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医学爱好者 于 2012-1-26 20:36 编辑 ]: [' ?# q2 N3 \1 [1 ^$ Y
$ w3 _7 ~9 X& `3 q/ _. |- C((关键词=深静脉栓塞)*核心期刊)*1989-2006 江苏医药2005年1O月第31卷第10期JianRsu Med J,October 2005.Vol 31,No.10 ·781·烧伤后的下肢深静脉栓塞周芳姚刚章宏伟汤建平郭云彩 【摘要】目的探讨烧伤后下肢深静脉栓塞的病因、诊断和治疗。方法对7例烧伤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病人进行回顾性小结。结果经溶栓、抗凝、祛聚治疗后均治愈。结论烧伤病人可能是下肢深静脉栓塞发生的高危人群,体检、静脉造影、超声扫描等,可提高烧伤后下肢深静脉栓塞的诊断率。【关键词】下肢深静脉栓塞;烧伤下肢深静脉栓塞(DVT)严重者可以导致肺梗死,威胁病人生命;如果处理不当,造成血栓后综合征,可长期影响生活质量。创伤后可使下肢深静脉栓塞发生的机会明显增加,其并发症较多,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极为重要。我科1999~2003年中烧伤后发生7例下肢深静脉栓塞,现总结报道如下。资料与方法本组7例均为烧伤后发生左下肢深静脉栓塞,男3例,女4例,年龄22~73岁;烧伤原因:火焰烧伤、烫伤,热水泥灼伤等;其中1例合并有左髌骨骨 作者单位:210029 南京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整形烧伤 折;烧伤面积为6 ~45 ;烧伤深度为深Ⅱ度~ Ⅲ度;烧伤部位:3例双下肢烧伤,2例右下肢烧伤,1例左下肢烧伤,1例无下肢烧伤;5例有下肢手术史。左下肢深静脉栓塞发生时间在伤后2 d~2个月,均有左下肢静脉输液史,其中2例有左侧股静脉插管史,持续约10 d左右。7例均有左小腿的肿胀、疼痛,2例伴有左大腿的肿胀、疼痛;2例经多普勒超声检查发现左股深静脉内有多个稀疏低回声区,最大2.1 cm×1.0 cm。二、治疗方法均采用非手术治疗方法。卧床休息10 d。肢体位置宜高于心脏水平面20~30 cm,膝关节放于5~10度微屈曲位。尿激酶3O万单位加入5 葡萄糖水500 ml中静脉滴注,每天2次,持续5~7 d;法安明(低分子量肝素)1支,皮下注射7~ 10 d;丹参20 ml加入低分子右旋糖酐500 ml中静脉滴注7~10 d。尿激酶停用后,改用华法令口服,每天l0b15mg,3 d后改每天5 mg,持续3~6个月。结果7例经治疗后,1周内肿胀明显消退,2周后患肢基本不肿胀,但有1例患者超声诊断仍提示深静脉内有小的血栓存在,1例6个月后仍有轻微的跛行。讨论一、下肢深静脉栓塞的发病率Sevitt1961年统计创伤后的下肢深静脉栓塞和肺梗塞的发生率分别为65 和20.3 。由于很多下肢深静脉栓塞的病人没有特殊的临床症状与体征,统计结果差异很大。资料表明,下肢深静脉栓塞的发病率为35 ~52 ;男、女发病率基本相等;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外科手术后的下肢深静脉栓塞发病率因不同手术而异,其中骨关节手术的发生率高达48 ~61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资料中约64 的病人没有临床症状,诊断多依据彩超或静脉造影等辅助手段一。二、下肢深静脉栓塞发生的危险因素血栓栓塞的三联症为血管内膜损伤、血流淤滞和血液凝固性增高,后者几乎均立即发生在创伤后。Knudson提出了创伤后发生血栓栓塞有关的4个变数:随年龄的增加发病率明显增加,长时间的卧床,大量输血,部分促凝血酶原激酶时间延长一。美国密根大学心血管中心Wakefield。近期发现,静脉血栓形成是一个炎症过程,炎症分子和免疫系统细胞在静脉血栓形成发病机制中有重要作用。严重烧伤早期存在高凝状态,随病情严重程度而增加,组织受热力影响,大量液体外渗,血液明显浓缩,伤后30分钟血小板呈高度聚集状态,伤后1小时全血粘度上升,血管内皮受损,大量红细胞变形,红细胞聚集,抗凝血酶Ⅲ、蛋白C、蛋白S的水平下降,抗凝作用机制削弱等血液流变学的变化,导致凝血机制改变;严重烧伤包括中小面积烧伤,经反复静脉穿刺和深静脉插管,特别是经股静脉行下腔静脉插管进行营养支持及长期输液者,细菌和病毒感染引起的血管炎症等,均可启动外源性、内源性凝血过程,形成血栓。因此,烧伤后的病人完全符合形成静脉血栓的Virchow三要素,并具备了长期卧床、大量输血、烧伤后的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等变数,因而烧伤病人可能是下肢深静脉栓塞发生的高危人群。三、下肢深静脉栓塞的诊断本组7例均有明显的下肢肿胀、疼痛病史,其中2例经超声诊断发现有血栓存在,并且都经抗凝治疗和溶栓治疗后治愈。但资料统计大多数病人缺乏典型症状,下肢深静脉栓塞的漏诊率极高。烧伤病人的小腿疼痛、压痛以及小腿肿胀易被烧伤后的反应或伤口疼痛所掩盖;如有可能,下肢肿胀、腓肠肌压痛和Homans征应列为常规检查,足背屈,使小腿肌肉迅速伸长,激发血栓所引起的炎症性疼痛为Homans征阳性;遇有疑问时可作相关检查,如静脉造影、超声扫描等,可提高烧伤后下肢深静脉栓塞的诊断率。四、下肢深静脉栓塞的防治目前的研究结果表明,抗凝和溶栓联合应用,在提高临床疗效,降低并发症发生率等方面,明显优于单纯抗凝治疗。常用的抗凝剂有肝素、华法令、低分子肝素;溶栓制剂有尿激酶、链激酶等,国内常选用尿激酶;祛聚疗法的常用药有右旋糖酐、丹参等。严重烧伤病人早期进行积极的复苏治疗,改善组织的灌注和供氧,其中低分子右旋糖酐不仅可扩容,也可抗血小板聚集;同时可行抗凝药物治疗,如低分子肝素的应用等,从而预防烧伤后的血栓形成,并可使烧伤部位的淤滞带转化成充血带以达到降低烧伤严重程度之目的一。参考文献1 张延龄.创伤与静脉血栓栓塞.国外医学外科分册,2002,29:224—226.2 张强.外科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与治疗.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1.21:263 265.3 Wakefieid TW.p-selectin and leukocyte microparticles are associ—ated with venous thrombogenesis.J Vascular Surgery.2003,38:1075—1089.4 李家增.贺石林.王鸿利,主编.血栓病学.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248—253.