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骨节病的中医用药介绍
! w. n K" q' p6 J# n) K' C0 f
7 G) I8 E$ t& s 大骨节病是一种地方性、多发性、变形性骨关节病。基本病变是发育中儿童的关节透明软骨的变性与坏死以及继发的骨关节炎。严重病例可致矮小畸形、终生残疾。多发生在偏僻的地区,呈局灶性分布。儿童时期发病最多,成人也有。男、女发病率无显著差异。
2 T! l' d. S$ W5 z$ F/ h0 e) b3 K: X8 \6 D' }
病因病机
8 ]0 P' \1 D6 z' C% @ 中医认为本病属于“痛痹”一类,其发病是由于体内正气衰微、外邪乘虚而入引起的。即所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皆因体虚,腠理空疏”,“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寒气侵入人体后,留于肌肉筋骨之中,使气血运行不畅,导致筋骨发病,肌肉挛缩,关节增粗和疼痛。根据中医对本病的病因病理认识,其施治原则是:益脾健肾、强肝补肾、荣营固卫、祛风散寒除湿、补血和血、疏通气血,从而解痉止痛,使筋强骨壮、关节灵活。# C! y4 Y9 x# A
9 {2 m7 Q+ Z& d& U 经验方
0 L$ d& M1 B I/ j. z 本病需长期坚持服药才能见效。为治疗方便,中药多以丸、散、药酒为常用剂型。又由于本病属地方性人群性发病,重病村患病人数可达30%以上,所以多集体组织制药,再分发给个人服用。9 f2 s5 ~7 y4 X$ y
1.马钱子丸
$ n3 ^0 H" {! T$ E! @- H( W [药物组成] 马钱子(带皮炒黄发虚)、闹羊花、乌梅、血竭花、猪牙皂、生乳香、生没药、麻黄、僵蚕(炒黄)、广木香、冰片、麝香。
& i& j- v% L5 T4 K" o. ~' ~" C [制法] 将上述药物(除麝香外),均混合研成细末。取一小部分药末与麝香拌匀,以小米为心,然后水摇成丸。再将剩余的药末敷上成丸,每丸如梧桐子大。
* o7 O/ r9 `& Z: V. M/ a [功用] 兴奋神经、祛风、活血、镇痛、除寒湿、使弯曲挛缩的肢体伸展。# q, Y& k, o8 A5 t" t4 H
[用法用量] 每日早晚各服一次。成人每次服1~2丸,白开水送下。服后若无其他反应,以后每次可逐渐加到3~5丸。小儿酌减。
3 {# ^. F9 _+ g [禁忌] 孕妇及患有其他疾病患者禁服此药。5 l' a1 J p7 _" q9 }
方中马钱子含番木鳖碱,有剧毒,且可在体内积累故应注意不良反应,成人总量不超过100丸(一般60~80丸)。
% ]# }( K+ Q4 }4 V$ Y- J 注:马钱子、川乌及草乌均有毒,用时注意。* G, }4 q' B, ]- M0 ]8 \' M2 [
* o" e9 q/ e" R9 Z& D! x: z 2.虎骨酒. j" f5 K/ A/ a/ F1 _
[药物组成] 虎骨(香油炸黄)、当归、大枣、芍药、生姜、五加皮、川牛膝、麻黄、桂枝、甘草、黄明胶(用蛤粉炒)、葛根。
. K% [9 }. D8 z! y [功用] 在治疗后服用,可巩固疗效。
5 C* g3 S! v" i6 f! S3 k4 W h" t [制法] 以上12味药装入瓷坛内,再按比例加入75%的乙醇溶液两倍,将坛口密封,一个月后即可服用。
; P0 n( |1 r/ w [用法用量] 每日两次,每次2~5毫升,稍加温开水服下。
1 J+ l9 X5 R) A" D) }
" W: S2 u6 T4 O% i 3.骨质增生丸
! c% V; C. G E( M [药物组成] 熟地黄、肉苁蓉、鹿衔草、骨碎补、淫羊藿、鸡血藤、莱菔子。
) |# Z5 [ F Z# B% [ [制法] 上述药物,共为细末,炼蜜为丸,每丸重9克。
