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肩腰腿痛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痛王医学网校直播微课 痛王全国颈肩腰腿痛培训理疗师班 痛王全国颈肩腰腿痛培训十合一精华班 弧刃针、线针刀、小针刀、特色埋线、实用整脊、臭氧、臭氧水、臭氧大自血、尸体解剖、火灸疗法 痛王全国颈肩腰腿痛医学专家班 痛王连锁
查看: 4308|回复: 0

毫针刺法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1-26 20:12:2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毫针刺法
【目的要求】
    1.掌握毫针刺法(包括刺手与押手的作用,常用的进针方法,针刺的角度、深度,针刺的基本手法与辅助手法,针刺补泻手法,留针与出针等)。
    2.掌握针刺得气的感应及影响得气的因素与处理方法。
    3.掌握针刺补泻效果产生的主要因素以及针刺异常情况发生的原因、处理、预防等
    4.熟悉针刺前的准备(选择针具,选择体位,消毒等)。
    5.熟悉针刺的注意事项。
    6.了解毫针的基本知识(毫针的结构、规格、保养、检修等)。
    7.了解得气、候气、催气、守气与临床的关系。
【重点内容】
     一、是针的构造、规格、检查和保养
         毫针的结构分为针尖、针身、针根、针柄、针尾五个部分,现临床所用毫针多由不锈钢制成。其规格主要以针身的长短和粗细来区分,且以“mm”为计量单位。检查针具主要注意针尖有无钩曲;针身是否光滑挺直、上下匀称;针柄的金属丝是否缠绕紧密均匀;针根是否牢固。注意是针的保养,以免针尖受损,针身弯曲或生锈、污染。
     二、针刺前的准备
         1.针刺的练习
            针刺的练习,分指力练习、手法练习和自身试针三步进行。其中指力和手法的锻炼,是初学针灸的基础,是顺利进针、减少疼痛、提高疗效的基本保证;而自身试针,是体会进针时皮肤的韧性和进针需要用力大小,以及针刺后的各种感觉,为临床作准备。
         2.选择的针具
            正确选择使用不同规格的针具,是提高疗效和防止医疗事故的一个重要因素,主要根据患者的体质、年龄、肥瘦、针刺的部位及不同的病情来决定。一般而言,男性、体壮、形胖、皮厚肉丰处的腧穴及病变部位较深者,可选稍长、稍粗的针具;女性、体弱、形瘦、皮肉浅薄处的腧穴及病变部位较浅者,可选择稍短、稍细的针具。
         3.选择的体位
针刺时患者体位的选择是否适当,对于正确取穴、针灸施术、持久留针和防止针刺异常情况的发生,均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凡重症、体虚、年老、精神紧张和初诊的患者,体位的选择尤为重要。应以便于医者能正确取穴,针刺施术;患者感到舒适自然,并能持久为原则。临床常用的体位有仰卧位、侧卧位、俯卧位、仰靠坐位、侧伏坐位和俯伏坐六三种。
         4.消毒
            针刺治疗前必须严格消毒,包括针具器械的消毒、医者手指消毒和施术部位的消毒。
            (1)针具器械的消毒可根据具体情况选择一种,如高压消毒、煮沸消毒、药物消毒,以高压蒸气灭菌消毒法为最佳。
            (2)医者手指的消毒即先用肥皂水洗刷干净,再用消毒棉球或碘伏棉球拭擦。
            (3)施术部位的消毒即用消毒棉球或用碘伏棉球拭擦针刺部位,注意应从中心点向外绕圈拭擦。
    三、毫针刺法
        毫针刺法主要叙述进针的方法,以及针刺的方向、角度和深浅度。
         1.进针方法
           (1)刺手与押手:进针方法是指将针刺入皮肤的操作方法,针刺操作又分刺手和押手。
            刺手,是指持针的手,一般右手持针。持针的姿势,如执笔状。其作用是掌握针具,进针时运指力于针尖,使针顺利地刺入皮肤,然后行针进行适当的捻转、提插等手法,以及出针的操作。