(收稿日期:2005—0卜26) (供稿编辑:顾扬) 清脉通络丸治疗下肢深静脉栓塞90例 李中玉王玉萍河南省中医院(450002)摘要:目的:观察活血化瘀、利湿、清热类中药配伍治疗下肢深静脉栓塞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诊断标准者12O例随机分为治疗组与观察组,其中观察组9O例应用清脉通络丸(当归、川芎、赤芍、水蛭、穿山甲、车前子等);对照组3O例常规应用低分子右旋糖酐、尿激酶、复方丹参针等。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1O0 ,对照组总有效率8O ,有极显著性差异(P<0.O1)。提示:清脉通络丸治疗本病能改善微循环,减少血管渗透性,利于血栓的溶解和消散。主题词:血栓性静脉炎/中医药疗法复方(中药)/治疗应用@清脉通络丸/治疗应用 活血祛瘀药[剂]/治疗应用清热药[剂]/治疗应用 下肢突发弥漫性、凹陷性肿胀,酸沉疼痛,局部皮温升高和浅静脉怒张四大症状,中医谓之股肿,现代医学称之为深静脉栓塞。在急性发作期,手术取栓和溶栓及抗凝、祛聚、降粘、扩张血管等疗法可取得较好的效果,但绝大多数患者在数Et内(72h)因不能明确诊断而失去最佳治疗机会,常常造成深静脉血栓形成后遗症而病情缠绵不愈,笔者3O多年来应用著名张八卦外科传统经验中医中药治疗此病,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将1998年~2002年,应用临床经验方清脉通络丸治疗深静脉栓塞9O例临床观察总结报道如下。临床资料全部病例均来自河南省中医院周围血管科,将符合诊断标准者12O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9O例中男性42例,女性48例;年龄最大67岁,最小26岁,平均年龄39岁;全部病例选择患病1年内者,患病时间平均7个月零12d;左下肢69例,右下肢21例;下肢肿胀者6O例;酸沉胀痛者6O例,局部皮温升高者36例,局部皮温降低者6例;下肢皮肤颜色暗红者69例,紫绀者15例,苍白者6例。对照组3O例中男性13例,女性17例;年龄最大63岁,最小28岁,平均年龄41岁;患病时间平均6个月零28d;左下肢22例,右下肢8例;下肢肿胀者3O例,酸沉胀痛者3O例,局部皮温升高者11例,局部皮温降低者2例;下肢皮肤颜色暗红者23例,紫绀者5例,苍白者2例。两组经t检验差别无显著意义,具有可比性(P>0.05)。治疗方法观察组全部采用清脉通络丸(由河南省中医院制剂中心提供,方药:当归、川芎、赤芍、川牛膝、泽泻各lOOg,茵陈、革解、车前子、黄芪各200g,水蛭、穿山甲各60g。经提取精制而成),每次6g,每Et 3次,口服。对照组全部采用低分子右旋糖酐、尿激酶、复方丹参针、肠溶阿斯匹林常规用药。观察方法连续治疗2个月为1疗程,1疗程有效者继续治疗,总观察3个疗程,统计疗效,采陕西中医2004年第25卷第6期 用X。检验及组间t检验。疗效标准参考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5年实施的中医外科病证诊断疗效标准。治愈:患肢肿胀、疼痛消失,皮肤颜色、温度正常,有关检查显著改善;显效:患肢肿胀、疼痛显著减轻,皮肤颜色、温度及有关检查明显改善;有效:患肢肿胀、疼痛减轻,皮肤颜色、温度及有关检查有所改善;无效:患肢肿胀、疼痛,皮肤颜色、温度及有关检查无有改善。疗效标准观察组治愈58例,显效21例,有效11例,总有效率100 ;对照组治愈4例,显效l1例,有效9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8O 。经统计学分析,两组有极显著性差异(P<0.O1)。讨论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指血液在深静脉血管内发生异常凝固而引起静脉阻塞、血液回流障碍。今之血栓,即古之瘀血范畴。下肢静脉血管瘀血,脉络瘀阻为病之本。今之水肿,即古之湿肿范畴。为脉络瘀阻致湿热下注,即下肢静脉血管阻塞回流障碍而致水分渗透于血管外组织之间,肿胀虽是此病的主要症状,但只是病之标。故在治疗时重点抓住活血祛瘀以治其本,使瘀血散而脉络通,即血栓容解、机化、血管再通,或建立侧枝循环代偿功能,消除或减轻肿痛等症。利湿消肿以治其标,即改善微循环,减少血管的渗透性,保护未病变血管以外的正常组织不致引起病变,而以利于血栓的容解消散。方中水蛭破血、逐瘀、通经;赤芍行滞破血“除血痹,破坚积”(《本草汇言》)为峻猛破散之剂做为主药。辅以川芎,行血中之气,祛血中之瘀,为行散之品;当归,活血、养血、行血,行中有补,补中有动,调和营卫,祛瘀不伤正,为补散之味。佐以穿山甲“贯彻经络,透达关窍,凡血凝血聚为病皆能开之”(《医学衷中参西录》)车前子、泽泻、茵陈、革薜,利湿、清热、消肿;黄芪补中益气,以防破血、散血、利湿之药耗伤正气之弊,亦有“通调血脉,流行经络”(《本经》)之功。使以川牛膝既有祛瘀之性,又有引经下行之能。如此脉络通达则疼痛自止,肿胀自消,湿热自除。(收稿2003—12—31;修回2004一Ol一26) 错位环扎法治疗下肢深静脉栓塞后小腿溃疡21例 颉黄峰方高峰赵轶君陈骅【关键词】小腿溃疡静脉栓塞错位环扎植皮创面愈合 中图分类号:R658.3 R654.41998年4月以来,我科收治下肢深静脉栓塞小腿溃疡21例,采用创面周围经皮及深筋膜错位环扎加溃疡切除植皮方法治疗,全部创面均愈合。报告如下。l 临床资料 本组男9例,女12例。年龄62~79岁。小腿溃疡病史9个月~4年,平均1.1年。9例曾行自体皮移植术,术后皮片坏死,创面不愈并扩大加深。创面范围5 cmX 6 cm~13 cmX 28 cm。入院均行深静脉造影证实为深静脉栓塞,栓塞周围侧支循环建立。21例创面均有不同程度感染。其中继发血管内散发脓肿2例,糖尿病2例。所有患者浅静脉曲张及患肢肿胀。术前准备3~5天,卧床休息抬高患肢,减轻或消退肿胀;创面分泌物培养加药敏试验,并用0.1 洗必泰湿敷。糖尿病控制空腹血糖7~8 mmol/L。创面修复分两期:① 持续硬膜外麻醉行错位环扎,彻底切除溃疡创面,底部深达纤维板层。术中将交通静脉支用3/0丝线结扎。散发血管内脓肿予扩创引流。术后补液、抗感染及高压氧治疗。创面每日湿敷。② 环扎术后5~7天,对侧大腿作者单位:武警浙江省总队医院烧伤整形科(浙江嘉兴,314000)取相应薄中厚皮片,削除创面肉芽至基底留有薄层纤维板组织。移植皮片,打包并加用弹力绷带加压包扎。二期手术后8天观察皮片,12天拆线。术后4例出现边缘或接缝处小于1 cm 范围皮片坏死,余移植皮片全部成活。院外穿弹力套。本组均获6个月~3年随访,无溃疡复发。创面外观肤色红润,无色素沉着及皮肤增厚。2 讨论 本组小腿慢性溃疡经治不愈主要由小腿血循环障碍血液淤滞引起。深静脉栓塞后致溃疡进一步扩大加深。单纯静脉曲张性溃疡可行浅静脉结扎加剥离或配合自体皮片移植治疗。深静脉栓塞,则浅静脉高位结扎加剥离术是禁忌症。错位环扎法的临床意义在于:① 充分阻断溃疡近端浅静脉逆流和远端静脉回流,阻断“侧支静脉”的逆流和回流;② 有利于切除溃疡时结扎交通静脉;③ 利于创面炎症控制和肉芽生长,提供了良好的受皮条件;④不适于血管移植的年老体弱患者。