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骨节病有哪些临床表现?& c5 h& ]# e2 M# w% u u" l( [ ~
?: N: V2 z$ ] u% R 一、症状与体征
4 ^' ?8 t1 |4 i 本病常在不知不觉中起病,病人初期可能自觉缺乏,四肢无力,皮肤感觉异常(如有蚁走感、麻木感等),肌肉酸麻、疼痛等。这些症状常常不衡定,不明显。其主要的、典型的临床表现都与骨软骨损害和关节功能状态密切相关。
! a/ q7 r% J$ l9 V+ [! K; n( B6 P3 X3 h( D g
1、早期表现3 h& _; S! l% ]- ~* u9 \
在关节明显变大、出现短指(趾)畸形之前,早期症状、体征多缺乏特征性。根据大量调查和随访观察,以下几种表现值得重视。3 U, p- I: g7 P8 ~
⑴关节疼痛:往往为多发性、对称性,常先出现于活动量大的指关节和负重量大的膝、踝关节。病人感觉为胀痛、酸痛或“骨缝痛”。
- Y {3 {) j$ x$ K$ u# @% B( a ⑵指未节弯曲:即第2、3、4指的末指节向掌心方向弯曲,常大于15o。这是本病出现最早的体征,在病区对早期诊断具有一定意义。但非病区少数儿童也可有程度较轻(小于15o)的指末节弯曲现象;病区没有指末节弯曲的青少年也可发生本病。指末节弯曲常与手指歪斜并存。歪斜以食指多见,其次是中指、环指。
9 H6 k0 ?# I* r ⑶弓状指:手指向掌侧呈弓状屈曲。
" C, ?3 W5 a+ N# R* S ⑷凝状指节增粗:一般发生在中节。
n) k$ a) V9 G( T) ?- w6 m- e; ^2 |9 E3 l. q: n+ g" h
2、病情发展后的表现( B/ t$ Z, G# V6 d0 Q
本病病情发进展以后,除关节疼痛等早期表现继续加重外,主要有以下症状体征出现:
! v& i! e8 k: y' `6 ?8 h+ ?2 n" j3 } ⑴关节增粗:最多见的是多发性、对称性指间关节增粗,常先出现在第二、三、四指的第一指间关节。一般右手指关节增粗比左手明显,受机械损伤的关节或妇女带顶针的指关节增粗较重。0 w* H; j* y2 G- V- m( M4 Z$ t
⑵关节活动障碍:在手表现为晨起感觉握拳僵硬,握拳不紧,指尖不能接触掌横纹,握住的拳不能迅速伸展。肘关节屈伸受限,呈屈曲挛缩。肩关节受累时病人用手从头后摸不到对侧的耳朵,甚至洗脸洗不着前额。膝关节内翻或外翻,呈罗圈腿或剪刀形腿。由于膝、髋关节屈曲变形,病人蹲下困难,腰部脊柱代偿性前凸,臀部后凸,走路时步幅小,出现摇摆或瘸拐,呈“鸭行步态”,踝关节跖屈和背伸障碍。病人的疼痛和活动障碍常表现为休息后或晨起加重,稍事活动症状减轻。不少病人晨起后,需先扶床沿“遛遛”,然后才能迈步。
6 j6 A) q1 y8 n3 C: {0 v1 R ⑶关节磨擦音:从细小捻发音到粗糙的磨擦音不等。由于关节面不光滑、关节囊滑膜绒毛的增生、脱落等因素引起。& j) p1 v8 g1 O9 Q& }
⑷关节游离体:既可来源于剥落的关节软骨碎片,也可由增生的滑膜绒毛脱落而来,后者多为细小的米粒小体。游离体在关节腔内活动可能被卡住,形成关节绞锁而引起剧痛;随关节活动使游离体松动而得到缓解。& m; @% X' l* T1 I! ^/ T$ j" {
⑸骨骼肌萎缩:本病的四会肌肉,特别是小腿和前臂的屈侧肌肉常见萎缩,有时甚至出现在关节有明显改变之前。本病后期由于疼痛和关节活动受限制,更有废用性因素参与,以致萎缩更加严重。
9 s( U: P( [# x ⑹短指(趾)畸形:指节发育比常人短,手小形方。或因各指(趾)发育障碍程度不同,其长短失去正常互相间的比例关系。
/ B( h3 D: r7 I7 p% K/ A7 c* Q ⑺短肢畸形,身材矮小:各管状骨发育障碍程度常不均等。有的病人桡骨早期生长停止,尺骨相对较长,尺骨茎突向下主背侧移位,手向桡侧倾斜,造成巴德隆畸形(Madelung's deformity)。发病年龄小而病变重者可形成大骨节病性侏儒,病人肢体与头及躯干不成比例,一般上臂明显短于前臂,小腿明显短于大腿,躯干接近正常人。
. k2 k. O5 j4 I) E- M+ x( c" @- A- h) ^3 c8 Q: E
3、本病的分期分度
