N7 A
9 g2 K) d- O9 H; \ 5.注意事项
/ i5 h) U a! j, ?% C7 R L' O
3 R, R6 J! v% E3 R3 l ① 针刀在腰部剥离松解治疗时,必须熟悉解剖位置,严格按照操作规程,不可刺入过深,超范围运作。沿骨面施术,切忌损伤血管和神经,摸索进针小心剥离。. @/ \. x3 K) C% T# E
6 |" Z; F$ i- x$ l& A7 H( r
② 在做松解时,病人需保持体位固定。; t8 n/ D- Y! a! u- ?& `8 t
4 o: Q& D! k6 m2 Q0 _ ③ 掌握针刀异常情况的处理与预防,如晕针、出血、周围神经损伤。
( J# j, A' L2 t/ h# t
. I% _) h2 D0 D ④ 严重并发症:血肿,神经损伤。
2 _( q. c, g8 Z$ E( }
2 ?3 d7 c- t7 p) {0 t9 S" P+ b3 N# _' U/ F
禁忌证
, M7 C& d! `, B' o4 b" R; y7 X: G
1. 绝对禁忌证 出、凝血机能异常者。/ r4 ]+ k% u7 L1 x8 h
, e0 d+ ~) Z7 N. ^9 E8 Z; r
2.相对禁忌证
, A- g" l; R$ V9 f4 L1 h1 R
\& W6 `% g3 H ①施术部位感染者,及患有急性感染性疾病者,以上病情控制后可行针刀治疗。* @% K+ s) ?9 n9 a
6 P8 _ e! Y$ I
②在严重内脏疾患的发作期。
7 ? |3 M' Q, g1 [
+ A/ x: L6 A. G5 { ③施术部位有重要的神经、血管,针刀无法避让,或有可能造成损伤者,非治疗 不可者,应格外小心
, a+ Y4 C. H% V f: O" e; O3 b3 i. s
④脑源性疾病所致的运动系统症状者。
/ k- L( P0 S# V3 N$ A4 c& J" a/ F% M+ M; t8 ]
⑤精神过度紧张或有明显精神障碍者 i; X* {, v) k' ?$ o5 f
0 N9 k/ l' [" d9 _6 f! K ⑥严重的高血压、冠心病、心肌梗塞、溃疡病、严重的肝肾功能不全及传染病者 6 U% L8 Q1 r3 d+ {( h* n
* @' y' }6 H9 U9 ]9 M
⑦恶性肿瘤患者
3 U' z9 [* M+ T, ]0 I$ ]7 H6 s% \- A+ ]$ J( P
⑧年龄在 80 岁以上,或体质状况极差者、疲劳及空腹者。
2 n3 Z" x0 @2 a* E3 k0 G3 L+ E- j; W
⑨病人要求治疗效果保证达到 100%,并永不复发者。
* O) Y- n5 B5 A. x9 A. |
# g, k5 a5 @8 v( w: G3 T7 S+ R' J% z ⑩故意寻衅者。
2 _, u' H' b' A7 C9 r5 i" ^2 F; w% N* r) X, p( v" h
6 h8 T+ U9 O" J( \0 w a 参考文献
9 f0 o# c! ]3 J- ~3 l. _% r2 E* i' p3 j9 w! I
[1]吴绪平.针刀医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8." R8 u5 t& U4 v ~* i
- w2 v& I4 d* C, {1 Q
[2]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 [4]朱汉章著 《针刀医学原理》,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 年 4 月第一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