押手,是指辅助针刺的手,一般左手辅助针刺。其作用是固定腧穴的位置,夹持针身协助刺手进针,使针身有所依附而保持垂直,力达针尖,便于进针,减少列痛,协助调节和控制针感。
             (2)进针方法:进针方法主要分为单手、双手和管针进针法,
              单手进针法即只用刺手将针刺入穴位的方法。操作时以右手拇、食指挟持针柄,中指指端靠近穴位,指腹抵住针尖和针身下端,当拇指与食指向下用力时,中指随之屈曲,针尖迅速刺透皮肤。此外,还有两种类似的方法依其挟持的部位而有不同的名称,即挟持针柄进法和挟持针身进针法。
              双手进针法即左、有两手相互配合将针刺入穴位的方法。操作有以下四种。
              ①指切进针法:以左手拇指或食指端切按在穴位旁,右手持针,紧靠左手指甲将针刺入皮肤,又称“爪切进针法”,适用于短针的进针。
              ②夹持进针法:以左手拇、食两指夹挟持消毒干棉球,再挟持针身下端,露出针尖,将针尖固定于针刺穴位皮肤表面,右手持针柄,使针身垂直,在右手指力下压时,左手拇、食两指同时用力,两手协同将针刺入皮肤,又称“骄指押手法”,适用于长针的进针。
              ③提控进针法:以左手拇指和食指将针刺部位的皮肤捏起,右手持针从捏起部的上端刺入,适用于皮肉浅薄部位的进针。
              ④舒张进针法:用左手拇、食两指将所刺输穴部位的皮肤向两侧撑开绷紧,使针从左手拇。食两指中间刺入,适用于皮肤松弛部位腧穴的进针。
              管针进外法:即利用不锈钢、玻璃或塑料等制成的针管代替押手进针的方法。针管一般比针短约5mm,其直径约为针柄的2~3倍,选平柄毫针装入针管之中,将针尖所在一端置于穴位之上,左手扶持针管,用右手食指或中指快速叩打针管上端露出的针柄尾端,使针尖刺入穴位,再退出针管,施行各种手法。
        2.针刺的方向、角度和深度
           针刺过程中,掌握正确的针刺方向、角度和深度,是增强针感,提高疗效,防止意外事故  发生的重要环节。如针刺某一脚穴,若方向、角度和深度不同,所刺达的组织就不同,所得到的感应和疗效也就会有显著的差异。
            (1)针刺的方向:是指进针时针尖对推的某一方向和部位的朝向。一般或依经脉循行定方向,即根据针刺补泻的要求,为达“迎随补泻”的目的,或顺经而刺,或逆经而刺;或依腧穴部位定方向,即根据腧穴所在部位的特点,为保证针刺的安全,针尖朝向某一特定的方向和部位,如刺哑门、廉泉等穴;或依病情定方向,即根据病情的治疗需要,为使针感达到病变所在部位,针尖朝向病所,以达“气至病所”的目的,采用行气手法时亦是根据病情决定针刺的方向。
            (2)针刺的角度:是指进针时针身与所刺部位皮肤表面形成的夹角。主要依腧穴所在部位的解剖特点和治疗的需要而定。一般分为直刺、斜刺和横刺三种。
(3)针刺的深浅度:是指针刺入脑穴部位的深浅而言。每个脚穴都有其常规针刺深浅度(详见经络腧穴各论)。针灸;临床必须掌握适宜的深浅度,一般应察形气、现年龄、辨病情、识部位酌定其深浅度。也就是说体强形胖者直深刺,体弱形瘦者宜浅刺;年老体弱及小儿娇嫩之体宜浅刺,中青年身强体壮者宜深刺;凡表证、阳证、虚证及新病者直浅刺,里证、阴证、实证及久病者直深刺;头面胸背等皮薄肉少处的腧穴直浅刺,四肢臀腹等肌肉丰满处的腧穴宜深刺。
        3.行针手法
           行针又名运针,是指将针刺入腧穴后,为了使之得气、调节针感以及进行补泻而施行的各种针刺手法,其含义较广。得气是指将针刺入脑穴后所产生的经气感应,又名针感。行针的手法可分为基本手法和辅助手法。
            (1)基本手法:基本手法主要是提插法和捻转法,这两种手法既可单独应用,也可相互配合运用。临床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灵活掌握。
            提插法:是指将针刺入腧穴后,针在穴内进行上下进退的操作方法。从浅层向深层刺入为插,从深层向上退到浅层为提。