" F$ v0 B4 m* m1 k [功用] 补肾、健骨、活血、理气、止痛。* T- X" V4 Z9 S) s! F! o! Z" Q# L
[用法用量] 每日服两次,每次一丸。疗程一个月。连服2~3个疗程。
$ t# s. c$ J5 d5 D- _ 本方除适于大骨节病外,还适于增生性脊椎炎、颈椎病、跟骨刺及创伤性关节炎等。6 k, P7 l. J/ J, N
[禁忌证] 除感冒发热或其他原因引起的发热暂不宜服用外,无更多禁忌证,如合并一般慢性病,亦可与其他药物合用。
; w3 e% d$ _. h/ y5 Q4 l9 x7 }+ k9 {3 `; Q d# L$ Q, h" s
4.滋明养骨汤(丸)+ t4 v) d. E. h8 ]
[药物组成] 熟地黄、山萸肉、黄精、茯苓、泽泻、生黄芪、鹿角胶、龟板、陈皮。
4 g5 k9 h; S, y- f5 C/ l [功用] 滋补肾阴、益气通络。
0 I+ {) h; n8 _9 H [用法用量] 每剂水煎3次,共滤药液450毫升,每日口服2~3次,每次服150毫升左右。
( T8 T; E; n6 Q) t; b4 D1 V N$ { 本方适于大骨节病初起、关节酸痛、活动不利、晨起或久坐起立时加重、活动片刻后症状消失、活动过多则又觉不适、关节有轻度压痛、关节活动时可能有摩擦音、四肢乏力及舌苔薄白、脉沉细等症状,即适于肾阴亏损、气血凝滞的阴虚型早期大骨节病。9 f4 O% b# U) I+ }1 D9 V0 I
! d" D- S: N+ K( q- K. D. _ Y 5.温阳养骨汤/ s! g8 Z9 x. ?
[药物组成] 熟地黄、上肉桂、鹿角胶、附片、白芥子、黄芪、威灵仙、炙甘草、当归。
! N& q! N3 p/ q. O, J. U [功用] 温补肾阳、散寒通络。' [4 X; ]5 K Z4 _1 A* {1 J
[用法用量] 每剂水煎3次,共滤药液450毫升,每日口服2~3次,每次服150毫升左右。
9 ~. b( G3 w7 E% r3 ]4 b3 b 本方适于大骨节病病程日久、兼受寒湿, 6.双乌丸
' K" ]' {% C4 n$ P [药物组成] 川乌、草乌、生黄芪、全蝎、当归、桂枝、制乳香、制没药、麻黄。0 d5 I |1 x! f. U: `
[制法] 配制时将川乌、草乌用甘草水浸煮15分钟,再用冷水浸泡,去脐晒干,同上药共末,炼蜜为丸,每丸重3克或9克。
) V" U4 x h o0 C' V8 m5 ~ [功用] 祛风散寒、补血和血、去瘀止痛。) t5 \6 G0 N5 v! T
[用法用量] 成人早、晚各9克,饭前开水送服,儿童减半。2 v" Z3 q# @" U; s$ x2 S
服药一周后,可适量增加服药量一半。妊娠或患有其他热性病(如感冒上火者)、重病者,应禁忌。疗程一般30~40天,顽固疼痛者可适当延长。
! m8 L, j) F8 x0 k 本方适于年深日久的Ⅱ度、Ⅲ度大骨节病患者。患病长、疼痛剧烈的I度或前驱期患者也可考虑慎用。较适于阴寒凝滞、气血不和、肌肉萎缩、关节增粗疼痛、运动障碍较严重的阴寒型大骨节病。# l8 g4 R& o; G
# i+ R# S. W% }) q6 F0 l大骨节病的中医用药介绍的延伸阅读——大骨节病的病因学
' j1 M- ^& n7 _ [) v6 u! l: f& r9 g% J2 r6 A) J' X
除具有“滋阴养骨汤”所述症状外,尚有明显的肢冷、畏寒、遇冷症状加重、关节冷痛、阳痿、遗精、舌苔白、舌质淡、脉细弱等,即肾阳不足、寒湿凝滞的阳虚型大骨节病。
9 Z& T- O+ x- p1 a2 m% U大骨节病病因尚未阐明,当前因内外主要有3种病因学说。4 G) _$ ?# ]3 ?( a# a
. X( Q9 |/ f! v: ~) d! u: E( x 一、生物地球化学说, F4 i' g) H/ j7 Z' Z: M W" U1 |
最初由原苏联学者提出,认为本病由1种或几种元素过多、不足或不平衡所引起。早期曾认为与水、土钙少及锶多、钡多有关。后来又主张因病区水土和主副食中含磷、锰过多而致病。这些都未能人病人体内或实验研究中找到确切根据。