错位环扎加溃疡切除植皮术是一简便、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可从多个方面改善溃疡创面静脉淤血状态。(收稿:2003—06—05 修回:2003—07一I7) 对侧大隐静脉转流术治疗下肢深静脉栓塞的围术期处理 2004年第44卷第21期山东医药53页王爱华王旭峰(邹平县人民医院山东邹平256200)患者男,41岁,3年前因右股骨干骨折、左侧髌骨骨折并低血容量休克,在本院抢救时行左小腿胫前内侧大隐静脉切开建立静脉输液通道。出院后局部遗有一黄豆粒大小的溃疡面,后逐渐扩大至3cm×3cm,经多次治疗不愈。1993年5月20日,在本院行左下肢深静脉造影显示左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以“左下肢深静脉栓塞并左小腿胫前内侧溃疡”收入院,施行对侧大隐静脉转流术获愈。现将围术期处理介绍如下。术前处理:手术前,上至脐部及双下肢切取血管部位的皮肤准备必须充分。对腹股沟部位,术前3天应每日用肥皂水清洗局部,用消毒水冲洗会阴部并更换清洁衣裤。彻底清除溃疡面分泌物,术前1天剪去毛发,消毒后用无菌敷料包扎,并标出手术肢体静脉及切取血管的走向,以利于术中手术切口的选择和血管的暴露。术后处理:每3O分钟测1次血压,直至血压平稳若患者出现面色苍白,烦躁不安,尿少,血压降低,脉压差变窄,则示血容量不足,应立即加快输液输血,以补足血容量,防止发生血管危象。术后第一个24小时易出现血管危象,应密切观察肢体颜色、温度,以便及时处理。抗血栓、抗痉挛治疗不容忽视,可采用低分子右旋糖酐500ml静滴,每日2次,口服阿司匹林25mg,每日3次,7天为一疗程,肌注罂粟碱30mg每6小时1次。同时,严密观察有无过敏反应及凝血障碍。有效预防和控制感染是手术成功的关键。因手术时间较长加之原有感染灶,增加了术后感染的机会,若发生感染.不仅伤口不能一期愈合,更严重的是炎症可以刺激血管壁引起血管痉挛甚至血管栓塞进而造成手术失败。所以术后应常规应用抗生素,加强病室和床位的消毒处理,换药时严格无菌操作,密切观察分泌物性质及量的变化,以便早期发现感染迹象早期处理。另外,术后患者应绝对卧床1周,不能随意翻身滚动。2周后拆线,刀口愈合良好者可在床上活动,指导其进行关节功能锻炼和肌肉按摩。3周后可适当下床活动。此类患者往往长期卧床故还要对其体表突出部位定时按摩,以防褥疮发生。施行对侧大隐静脉转流术后做好以上处理,对患者的预后起着重要作用。(2004一O4—22收穰) 灯盏细辛注射液预防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栓塞2004年 25卷 9期广东医学 》Guangdong Medical Journal起止页码:1104-1104胡茂忠李轶津 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骨科(3oo192)下肢深静脉栓塞(deep venois throm.bosis,Dv'r)是髋关节置换术后常见的并发症,虽然目前治疗方法很多,且效果明显,但是预防DVT的发生比治疗DVT更为重要。我们对1995~2001年130例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回顾性研究,阐明灯盏细辛注射液对DVT的预防作用。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130例患者分为两组。观察组:67例,男39例,女28例;年龄49~82岁,平均66.1岁;全髋关节置换术30例,人工股骨头37例。对照组:63例,男41例,女例;年龄45~81岁,平均62岁。全髋关节置换术31例,人工股骨头置换术32例。两组性别、年龄及手术方式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1.2 诊断标准DVT主要依靠临床诊断。患者出现明显的下肢肿胀,静脉迂曲,腓肠肌区、踝区和足背压痛,Hotmm征阳性。彩色对多普勒提示血管腔内未有彩色血流时,应诊断为DVT。1.3 方法观察组患者术后给予输血、抗生素,不给止血药,术后第1天应用云南生物谷制药厂生产的灯盏细辛注射液4o rnl加入5o异/埔萄糖注射液500rnl静脉滴注,1次/d,14 d为1个疗程。表1 两组患者术后两周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I-s与对照组比较*P<0.05。**P<0.01对照组:患者术后给予输血、抗生素、止血药。观察两组血液流变学指标变化及发生率DVT发生率,并进行比较。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术后两周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两组患者术后两周血浆黏度、血小板聚集、纤维蛋白原比较差异有显著性。见表 1。2.2 两组术后DVT发生率比较观察组67例,发生DVT者6例,发生率9% ;对照组63例,发生DVT者14例,发生率%。两组DVT发生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3 讨论 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静脉栓塞的发生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患者的年龄、性别、原发病、手术前后活动,高血压和心脏病,手术入路,血液凝固性和骨水泥的应用。DVT属中医血瘀证的范畴。中医学血瘀理论和活血化瘀治则与现代医学的血液流变学有相关联系。灯盏细辛注射液的主要成分是总黄酮,灯盏细辛具有散寒解表,活血化瘀,止痛,消积等功能【1,2J。现代医学药理研究表明:灯盏细辛具有扩张微细血管、降低血液黏度、改善微循环、增加组织灌注量等作用。该药有较强的抑制血管内凝血和促进纤溶活性的功能。本组研究证明,观察组在降低血黏度和降低DVT发生率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说明灯盏细辛注射液在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静脉栓塞的预防和治疗两方面具有非常明显的作用。参考文献1 李逸群,陈志维.中医活血祛瘀防治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栓塞.中国中医骨伤科,1999,7(5):232 姜树木.灯盏花注射液用法、剂量、疗程及适应证选择.