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针刀治疗腰椎旋转移位型腰椎病 腰椎旋转移位型骨质增生是一种极为常见的腰椎骨性关节炎,老年人居多,中青年也不少见,过去也叫肥大性脊柱炎、增生性脊柱炎。此病的病因一般都归结为腰椎退行性变引起骨质增生,挤压周围的软组织结构,导致顽固性腰痛。常规的治疗措施都是针对骨质增生,如骨刺丸、骨质增生丸等等,时或有效,不久腰痛复发如旧。过去有“病人腰疼,医生头痛”之说,就是对这种情况的形象描绘。6 x8 i/ N' c, H- K' ~
病因病理
% E0 ^1 t, z2 d3 H( X 腰椎的活动范围仅次于颈椎,也是脊柱活动非常频繁的节段。同时它承受着人体自身约60%的重量的压力,借助于它本身特殊的解剖学结构,在正常情况下能够自如地完成它的使命。如它受到外伤或扭挫,就会变得懦怯和呆板,活动不灵,伸屈受限。腰椎的扭伤是经常性的。扭伤时除了软组织的损伤之外,腰椎关节错缝都将同时发生,小关节错位破坏了腰椎间的力平衡,时间久了就长出骨刺。
6 v" {5 e9 l$ f& y" t4 E# u 腰椎关节错缝移位,大多数为旋转移位,没有侧方移位,如向侧方移位,小关节就会骨折,而这已不是本节所讨论的内容。0 x5 o/ Z/ b2 z8 I/ s {) x( ?
腰椎杻伤后,一般处理都是采取按摩、贴膏药、针灸、理疗等治疗方法,急性症状很快就会消失,但是它的关节错缝一般都未得到解决,长期受到牵拉、挤压的周围软组织便引起疼痛。由于关节不吻合,人体平时弯腰伸背的活动,便引起腰椎关节面软骨和周围软组织摩擦性挫伤,在弯腰活动过多时,就会产生炎症水肿,而使慢性腰疼急性发作。另外,腰椎周围的软组织也因老伤和新损,而结疤、粘连、挛缩,使腰痛顽固难愈。
6 x3 T. ~& P' p( c4 Y' \' y 同时,由于腰椎椎体较大,轻微的旋转移位并不会影响神经根,所以很少出现神经根受压症状。
# z0 }( ]8 v% H7 U7 B: y3 I- O4 K% s 临床表现
0 \4 R! Z- o+ a# m( q3 m 腰疼时轻时重,劳累后,或新的闪挫常引起急性发作,疼痛剧烈,通过卧床休息和简单治疗又可缓解。发作较轻时,腰功能检查,一般都较正常。X线片示,腰椎都有轻、重不同的骨质增生,正位片示,患椎椎间隙轻度不等宽,患椎棘突偏歪,或后关节间隙模糊或消失。侧位常无异常发现。患椎旁压痛,但无放射痛。且该处肌肉紧张,弹性下降。* e, l. O H/ y( B+ e
诊断依据8 L! B- N5 b/ Z" c& U
结合病史和临床表现不难诊断。需排除其他疾病,如结核、肿瘤、骨髓炎等。/ _! p+ }. ]! Q
治疗依据理论/ P5 k W- Z. J
依据针刀医学关于骨质增生的原理,腰椎旋转移位后,造成腰椎间的力平衡失调,而产生上述的临床症状和体征。造成力平衡失调的主要病理因素是拉应力和压应力,在慢性期急性发作时,病变组织有水肿渗出刺激神经末梢使症状加剧。腰椎旋转移位的部位主要发生在第4、5腰椎,依据上述理论,用针刀将其粘连松解、瘢痕刮除,再用手法将旋转移位纠正使腰部的动态平衡得到恢复,此病就得到了根本性的治疗。 z+ c# {; l+ g+ K
针刀治疗
* X9 r( |- B' a" P6 q& ` 在患椎棘突两侧压痛点处作为进针刀点(此处痛点大多为最长肌的附着点,此附着点因腰椎旋转移位而损伤,结疤粘连,并起到1种畸形固定作用),进行松解剥离。有几个痛点,就施术几个点。另外,将罹患椎体棘突上、下棘间韧带切开松解,以利手法复位。1 |! a+ l& c! x3 n' `1 k
) d; B8 G. g" j1 t9 u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