1 w2 b2 w" B; H5 u: g: @ 我国科学家发现大骨节病与环境低硒有密切关系:
1 n5 I; Y k* G1 Z$ b; u0 g ①我国本病病区分布与低硒土壤地带大体上一致,大部分病区土壤总硒总量在0.15mg/kg以下,粮食硒含量多低于0.020mg/kg;
3 B6 g. J3 ]2 }: l2 H4 t+ z9 I& b ②病区人群血、尿、头发硒含量低于非病区人群,病人体内可查出与低硒相联系的一系列代谢变化;
" E& a3 y( ]6 l: Y ③病区人群头发硒水平上升时,病情下降;
8 ^3 U i& B* b" f$ a1 Q# |: B" b$ j ④补硒后能降低大骨节病的新发率,促进干骺端病变的修复。# T; s+ V3 U. i
但也有一些重要事实不支持低硒是本病的病因:
7 y7 L+ m) G P7 b ①有些地区低硒,并不发生大骨节病,如陕西的榆林、洛南以及四川、云南一些克山病病区;有些地方硒并不很低,却有本病发生,如山东的益都,山西的左权、霍县,陕西的安康,青海的斑玛等;9 j. ?7 S. O7 V9 B, C+ Z, I& P5 A/ \
②补硒后不能完全控制本病的的新发;* y6 p3 L5 N; a' C3 h2 l7 {+ Q
③细胞培养表明,软骨细胞生长对硒并无特殊需要;' F5 E0 R! E6 q2 s& }
④低硒的动物实验不能造成类似本病的软骨坏死。
" V" G; r/ b8 \1 {" l& @$ x; C 目前,比较多的人倾向于认为低硒只是本病发病的一种条件因素。
) a2 |# }% Z; W/ M- S( Y6 @+ R0 W7 [* Y4 n; V* I
二、真菌毒素说
4 x) n0 K4 K3 X& |$ f1 V 认为病区谷物被某种镰刀菌污染并形成耐热的毒性物质,居民因食用含此种霉素的食物而得病。这一学说最初在1943—1945年间由原苏联学者提出,并未得到学术界普遍承认。60年代以后,我国学者杨建伯等继续进行这一方面的研究,注意到病区玉米中检出最多的真菌是尖孢镰刀菌;并在病区玉米粉和面粉中检出多量镰刀代谢产物苏糖醇和木糖醇,其含量与大骨节病病情之间存在“剂量效应”联系。用病区谷物分离的镰刀菌接种于非病区玉米制成菌粮,按10%比例加入正常饮料喂养雏鸡,可引起雏鸡膝关节骺板软骨带状坏死。2 v- x% M, q% k4 }$ A
g7 ~. R$ A7 a* F1 {5 g0 e
三、有机物中毒说
) l1 E G$ ], C. u 认为本病系由于病区饮水被腐殖质污染所致。在我国许多病区,民间早就把本病起因归之于水质不良。日本学者泷泽等人研究饮水中植物性有机物与大骨节病的关系,认为有机物中阿魏酸对羟基桂皮酸可能为致病因素。$ |; S5 ^! s6 r' u! g
我国在1979—1982年的永寿县大骨节病科学考察中,测得水中腐殖酸总量和羟基腐殖酸含量与大骨节病患病变率呈正相关,与硒含量呈负相关。近年来对病区饮水中有机物的分离鉴定表明,病区与非病区腐殖酸结构的核心部分无明显差异,小分子有机物如酚醌类、含硫和氮的苯并噻唑类化合物在病区饮水中较多出现。用遇子自旋共振(ESR)进行检测,发现病区饮水中有明显的自由基信号。/ P( K& Y1 e+ j
近年来,有些学者认为低硒、真菌毒素和饮水中有机物3者在本病发开门见山上可能有其内在联系。即粮食受真菌污染和饮水受有机物污染的共同结果,都产生外耕牛性自由基(半醌自由基),增多的自由基进入人体可损伤软骨细胞;在病区环境缺乏足够的硒的保护情况下,便引起发病。) E/ P( n! V6 _
这一观点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是,自由基和过氧化损伤为何只选择性作用于软骨细胞,而对其他组织不带来明显损害。
3 V. Y m3 @' G$ _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