临床荟萃,1996,11(21):982(收稿日期:2OO4—04—08 编辑:庄晓文) 脊柱手术深静脉栓塞的研究进展 中图分类号R68 2003年 11卷 7期《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The Orthopedic Journal of China起止页码:489-490 曾忠友金才益综述刘海鹰审校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8478{2003}07—0489—02 深静脉栓塞(Deep Vein Thrombosis DvT)是骨科手术的常见并发症,相对于骨科其它重建手术(如髋、膝关节置换)的高发生率(45%~84%)⋯ ,脊柱手术栓塞的发生率较低,而有临床症状的更低1。其发生率各家报道不一【2~1,从1.3% ~39%不等。由于对其预防及治疗尚存在争议,一直未得到应有的重视。随着新技术的发展,内植物及生物材料的广泛应用,脊柱手术复杂性及困难性的增加、手术时间的延长,势必增加深静脉栓塞的风险,现就国外在此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1 脊柱手术深静脉栓塞的发生机理及风险因素血栓的形成机制复杂,但早在1856年Virchow即已指出,血栓形成的三个病理因素:血管壁损伤;血流缓慢;血液高凝状态。其中任何一个因素均可导致血栓的形成。至今,血栓形成的理论虽然得到不断的完善和丰富,但其核心内容基本不变。脊柱手术由于:(1)手术本身所带来的创伤、失血;(2)术中俯卧对于下腔静脉、髂静脉和股静脉的压迫;(3)人工材料的植入,如骨水泥.6 J或人工骨的热量释放对血管的灼伤;(4)麻醉,特别是脊髓麻醉或全麻;(5)脊柱创伤合并脊髓神经损伤1,或存在下肢瘫痪;(6)术后长时间卧床或制动。所有这些在围手术期都可能导致血管损伤、血液变化,如血液粘滞度增高,红细胞可塑性降低以及血流减慢,导致血栓形成。另J,bJlg胖、高龄、癌症或同时合并代谢方面及心血管系统疾病等亦是血栓形成的高风险因素。2 不同脊柱手术的深静脉栓塞发生率 由于不同的脊柱手术涉及不同的麻醉、体位、术后卧床时作者单位:武警浙江省总队医院骨二科。浙江省嘉兴市314000*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脊柱外科作者简介:曾忠友(1969一)。男。江西进贤县人,主治医师。研究方向:脊柱、关节外科。电话:(0573)2852851×37561间,而且是否放置内植物及生物材料,是否合并其它疾病,另外创伤大小、出血多少及手术时间亦不等,因此其栓塞的发生率不尽相同。相对于脊柱的重建、矫形内固定和融合手术,单纯椎间盘髓核摘除的DVT发生率较低。St0lke[ 1等报告412例初次手术和69例再次手术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深静脉栓塞发生率为2% ,其中1例因肺栓塞死亡。而wuiSn1an[8】等报道9例脊柱肿瘤行病灶清除和重建术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栓塞1例,发生率为l1%。Dearbom[91等的前瞻性研究发现:116例较大的脊柱手术患者中,出现7例症状性肺栓塞,其中6例发生于同时行前后路脊柱融合术,仅有1例发生于后路减压并融合术。而脊柱骨折,特别是合并有脊髓神经损伤者的手术后DVT的发生率则更高一些[加1。由于全麻技术影响着整个心血管系统,特别是如果采用了控制性低压手段,血液流动明显减慢,大大地增加了深静脉栓塞形成的可能。Tet—zldf[儿1等观察发现:全麻组的DVT发生率明显高于脊髓麻醉或硬膜外麻醉组。3 深静脉栓塞的诊断和检测 深静脉栓塞的诊断应结合临床症状、体征及实验室检测结果。由于大部分血栓患者无临床表现,其诊断更大程度上依赖于各种检测手段。经过多年的发展,血管栓塞的检查方法得到不断的丰富,大体上分为两种:非侵入性和侵入性,包括物理检查、超声和静脉造影。3.1 物理检查 术后根据患者的下肢有无肿胀及疼痛情况,如小腿肚的肿胀及疼痛。因为这些临床发现无特异性,所以据此来判断深静脉栓塞的有无,既不可靠,也无预测性,另外大部分深静脉栓塞患者无临床表现,因此物理检查被认为是不可靠的方法。· 490 ·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03年4月第ll卷第7期Ort~p J Chin,Vo1.11,No.7 April 20033.2 超声检查 用双相多普勒超声来检查和研究D、,1r在许多医院已成为标准的诊断手段。Walker[ 】等通过与静脉造影的对比,发现双相超声对近端深静脉栓塞有100% 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利用这种无创检查,对血凝块进行检测。当前的血栓诊断,要么是直接检测出血栓栓子,或是通过检测出血流淤塞来间接反应。但是由于超声技术的复杂性和操作经验的高度依赖性,其检查结果可能差异较大,并由此影响着对血栓的诊断和治疗。另外双相超声扫描法对于小腿的孤立性血栓的诊断可靠性很小【I3】,对肥胖者亦不适合,而且不是对所有患者均能进行髂静脉检查。近来,彩色血流多普勒超声的应用,为D、,1r提供了更为精确的诊断,减少了由于使用者的主观因素所带来的误差。3.3 静脉造影 是诊断DvT的金标准,被认为是评估DvT存在和发展的最可靠和最有预见性的检查方法。然而,由于它是一种侵入性检查,必然会带来一些并发症,如过敏反应、局部刺激、诱发血栓性静脉炎、血栓形成、慢性肾衰和心衰的加重。因此,它作为术后下肢深静脉栓塞的扫描方法的应用有所下降,只有临床上高度怀疑存在DVT的可能性,而超声检测法又不适于使用或由于使用经验不足时,静脉造影仍是可供选择的方法。总之,因为脊柱手术深静脉栓塞的低发生率,术后是否常规行超声或静脉造影?多数研究者认为不必要【引。4 预防和治疗深静脉栓塞一旦形成,危害较大,可造成下肢的肿胀,严重者使下肢溃烂、坏死。而如果栓子脱落随血流进入肺血管,可能形成致死性的肺栓塞。深静脉栓塞的治疗较棘手,尚没有有效的方法。但是否所有的DvT均须治疗,如小腿远端的血凝块的形成,其能否向近端扩散尚未统一,因此治疗存在争论。深静脉栓塞的治疗目前主要有药物抗凝和溶栓、介入溶栓、手术等手段。由于深静脉栓塞的临床症状与体征的隐蔽性和不可预见性,有的以急性肺栓塞或死亡为首发征像【14],而急性肺栓塞来势凶猛,尚不等治疗措施的实行,往往在30min内死亡,因此临床上更注重于围手术期的预防。预防措施主要有物理方法、药物、下腔静脉过滤器。其中物理方法包括术后早期活动、弹力袜、间断充气加压袜、足底静脉泵。药物包括阿斯匹林、低分子右旋糖苷、华法令、肝素、低分子肝素。鉴于脊柱术后深静脉栓塞的低发生率及顾虑抗凝药物所带来的并发症-l ,如硬膜外血肿或身体其它部位的出血,因此大多数学者不主张使用抗凝药物,而认为采用常规的物理方法预防已足够【,引,如间断充气加压袜。Smity[加】等人对317例脊柱重建手术患者进行了前瞻性研究,所有的患者术后均采用下肢气压袜进行了预防,总的栓塞率为2% 。对于肺栓塞的预防,下腔静脉过滤器则是可供选择的较好方法之一[10,13】。 