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老正骨八法/ O+ @; j. Y9 Z# R$ T# K6 t- F7 ~
, j+ D3 H1 w) U0 } 清代《医宗金鉴》总结前人正骨经验,提出了摸、接、端、提、推、拿、按、摩八法,称正骨八法。1949年后,中医与中西医结合工作者对正骨八法进行了科学研究,加以改进创新和充实提高,提出了新正骨八法。
1 G! V3 s8 O8 p/ s0 S5 D. U6 L, ?; a
新正骨八法为现代临床正骨的基本方法。% n/ _: X0 n4 t! A2 b+ j$ ^
) Y5 C& A4 y/ W+ X8 |' y- w ①手摸心会。用手指指腹触摸骨折局部,并用心体会,手法由轻逐渐加重,由浅及深,从远到近了解骨折移位情况,是分离还是骨碎等,医生在头脑中要建立一个骨折移位的立体形象。虽然通过X射线可清楚地看到骨骼的形态,但X线片只能给人以平面的指示,而手摸心会有助于了解全貌。因此,手摸心会是临床运用其他手法对证施治的先导手法。7 b. ]- R, p6 I+ r% l3 S& w
, c% R4 M# C! v: T. N1 g0 m) m ②拔伸牵引。整复骨折的起始手法,由一人或是数人持握骨折远近段,先使肢体在原来畸形的位置下,沿肢体纵轴方向对抗牵引,然后按照正骨步骤改变肢体方向,持续牵引以矫正肢体的短缩畸形,恢复肢体长度,为其他正骨手法的实施创造条件。& u5 S/ ]- j! z/ }4 N H' U
$ E+ \: t( C8 B9 m
③旋转屈伸。近侧骨折段位置不易改变,远端段因失去连续可以活动,故应用旋转、屈伸、外展、内收等方法,整复骨折断端的旋转或成角移位。
' F$ r" O- F: l. ?* S0 u$ p' g8 X( Y0 n" i! U# S3 [9 Z, K8 x
④提按端挤。用于整复骨折侧方移位的方法,古称捺正。骨折的侧方移位分为前后侧移位和内外侧移位;前者用提按法纠正,后者用端挤手法矫正。医者一只手固定骨折近端,另一只手握住骨折远段,或上下提按,或左右端挤。
+ w5 U2 i1 t9 h3 ^1 E6 |6 J, O" V2 ]* V5 ^: w' x5 W/ X
⑤摇摆触碰。用于横断、锯齿型骨折,可使骨折面紧密接触,增加复位的稳定。用双手固定骨折部,在助手维持牵引下,轻轻左右或上下方向摇摆骨折远端至骨擦音消失称摇摆法。触碰法可使骨折端紧密嵌插,医生一只手固定骨折部,另一只手轻轻叩击骨折远端。
9 i4 |* |# v% _% R. P, t# g/ O. M2 e! ]# K
⑥挤捏分骨。用于矫正两骨并列部位骨折移位的手法,医者用两手拇指及食、中三指由骨折部的掌背侧对面挤捏或夹挤两骨间隙,使骨间膜紧张,靠拢的骨折断端便分开,远近骨折段相对稳定,并列的双骨折就能像单骨折一样一起复位。
+ e' r. X o. a: z, i/ \
/ H/ d) t5 l* O J ⑦折顶回旋。折顶法用于矫正肌肉丰厚部位的骨折,且较大的重叠移位仅靠拔伸牵引法不能矫正者。双拇指并列抵压骨折突出的一端,两手余指环抱骨折下陷的一端,用力挤按突出的一端使骨折处原有成角加大至30~50度,当骨折端的骨皮质接近后,骤然用环抱的四指将远折端的成角伸直,进行反折,矫正畸形。回旋法用于矫正背向移位的斜形骨折、螺旋形骨折、软组织嵌入骨折。双手分别握住远近折端,按原来骨折移位方向逆向回旋,使断端相对。' S5 l5 N' }4 E1 }7 ?7 n
" C9 h0 V# y$ x: { G ⑧推拿按摩。本法是理筋手法在整复骨折时的具体运用,目的是骨折复位后调理骨折周围受损的筋络,但使用理筋手法时要轻柔,仅作为结束时的辅助性手法。
P" Q4 D" d i& }, h) I5 S; c1 s n8 t& R1 A, M& K
要求 X/ {) {2 H, W# _/ F+ h" r
正骨手法的操作要求稳、准、敏捷,用力均匀,动作连贯,力量要稳重适当,切忌猛力、暴力。正骨复位最好是一次达到满意效果,多次反复地正复,往往会加重局部软组织的损伤,使肿胀更加严重,复位更加困难,而且有造成骨折愈合延迟或关节强硬的可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