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颈椎病分型和针刀入路层次0 v& g- L( x3 J8 ^: ]
1.棘突正中:碰到坚韧的项韧带即切刺,不一定到骨面,可横切。8 W# _1 `6 ^' x4 v z% i" m
2.棘突旁:后正中线旁开1.5-2.0cm,多为斜方肌、头夹肌、横突棘肌(半棘肌、多裂肌、回旋肌)损伤点。斜向内侧朝棘突旁骨面方向切刺,或垂直于椎板、关节突骨面逐层切刺,不强求到骨面,落空感即止。3 e- [8 L8 j- d
3.关节突:后正中线旁开3-5cm,颈部肌肉最薄弱处,针刀与关节突骨面垂直逐层切刺,先松解浅层的肌筋膜,再达关节突骨面,松解关节囊、并可沿关节突的骨面向内外铲切。& Z* h- d7 }/ m
颈椎关节突后外侧方入路依据及安全性:/ I) ^% D6 v4 f8 W
如图所示:颈椎椎板之间的间隙较大,而位于椎板外侧的关节突呈叠瓦状排列,并呈一与皮肤平行的弧面,上下关节突有关节囊连接,颈椎生理曲度变直时,此处肌肉较薄,很容易触及关节突骨面。所以从关节突的弧面进针既能轻易到达关节突骨面,又不易进入椎管。
$ U0 f4 n8 M# p" X$ M" M' k 4.横突后结节:在环状软骨水平,胸锁乳突肌后后缘可扪及C6横突后结节,从乳突至C6横突做一连线,在此连线上,从乳突尖一一往下扪,可摸到各颈椎的横突后结节。侧位,针刀与横突尖骨面垂直逐层切刺。$ j4 \5 W# M3 A4 x1 T7 a* y
5.横突前结节:横突后结节往前约1.5cm处,大都在胸锁乳突肌前缘,侧位或仰位,针刀与横突尖骨面垂直逐层切刺。5 L' _( J b' w2 E
注意: 横突前、后结节均应逐一摸清定准,进皮后先逐层切刺肌筋膜,再探索轻摆进针达横突骨面后小幅度切刺,刀口线始终与人体纵轴平行。
" `1 i1 K/ Y0 c. ?' V" b 颈椎横突侧方入路依据和安全性:
5 W% S9 {9 T3 H3 J4 l- L 颈椎横突较短小,位于关节突前方,与关节突几乎是在一个矢状位上,所以很难保证从后位入路针到的是横突。而侧卧位横突更容易暴露、触及。
9 P( L d& H# z, O& k: L 颈椎的神经根出椎间孔后绕行于椎动脉后、外侧方,其前支出横突前、后结节之间的脊神经沟往前下,椎动脉其实被神经根包绕保护,侧位针横突后结节,针刀若要刺到椎动脉必须先过神经根这一关!而前结节只要针刀往后外侧方靠,也不会刺中椎动脉。所以,术前精确定位,术中轻巧操作,是不会损伤椎动脉的。
6 b2 M- _$ A7 F" G! F 6.椎枕区(颅底枕骨上下项线之间)4 o5 G$ V: k0 F: h
浅层:由内向外分别有项韧带、斜方肌、头半棘肌、头夹肌、胸锁乳突肌附着# V6 Y' c2 g! b- O
深筋膜:有数条往上的皮神经穿行而过,由内往外分别是:第三枕神经、枕大神经、枕小神经和耳大神经,这些神经在穿行(出)椎枕部时容易受到来自椎枕部紧张挛缩的肌腱、筋膜的卡压、刺激* y5 @0 w6 U7 l6 e- Z
深层下项线:枕下肌群止点,头后大直肌、头上斜肌、头下斜肌三肌围成枕下三角,椎动脉在此过C1后弓椎动脉沟进入枕骨大孔,椎枕肌的损伤,寰枕、寰枢关节的错位,容易卡压、刺激椎动脉致椎动脉供血不足而引发眩晕。
2 H- c l2 J+ {" W0 q 上下项线之间由后正中线至乳突分成三等份,临床上发现:
/ G4 }- S! f1 z+ w! Z6 }5 R 中内1/3交界处和中外1/3交界处是最常见的损伤点。解剖层次:- @3 Z3 b$ b/ k G
浅层:前者相当于斜方肌的外侧缘,有枕大神经穿出,后者相当于头夹肌的内侧缘,有枕小神经穿行,乳突部有耳大神经穿行。而上述三神经与额颞部的眶上神经和颞神经有着广泛的交通支,椎枕部肌群的损伤,常可卡压或刺激这三条神经,引起额、颞、枕部的疼痛。# l, B- ]% q7 T8 }4 h
深层:前者相当于头后小直肌的止点,后者相当于头后大直肌和头上斜肌的止点。; K; {" Z6 I" t$ H
所以,上下项线之间(包括上下项线)中内1/3和中外1/3交界处、C2棘突旁、C1横突、C2/3关节突是头痛、眩晕的首选治疗点。
9 x+ {! |( d, L 上下项线之间针刀操作:刀口线与人体纵轴平行,垂直于颅底骨面方向逐层切刺,不横切。
: \" Q& r0 A( b. J
2 T7 _1 \. ]- B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