参考文献:[1] Hull RD,Raskob GE.Prophylaxis of vf~tous thromboembolie diseasefollowing hip and knee surgery[J].J Bone Joint Surg(Am),1986,68:146~ 150. [2] Lee HM,Suk KS,Moon SH,et a1.Deep vein thrombosis after majorspinal surgery,incidence in an East Asian population[J].Spine,2000。25:1827~ 1830. [3] National Institute Health Consensus Conference:Prevention of ve.nous thrombosis and pulmonary embolism[C].JAMA,1986,256:744. [4] Bradford DS,Ahmed KB,Moe JH,et a1.The surgical manag锄entof patients、vi出Schenermann’s~seae[J].J Bone_JointSum(Am),1980.62:705~712. [5] PlanesA,VochelleN,FagolaM.Total hip replacem ent and deepvein thrombosis:a vermgraphie and necropsy study[J].J Bone Joint Surg(Br),1990,72:9~13.[6] Lieberman JR,GL:~rtsWH.P~vention of vf~tous thromboembolismafter hip and kne arthroplasty[J].J Bone Joint Surg(Am),1994,76:1239~ 1250.[7] Stolke D,Sollmann WP,Seifert V.Intra and postoperative complica.tions in lumbar disc surgery[J].Spine,1989,14:56-59.[8] WuismanP,LieshoutO,SngiharaS,et a1.Total sacrectomy and re.construction:oncologie and functional outcome[J].Clin Orthop.2000,381:192-203.[9] Dearborn JT,Hu SS,Tribus CB,et a1.Thromboembolie compliea.tions after major thoracolumbar spine surgery[J].Spine,1999,24:1471~ 1476.[10]Smith MD,Bressler EL,Lonstein JE。et a1.Deep venous thrombosisand pulmonaryem bolismafter ma jor reconstructiveoperations onthespine[J].J Bone Joint Sum(Am ),1994,76:980-985.[11]Tetzlaff JE,Dilger JA,Kodsy M,et a1.Spinal anesthesia for electivelumbar spine surgery[J].Clin Anesth.1998,10:666-669.[12]WalkerRH.Use ofduplexultrasonography[M].In new advances inprophylaxis of vf~tous thromboembolism in joint replacement.Sym.po sium AAOAS,New Orleans,LA,1994.[13]Velmahos GC,Kern J,Chan LS,et a1.Prevention of venous throm.boembolism after injury:an evidence-based report.part 1I:analysis of riskfactorsand evaluationofthe roleofvenacavalfilters[J].JTrau.ma,2000,49:14O~ 144.[14]DonaldsonGA,WiHiamsC,Scanndl JG,et a1.A reappraisal of theapplication of the Trendden burg operation to massive fatal en1.bo lism :repo rtofa successful pulmonary-arterythrombectomyusing acardiopulmonary bypass[J].NEng J Med,1963,268:171.[15]Bemsen RA,Hogenmad TU.A spinal haematorna occurring in the subaraehnoid aswell asinthe subdural spacein apa tien ttreatedwith anticoagulants{J].Clin Neurol Neurost~ ,1992,94:35-37.(收稿:2002.08.19 修回:2002.11-03) 中华妇产科杂志 1999年3月第34卷第3期起止页码:190-191 孕产妇深静脉栓塞 昊元赭沙金燕厶- — 。。一- - — ● — - 一深静脉栓塞(deer,VeI7201~thmmlmis.DvT)是孕产妇在孕期、产时和产后容易发生的一种严重并发症,有17%孕产妇死于DvTD囡种族和临床诊断标准的不同,其发生率差异很大。在美国每年约有200 000例DVI'。围产期发生率约为0.09% ,产前与产后的比例为1:2。Dvr包括肺栓塞、门一腔静脉栓塞、肠系膜静脉栓塞、肾静脉栓塞、卵巢静脉栓塞、髂静脉栓塞和下肢罐静脉栓塞等。孕期诊断Dvr较困难,易延误诊治。本文对孕产妇Dvr的发生机理、诊断和治疗简述如下。一、妊娠对D~T发病的影响孕期凝血、纤溶系统的生理性改变为日后胎盘的剥离.创造了预防性止血的保护条件,同时也为静脉血栓形成提供了机会。妊娠期、产褥期妇女发生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性较非孕妇女显著增加。血栓形成是由凝血与抗凝血,血栓形成与抗血栓形成闻平衡失调所致。1. 高凝状态:妊娠期凝血因子除Ⅺ 、Ⅱ因子浓度下降外,其他因子均呈不同程度的升高,其中尤以纤维蛋白原为显著。血液呈高凝状态,一旦有血管损伤、出血,则很窖易凝固、止血。2.血流癖滞、血管损伤:妊娠期子宫对下腔静脉、髂静脉产生压迫,静脉血流不畅,出现充盈痹滞,血管内皮细胞受损。同时也影响血中话化的凝血因子被肝脏代谢和被抑制因子中和、灭活。分娩时盆腔静脉壁受损,血栓形成的危险性增加。3.