            捻转法:将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用右手拇指与食、中指夹持针柄,作一前一后的来回旋转捻动的操作方法。
            (2)辅助手法:常用的有循、刮、弹、搓、摇、震六种。
             循法:用手指于所刺腧穴的四周或沿经脉循行部位,进行循按或叩打的方法。
刮柄法:指针刺达一定深度后,用指甲刮动针柄的方法。如以拇指或食指抵住针尾,用拇指、食指或中指指甲,从下向上刮动针柄;或以拇指、中指扶持针根部,食指由上向下地刮动针柄。
            弹柄法:指将针刺入脑穴的一定深度后,用手指轻弹针柄,使针体微微振动的方法。
搓柄:指将针刺入腧穴后,若不得气,右手拇、食两指夹持针柄,细细搓捻数次,然后张开梁指,一搓一放,反复数次。
        摇柄:指将针刺入输穴的一定深度后,手持针柄进行摇动,如摇橹或摇轭转之状。
            震颤法:指针刺入胞穴一定深度后,右手持针柄,用小幅度、快频率的提插、捻转动作,使针身产生轻微的震颤。
        4.得气、候气、催气和守气
           针刺之所以能治病,是因其具有“调气”作用,历代医家都十分重视气的得失变化,兹就得气、候气、催气和守气分述如下。
            (1)得气:即当针刺入腧穴后,通过施用捻转或提插等手法,使针刺部位产生的特殊感觉和反应,谓之得气,亦称为针感。患者会感到针下出现酸、麻、胀、重等感觉,或沿一定部位、向一定方向扩散传导;医者会感到针下有徐和或沉紧的感觉。得气与否与针刺疗效关系密切,可以说是针刺取效的关键。一般而言,得气迅速,疗效就好;得气较慢,疗效就差;若不得气,就可能无效。得气的强弱,因人、因病、因穴而异。其得气的强与弱,应以患者舒适、疗效显著为目标。影响得气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主要取决于患者体质的强弱、病情的变化以及腧穴准否和施术手法。若针刺不得气则应采用行针催气,或留针候气,或温针,或加灸等法促其得气。
            (2)候气:是将针留置于所刺腧穴之内,安静地较长时间的留针;或间歇地运针,施以提插、捻转等手法催气,直待气至。
            (3)催气:是指针刺后若不得气,可以均匀地进行提插、捻转或轻轻地摇动针柄或以弹、循、刮等法,激发经气、促其气至的方法。
            (4)守气:是指针刺得气之后,就应谨慎地守护其气,防止其散失。
         5.针刺补泻
            针刺补泻是根据《灵枢·经脉》中“盛则泻之,虚则补之……”这一针灸治病的基本原则而确立的两种不同的治疗方法,是针刺治疗的重要环节,同时也是毫针刺法的核心内容。补法,是泛指能鼓舞人体正气、使低下的功能恢复旺盛的方法;泻法,是泛指能疏泄病邪,使亢进的功能恢复正常的方法。概而言之,针刺补泻就是通过针刺输穴,采用适应的手法激发经气,以补益正气、疏泄病邪,而调节人体脏腑、经络功能,促使阴阳平衡以恢复健康的方法。临床常用的针刺补泻手法分为单式补泻手法和复式补泻手法两类。
            (1)单式补泻手法:单式补泻,又分为基本补泻手法和其他补泻手法。前者包括捻转补泻和提插补泻,后者包括疾徐补泻、迎随补泻、呼吸补泻、开困补泻和平补平泻诸法,。
捻转补泻:捻转角度小,用力轻,频率慢,时间短,大指向捻转角度大,食指向后,为补法;捻转角度大,用力重,频率快,时间长,大指向后,食指向前为泻法。
提插补泻:先浅后深,重插轻提,幅度小,频率慢,时间短,以下插为主为补法;先深后浅,轻插重提,幅度大,频率快,时间长,以上提为主为泻法。
疾徐补泻:进针慢,出针快为补法进针快,出针慢为泻法
迎随补泻:针尖随经脉循行方向,顺经而刺为补法针尖迎着经脉循行方向,逆经而刺为泻法。
呼吸补泻:呼气时进针,吸气时出针为补法,呼气时出针,吸气时进外为泻法。
开阖补泻:出针后按闭针孔为补法,出针时不按闭针孔,或摇大针孔为泻法。
平补平泻:进针得气后,均匀地提插捻转
            (2)复式补泻手法: 复式补泻手法,是单式补泻手法的综合应用,即由单式补泻手法进一步组合而成。也就是将操作形式完全不同,而其作用相同的手法结合在一起,来达到补泻目的的操作