: k, s$ _ g2 P4 c, j. s0 T 根据病的情轻重,本病可分为早期、Ⅰ度、Ⅱ度和Ⅲ度,其主要临床表现见表102-3。根据15年以上大骨节病病人的回顾性调查,早期病人有的可变为正常,有的可演变成Ⅰ度、Ⅱ度甚至Ⅲ度,但7岁以后发病者无1例变为Ⅲ度。早期临床体征有可逆性,Ⅰ度以上患者可保持不变或持续加重。因而对早期患者的治疗极为重要。
) x6 Z T# [. d- S4 B; f 早期与Ⅰ度的主要分界点在于是否确有多个指关节增粗;Ⅰ度与Ⅱ度的主要分界点在于是否有短指畸形;Ⅱ度与Ⅲ度的主要分界点在于是否有短肢畸形、身材矮小。
& |6 d7 I/ X8 W/ x7 I
) r8 \: j+ I9 e a# D* l 二、X线分型
% S' W! L/ b- s- ^ 因软骨坏死而继发的骨质改变的X线影像已见表102-1、102-2。由于病人发病年龄、受累部位、病变发展阶段不同,X线有不同表现。原苏联与我国学者曾主要依据于部X线改变将本病分为以下几型。! n# G& t, E" K1 ~ s: D O
⑴干骼型:以干骼端改变为主,包括临时钙化带变薄、模糊、中断、消失,干骼端出现凹陷、硬化等。干骺型发生于学龄前及学龄儿童,反映骺板软骨坏死后的继发变化,代表大骨节病较早的损害,临床症状多为阴性或非常轻微。干骺型的X线变化除很明显的硬化在非病区儿童中较少见外,其他征象均可在非病区儿童中出现。因而在同一地区没有发现Ⅰ度以上典型病例的情况下,不宜仅凭某几点干骺端X线改变就诊断为本病。前面谈过的日本发现的所谓大骨节病,就是由于没有充分注意到这一点。
d* N. S2 b9 J0 ]1 l& w/ z- h: n) x7 L: L. _! }3 K0 }( H
⑵干骺骨骺型:除上述干骼端变化外,骨骺也有变化,如骨骺常呈锥状或其他变形,嵌入凹陷的干骺端等。此型多发生于学龄及青春期,反映骺板软骨的一部分发生全层坏死,其干骺侧和骺核侧同时有生长障碍和骨质变化,局部骺板早期穿通化骨。这是干骺型的进一步发展。
# a- |- T" Y3 i' o
, T$ J0 \- Y2 ^0 n ⑶骨端型:以骨端改变为主,包括骨性关节面模糊不整、变薄、中断、凹陷变形、硬化、甚至碎裂等改变。多发生于学龄儿童至青春期以后年龄段,反映关节软骨深层坏死继发的骨质改变。骨端的变化发展较慢,合并其他关节损害多。骨端出现变化的诊断意义比干骺端的变化更重要,更具有特异性。 N. x- I8 b* S5 v4 v S
* c3 z0 s) K4 p3 N, u
⑷骨关节型:见于骺线闭合、骺板软骨消失之后,包括骨关节面的严重破坏、凹凸不平、增生硬化、骨刺形成、骨质碎裂、囊性变、骨端粗大畸形等改变。常累及多关节,X线所见类似退行性(增生性)关节病,是本病的晚期表现。, |/ ]! y- T2 i! |1 [0 L1 G( e6 Y3 g
! P: m# v/ m7 ]. x; n 除以上4型外,近年还有人增加干骺骨端型、干骺骨骺骨端型等。
0 \8 o$ n$ d9 r 尽管这类分型至今仍为放射线学工作者所沿用,但这种按部位的描述性分类既不便于和临床分度结合,又难以反映病变性质;且当有多个关节受累时,每个病变部位表现不一,因素使用这种分型方法有很大的局限性。
3 H: I5 A, ` X9 Y+ Z# ]+ N' |5 j% m6 ^% a
大骨节病有哪些临床表现?的延伸阅读——什么是大骨节病?
( x" v: W) @9 Q7 s {/ ]& b- ?/ g3 P; g3 Z( s, ~5 U
大骨节病是发生于儿童,以关节软骨、骺软骨和骺软骨板变性坏死为基本病变的地方性骨病。在我国,主要分布在东北至西藏的一个狭长高寒地带。病因至今不完全清楚。在本病流行区,土壤、粮食和人发中偏低的硒含量与病情有非常明显的负相夫系。水中腐殖酸总量和腐殖酸(-OH)与病情有非常明显的正相关系。大骨节病区饮水中微量元素不足、过剩和失衡可能是引起营养不良性改变的因素。此外,采用“吃粮、改水、讲卫生”预防大骨节病已取得良好效果。本病发病年龄较小,一般为3-15岁儿童,手、足和踝部发病率高。- X7 o5 G% Q' ~4 x; p5 \$ Q
% n7 f3 N& b2 y" }( d7 }6 z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