抗凝系统异常:抗凝系统包括纤溶系统、S蛋白、C蛋白和抗血栓素Ⅲ(A'r-IR)。该系统抑制血栓因子的澈活,作者单位:21∞。2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妇产科(吴元赭);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妇产科(抄金燕)对抗妊娠期的高凝倾向。(1)纤溶系统:即纤溶酵原一纤溶酶系统。该酶能降解已形成的纤维蛋白(血栓的主要成分),及时溶解血栓,防止血栓进一步形成,是主要的抗凝系统。(2)抗血栓素Ⅲ :册.Ⅲ是一种2糖蛋白,是血浆中主要的血栓抑制因子,可以灭活括化的凝血因子,包括ⅨB、X a、Ⅺa、ⅡB、血浆蛋白和澈肽释放酵(血管舒缓索),中和凝血酶.防止血管表面血栓形成。A'r-IR中和凝血括化因子的速度是肝素依赖性的,肝素可使其中和遗事加快反之,在缺乏A Ⅲ时肝素几乎无抗凝作用。先天性A Ⅲ缺乏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人群中的发病事约为2~5/万,此类病人约有一半人孕产期出现血栓形成。(3)c蛋白和S蛋白:C蛋白能灭活凝血因子V、.iI和激活纤溶系统。S蛋白与C蛋白有协同作用。S蛋白依赖维生寰K,是一种凝血抑制因子,由血管内皮细胞合成分泌,S蛋白缺乏可以是先天性或后天性获得的。C蛋白缺乏是先天性常染色体显性遗俦所得。孕期C蛋白缺乏者Dvr的发生率为25% ,S蛋白缺乏者为20.6% ,且二者缺乏都易发生死胎、死产二、临床表现 DVT的桂床表现随栓塞的部位不同而有所差异,但均为栓塞部位远端的静脉回流受阻所表现的症状、体征,常见的有疼痛、胀感和水肿。1.盆腔、下肢DVT:多为患侧下肢冷热感改变、水肿、齄凉和胀痛,且呈进行性加重,肤色癀紫。当临床诊断可疑时可进行以下两项试验:(1) ’s征:患侧脚向后背屈,小腿驿肠肌感疼痛者为阳性;(2)I呻删硪’8试验:用血压计袖带扎于患肢,加压到180 mm №(1 mm} =0.133 kPa)以上远侧肢体出现疼痛为阳性。2.下腔静脉、肝静脉栓塞(Bud&0liB【i综合征):表现为上廛疼痛、肝脏瘀血、门脉高压和腹水,重症者肝功能衰竭。多见于产后,病情发展迅速,常在1~2天内出现腹水,且增长裉快。3.卵巢静脉栓塞:很少见,常常误诊为睡f件囊肿蒂扭转、急性宫内膜炎和急性阐尾炎。产后卵巢静脉栓塞主要临床表现是患侧下腹痛、发热和血象升高,可伴有恶心、呕吐常在产后1~4天发病,妇科检查能触及息侧附件区有齄痛性包块。4.肺栓塞:大多数肺栓塞由下肢DVT引起,而多数患者首先表现为肺桂塞。肺栓塞可以是无症状的,一般无生命危险其临床表现包括呼吸困难(80%)、胸痛、束胸感(70%)、咳嗽(50%)。另外可表现为心动过遗、肺不张、肺部罗音、咯血、发热、胸膜摩擦音(摩擦感)、紫绀、第二心音增强和奔马律等。当肺循环阻塞达50% 以上时,即可发生低血压、晕厥、心功能衰竭等症状。三、诊断 根据临床表现,对多数DVT可作出初步诊断,尤其是妊娠后期和产褥期出现上述症状、体征.应高度怀疑DVT的存在。必要时可通过辅助检查获得诊斯。辅助检查包括介人检查和非介人检查。前者主要为静脉造影。由于对孕妇有创伤且胎儿受射线照射等缺点,且介人本身又可诱发和加重血栓性静脉炎和血栓形成,所以一般不主张产前应用。必要时可在产后采用静脉造影明确诊斯,主要影像特征为静脉充盈缺损。非介人性检查包括阻抗窖积描记(ⅡlG)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IPG的原理是根据血栓的电阻抗对静脉腔容积的改变,而确定血栓的存在,其敏感性为65% ,但对远端DVT 的敏感性仅为维普资讯http://www.cqvip.com中华妇产科杂志1999年3月第34卷第3期C 999.Ⅵ 34. 30%。当怀疑有DVF时,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是较理想的方法。检查时将超声探头压迫患处扩张的静脉,检测其可压缩性.不能完全压缩者提示血栓存在。本法检测患处近端DVF敏感性为93%,特异性达99%。超声检查不能肯定者行磁共振检查(删),对膝以上DVF其敏感性为97% 一100% ,小褪DVF为87%肺栓塞较难确诊.通气.弥散扫描是一种特异性较高(88%)的方法。利用锝标记的微球蛋白经静脉注射后,可扫描到肺循环血流分布情况,再结合通气扫描可明确诊断。肺栓塞的诊断可归纳为以下步骤:临床怀疑肺栓塞者,首先摄胸片、心电图检查,再行通气.弥散扫描,正常者可排除肺栓塞。高度可疑者应行抗凝治疗;如为中、低度可疑者,继续进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提示肺栓塞者进行抗凝治疗,仍为可疑者再行肺静脉造影,最终明确诊断。总之,在孕产妇疑有肺栓塞存在时,除了按上述步骤捧脒肺栓塞外,还应仔细检查盆腔及下肢有无深静脉栓塞。四、预防 孕产妇发生DVF除生理性血液高凝状态、血流淤滞和髂血管受压等因素外.还与孕产妇活动减少有关.尤其是产后第1周内,产妇基本卧床为主,而产后DVF又多发生于此期。因此,应鼓励产妇产后适当活动。早下床.是预防DVT的有效办法。手术产后的患者也应尽早在床上翻身、傲伸屈肢体等运动。五、治疗 1.抗凝治疗:抗凝治疗的指征包括淘;娠期、产褥期发生DVF者。曾有过DVF史或有DVF可疑者进行预防性治疗。如先天性、后天性AT_Ⅲ 缺乏,S蛋白和C蛋白缺乏者。肝素是首进的抗凝药物,肝素是一种特异性酸性粘多糖,能与抗血栓素结合而产生抗凝作用。由于剂型不同其相对分子量从4 g30一加g30不等。高分子量肝素不能通过胎盘,故较华法令(Wsdarln)优越。肝素不从乳汁分泌。小剂量肝素可抑制血栓形成的开始阶段,当血栓已形成,需要大剂量肝素去中和血栓素,防止血栓进一步增多。肝素的半衰期为1—2.5小时。当DVF诊断成立,肝素应用的标准是使部分凝血活酶时间(err)较对照组延长1.5—2倍。首次剂量70—1o0 u/ks,静脉注射,以后以1 g30 u/d,时静脉滴注。开始阶段每4—6小时测定1次Prr,调节静脉浦注速度。当稳定后改为每24—48小时测1次Prr。DVF治疗至少要维持肝素化2天.静脉浦注维持7—1O天.以后改为皮内注射至产后6周。一般情况下,当有规律宫缩后,即停止肝素应用。但如果处在D,t,er活动期或近期有肺栓塞,则需要维持肝素化,在剖宫产时或第二产程中应用鱼精蛋白对抗肝素化,使Prr维持在印秒左右(每毫克鱼精蛋白对应100 U肝素)。肝素化不影响子宫收螭。手术时麻醉选择应尽量避免硬膜外麻醉,因其可并发出血和神经损伤。产后将治疗量改为预防量(40o u/h),产后6小时即恢复到治疗量(1g30 U/h)。2.其他治疗:手术治疗包括静馘切开取栓、静脉分流术、栓塞段静馘移植术和放射显影下介入取栓法。这些治疗方法多在栓塞严重、主要大静脉栓塞经保守治疗无效时进行,手术前后仍需结合抗凝治疗。(收稿:1997.12.12 售回:1998-10-19)(本文编辑:潘伟)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1998年2月第5卷第1期第44页髋部创伤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附33例报告杜发套下肢深静脉桂塞(Deep verlolxs tIⅡ.Ⅻb0出DVT)是外科剖伤后的一种危险井发症,以髋部刨伤后发病率最高。国外统计35% ~65%_1 J,国内苏州医学院一院的发病率约为28%。自1990 1996年我们对130倒髋部刨伤患者的治疗中,发现有Uv.r症者33例。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男l7倒,女16例。左侧肢体15例.右侧肢体lO例.双下肢均有UvT者8倒。年龄最大者81岁.术后有DVT者23例,其中行髋部前外侧切口有UvT者18例,后外侧或后侧切圉有DVT者5倒。所有患者均在2周内出现DVT。1.2 治疗效果本组33例患者中,1例因肺动脉桂塞,病情危重,抢救无效死亡.27倒保守治疗。包括卧床,抬高息肢,主、被动括动,抗凝药物溶桂治疗,祛聚疗法。5例周血栓在大静脉内采用Fogurty球囊导管取桂及吸桂术。所有病^均在3周内症状消失。2 讨论 2.1 病因、病理外伤或手术后1~5d是凝血因子的活跃时期,从血管破损至骨折部位骨髓进人血流,同时组织损伤增强了血小板的聚集和粘附性功能.以及由此引发的出血.发热、纳差,进而导致机体脱水,酸中毒.从而使血液浓缩,下肢血液变慢,血液郁积。本组病人年龄平均在60岁以上的老年人多处于血栓前状态性J,血管内皮细胞(EC)释放的促凝物质增多:抗凝物减少,血液粘滞性增高.红细胞变形及可塑性下降.这些都有可能导致血栓的发生和发展。Rclxtesoa研究发现下肢血液中宴f溶活力降低较上肢更甚.所以下肢血桂多于上肢,由于左髂总静脉的行程较长,而且前方有右髂总动脉压迫,左下肢静脉回瘫阻力大于右侧.所以Dvr发生率左侧高于右侧,本组左侧肢体32个.右侧肢体26个.前侧人路耐静脉回流较后侧人路对静脉回瘫影响大【。2.2 临床表现及诊断 Dvr常发生在60岁以上老^、肥胖者及因髋部外伤后长时间卧床的患者,男女无明显差别。71.1%发生在术后l0~20d .小麓深静脉桂塞表现为:小麓后储胴窝部疼痛+沉重或紧张,肌肉有压痛,I-bream 征(+),这是由于足背伸时腓肠肌.比目鱼肌被牵拉压迫.刺激形成血桂的静脉所致。髂静脉血桂表现为腹股沟及太强内储疼痛.有的为垒下肢疼痛,凹陷性水肿,在股三角区疼痛明显,可扪及一条结状硬物,患肢肿胀,股动脉足背动脉搏动存在。垒身表现低热、乏力,心率稍快,广泛的Dvr会引起急性动脉供血不足,最终导致静脉性坏疽,甚至截肢。若突然出现呼吸困难、胸痛、气急、心动过速,烦躁和伴低氧血症的咯血,应警惕肺桂塞的发生㈨。肺桂 作者单位: 江苏省沛县人民医院骨科,221600*江苏省六台县人民医院骨科,221500M ,/).塞的症状,体征及化验检查无特异性,常误认为心肌梗塞而死亡J。有人认为术后测量双下肢周径,如果相差lera既可诊断深静脉血桂形成【。常用检查:x线静脉造影检查诊断可靠,本组20倒通过x线静脉造影确诊:放射性纤维蛋白原摄取试验,阳性率85%以上.可以了解血桂演变过程,但不能显示陈旧性血桂。多普勒超声血液探测.只有在血桂影响血流时,显示阳性结果。但不能发现丰厚肌肉中的静脉血栓;本组10倒患者是通过该检查确诊的。CT检查对栓子的分辨率较低.临床不适用。IPG符台率95%.对胴窝以上的新鲜血栓造成的静脉闭塞敏感性强,对不垒及陈旧性桂塞不敏感。MRI是近年来用于临床诊断uvT的无损伤性血管造影方法,它能成功地发现被怀疑而无临床症状的腹部、盆腔,下肢深静脉桂塞【副。它的敏感性高达90%(9)。本组8例UvT是通过MRI确诊的。3 预防 外伤后尽早手术治疗,缩短住院卧床时间.术中操作仔细轻巧J,尽量减少软组织损伤。手术时间较长时,适当活动下肢和按摩小麓肌肉,对于增加髓腔内压力的手术.如在插人假体对更应提高警惕,术后不应用止血剂,患肢抬高20。~25‘,鼓励病人尽早下床活动。药物预防方面:在无特殊情况下,一般病人术前肝素5 000~2h前皮下注射,低分子右旋糖苷500 术后静渣7d.或口服华法令,阿斯匹林等治疗。 4 '考文t1 Ev划J' .Prevention Dfth.匝rlb0砌e d 。fthe eI曲veofthe} .JBJS(Am),1971,53:1271.2 王振义.老年^血栓前状态.实用老年医学杂志,l 3,7(3):91.3 王英撮.周秉文.髓关节假体置换术后下肢服探静脉栓塞.中华骨科杂志.1992,12(4):255.4 于仁文.股骨硬骨坏死术后并发下肢探静脉血栓形成.山东医药,1989,29(8):15.5 尹撮芳,等.创伤与肺栓塞.铁道医学,1990,18(2):85.6 张宠惠,盒耀清.矗部损伤合并肺栓塞.中华晋科杂志.1991,12(2):118.7 时效标.等.老年^肺栓塞的诊断与教治新进展.中级医刊.1996。13(1)}48.8 ErdmanW — a1.Verxx~thrc~ clinical and experimentalMRm ng r~ aogy,1986.161:233.9 ErdmanW,et a1.脚venous t 。f Inenb roleofMRimaging in the 《s l0 ,1990.174:125.10 Planes MD. a1.Total fe 虻即瑚n and deep vein吐毗耵lbo萄sIBJS(Br).1990,72:9.本文承簟南京鼓接医院■科李承球教授指导,在此寰示薯封!(收稿:1997_0l-20 末孜修回:19974)5—12) 中华骨科杂志l992年第l2卷第4期页码:255-257髋关节假体置换后下肢深静脉栓塞王英振周秉吏摘要复习了140倒靛关节假体置换的病例,从病人的年龄、性别、原发病、手术情况,木前木后活动度,有无高血压及心脏病史和血液凝固性等几个有面率探特髋关节手术后棒静脉柱塞的发生率及有关因素。结果发现发生率与病人年龄、性别、术前活动度及原发病无明显关系。左髋发生率高于右靛,应用骨水泥组高于不用骨水泥组。Srrdth-Peters~n切口易发生。应用阿斯匹林与耀静脉栓塞关系不明显。术后早期活动有助于预防深静脉栓塞。 国外文献报道髋关节手术后深静脉拴塞的发生率高达35 以上[ 。国内文献未见报道,本文复习了14o倒髋关节假体置换的病饲,探讨深静脉栓塞的发生率及有关因素。临床资料 我院从1977年9月~1989年12只进行人工髋关节假体置换164例。本文复习了140倒,其中全髋嚣换57倒,人工股骨头置换83渤,左73铡,右B7渤;男61铡,女79例;年龄20~89岁,平均5 8.3岁;股骨颈骨折75例,殷骨头缺血坏死50倒,骨关节炎15例;10倒有高血压和冠心病史83例术前1周开始用阿斯匹林,术后继续应用1周67侵I术前本后来用阿斯匹林除5伪甩劬Petemn切13外,其余病人都用McFarlancl切口。手术均在硬膜外麻醉下进行,术后放置负压f流#4小时拔除,记录术中出血量和术后引流血量。深静脉栓塞靠临床诊断,未作静脉造影,如病人有明显的下贼肿胀。静昧迂监,腓肠肌区、躁区和足背压痛,Homar~征阳性,就谚为深静脉栓塞。、貉果 本组140例中,23例有典型的辣静脉栓塞的表现,总发生率16.4,蠡.血栓均发生在下肢,无肺栓塞和脑栓塞。发生栓塞的年龄分布见表1。5个病人用Smith-Petersen切口,4伪发生深静脉栓塞。l0佣有冠心病和高血压的病人,3铡发生深静脉栓塞。发病与性别、手术种类、原发病无明显关系(表1~4),与侧别及骨水泥有明显关系(表5,6)。阿斯匹林与深静脉栓塞的关系在百分比上有明显区别,但经统计学处理关系不明显(表7),应用阿斯匹林组术中出血最平均536ml(23fl~l 50Ora1)。术后引流量158ml(50~550m1),未用阿斯匹林组分别为394ml(200~ I O00m1)和137mi(3O~550rod,经统计学处理无明显差异表1年龄( )20~ 30~ 柏~ 50~ 60~ 70~ 80十组别倒致发生鼬数发生奉%二组无显著性差异>o.05)表5 手术种类与漂静棘检塞的关系二组无显著性整异>0.05)青岛医学侥骷霹医院骨科,266003维普资讯http://www.cqvip.com表4 原发囊与深●l脉检塞的美系三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衰5 饲别与深●’臃撞塞的美系二组问有显著性差异(P<0.05)表6 骨水泥与深尊臃撞塞的关系二组问有显著性差异(P<0.05)表7 阿斯匹#与深●’臃撞塞的关系二组同无显看性差异(P> 仉05)讨论髋关节手术后探静脉栓塞的发生率文献报道不一,Coventry等(1973)报道自种人群中发生率35 ~60 [2],1988年南朝鲜作者Young等报道一组146例不用骨水泥的全髋置换术,探静脉栓塞的发生率为1O ,诊断是经静脉造影证实咖。我们这组发生率是16.4 。许多因素被认为与深静脉栓塞有关,包括:病人年龄,性别,原发病,手术前、后活动,高血压和心脏病,手术入路,血液凝固性和骨水泥的应用等。SjkorsM等(1981)报道40岁以上深静脉栓塞增加[.]。我们这组中23例深静脉栓塞,其中22例是在40岁以上,但复习的病例中90 以上是在40岁以上。这并不说明高龄是王深静脉栓塞必然的危险因素。Sikorski还报道骨关节炎的病人深静脉拴塞的发生率高,Young认为骨关节炎不是深静脉拴塞的危险因素。本组股骨颈骨折的发生率为l6 ,股骨头缺血坏死的发生率为19 ,骨关节炎病人是20 ,三组无显著性差异,不支持S~korski的观点,但因骨关节炎病例太少,不能说明问题。从理论上讲,股骨颈骨折病人因术前长期制功,术后深静脉栓塞的发生率应该高,但统计学证实发生率并不高,这说明术前制动与深静脉栓塞无关。我们还发现深静脉栓塞与性别无关。统计学发现左侧发生率比右侧高,可能与左髂总静脉行程较远,且经腹主动脉之后,静脉回流较差有关。Evarls等[J3报道有高血压和心脏病的病人深静脉栓塞发生率高,而Young认为高血压与栓塞无关,他报道35例高血压病人投有1例发生深静脉栓塞。本组10例有高血压和冠心病史,其中3例发生深静脉栓塞,有高发生率倾向,但本组病例太少。手术入路影响深静脉栓塞的发生,Young统计典型的外侧和前外俩入路发生率高。本组有5例用Smith—Petersen切口,其中4例发生深静脉栓塞。前入路较易发生栓塞可能与静脉回流影响较大有关。我们还发现手术的复杂程度,时间长短,术中出血和输血多少与深静脉栓塞无明显关系。本组全髋置换的发生率为21 ,人工股骨头置换的发生率为13.3 ,二组问无显著性差异(P>0.05),全髋置换的发生率偏高具体原因不清,可能与全髋置换应用骨水泥的例数较多有关。关于骨水泥产生的热量影响深静脉栓塞的发生仍有争议。En曲等c5 报道不用骨水泥的全髋置换术深静脉栓塞的发生率仅为l 。Young 报道为l0 ,但JoLmson等嘲不同意这个观点本组骨水泥组发生率为23.8% ,不用骨水泥组为9.6 ,二组问有显著性差 中华骨科杂志1992年第l2卷第4期异(P<O.05),其机理有待进一步研究。Young实验发现血液凝固性与深静脉栓塞无明显关系。我们对部分病例术前术后应用阿斯匹林,以减少恤小板聚集,降低血掖粘稠度,减少深静脉栓塞,结果发现阿斯匹林组栓塞发生率百分比低于不用组,但二组统计学处理差异不显著(P>O.05)。阿斯匹林是否应用,如何应用有待进一步研究。有人认为下肢浅静脉的静脉瓣超过5个以上者易发生深静脉栓塞,说明静脉滞流易发生深静脉栓塞。但Young实验证实静脉瓣的多少与栓塞无关。本组未作静脉造影,对此无法作评价。有待临床医生进一步观察证实。术后早期活动加速下肢静脉的回流.有利于预防下肢深静脉栓塞的发生。我们在术后当日起给病人作下肢按摩、促进静脉回流,1周左右在床上活动下肢,3周后下地活动。这些均有利于降低深静脉栓塞的发生率。髋关节假体置换后下肢深静脉栓塞的发生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我们认为有高血压、冠心病的病人。左髋手术.前入路及术中应用骨水泥易发生深静脉栓塞,术后早257期活动有助于改善血液循环预防栓塞的作用,阿斯匹林应用,如何应用还有待研究。参考文献l E州J,吐at.PTev曲tL帆thromboembolk disea~z ofthe elective surgta'T of the hip r J B0ne Joint Surg(Am ·1971,53:1271.2 Coventry M ,st a1. Delayed prophxlattic am icoagula-tio :自stu由,of n and cornplicafiom in 2012 totalhip 丑zn 粘e‘ J Bore Joint Irg(.^m ,1973,55:1487.8 Yo'=m8 HK ,et a1.Low incJdefc~ of~ ep-vein thrombosisafter O日H n【e t血I hip relpax~ment-J BCd3~ J l Sur8(Am),1988,70:878.4 k0|, J,st iI.The namm l 曲y and e“d吨y of dE妒vein mromb嘈『E if【甘IljD re#~ ent-J Bone J nt Surg(Bf),1981,63:171.5 En|Il CA,et a1.H =rthroOmty 州IIl a Moo件嘴with u cmU,~ A five=yvar Cltn Orthop.1983,176{52,6 Jofmson R·et al-【)6印vein f讲nb嘴埘kwinB C哳Icy村m∞ 一腊【y.a ,1978,132:24.7 0c et a1.Efft*t of anatom ic variation on de*p-veinthrombosis of the kw廿*xtremity.Am J R0嘶啪d ,1986,146—845.(收稿:1990—05一l9 嚣回:l991—07—0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