烧山火:先刺入脑穴应刺深度的上1/3(天部),得气后行捻转补法,再刺入中1/3(人部),得气后行捻转补法,然后刺入下1/3(地部),得气后行捻转补法,再慢慢将针提到上 1/3,如此反复操作3次,将针紧按至地部留针,或配合呼吸补泻的补法
透天凉:先刺入喻穴应刺深度的下1/3(地部),得气后行捻转泻法,再将针紧提至中1/3(人部),得气后行捻转泻法,然后将针紧提至上1/3(天部),得气后行捻转泻法,将针缓慢地插至下1/3,如此反复操作3次,将针紧握至上1/3留针,或配合呼吸补泻的泻法
            (3)影响针刺补泻的因素:针刺的补泻手法与患病机体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且与所取喻穴的性能和施术手法也有密切关系。因此,取决于以下三个方面。
            功能状态:人体处在不同的病理状态下,针刺可以产生不同的作用而有补或泻字不同效果。即机体虚惫时可补,而机体邪盛时可泻。
            腧穴特性:腧穴的功能不仅有它的普遍性,而且有些腧穴具有相对的特异性,即有的腧穴适于补虚,而有些腧穴则适于泻实。
            施术手法:针刺补泻手法是产生补泻作用从而促进机体内在因素转化的主要手段,也是取得不同效果的关键,故施术手法必须得当。
         6.留针与出针
            (1)留针:留针是将针留置于穴内。针刺入穴位之后,要安静地多留一些时间,这种静留以待气至的方法,称为“静留针”;若在留针过程中仍继续施用手法,或为加强针感,或达补泻目的的方法,称为“动留针”。留针与否或留针时间的长短,应根据具体情况决定,不可一概而论。
            (2)出针:出针是指行针完毕后,将针拔出的操作方法。其动作当仔细,随势提出,不可用强力,粗心大意。拔针时应先以左手拇、食指或中指固定被刺腧穴周围皮肤,右手持针轻微捻转退至皮下,然后迅速拔出,或将针轻捷地直接向外拔出。出针的快慢,必须结合病情和各种补泻手法的需要而定。如拔针后偶有出血,可用消毒干棉球轻轻按压针孔片刻即可。出针之后,应核对针数,防止遗漏。
        7.针刺异常情况的处理与预防
           异常情况是指在针刺过程中发生的特殊现象,如晕针、滞针、弯针、断针、血肿等。上述情况的出现,多由操作不慎,疏忽大意,或犯刺禁,或针刺手法不当,或对人体解剖部位缺乏全面的了解所致。一旦发生,应妥善处理为要,但关键在于预防。
            (1)晕针:晕针是指在针刺过程中发生的晕厥现象,临床较为多见。
原因:由精神紧张、体虚、劳累、饥饿,或大汗、大泻、大失血之后,或体位不适及施术手法过重,而致针刺时或留针过程中发现此观点所致。
表现:为患者突然头晕目眩,面色苍白,心慌气短,出冷汗,恶心欲吐,精神委倦,血压下降,脉沉细;严重者四肢厥冷,神志昏迷,二便失禁,唇甲青紫,脉细微欲绝。
处理方法:立即停止针刺,将已刺之针迅速起出,扶持患者平卧,头部放低,松开衣带,注意保温,给予热茶或温开水饮之,糖水亦可,一般可渐渐恢复;重者在行上述处理后,可指压或针刺水沟、素■、内关等穴,亦可灸百会、气海等穴,即可恢复。必要时,可配合其他急救措施。
预防:主要根据晕针发生的原因,如初次接受针灸治疗或精神紧张者,应先做好解释以消除患者顾虑;注意患者的体质,尽量选取卧位,以舒适自然且能持久的体位为宜;取穴宜适当,不宜过多;手法宜轻,切勿过重;对于饥饿、疲劳者,应待其进食、体力恢复后再进行针刺;医者在施术过程中,应思想集中,谨慎细心,密切观察患者的神态变化,询问其感觉。只要做好预防,晕针现象是完全可以避免的。
           (2)滞针:针是指在行针或留针后医者感觉针下漫滞,捻转、提插、出针均感困难,而患者则感觉疼痛的现象。
原因:患者精神紧张,或当针刺入腧穴后,患者局部肌肉强烈收缩,或行针手法不当,向单一方向捻转太过,以致肌肉纤维缠绕针体所致。
现象:针在体内捻转不动,提插、出针均感困难,若勉强捻、提插,患者痛不可忍。
处理:因精神紧张,或肌肉痉挛而引起的,可嘱其消除紧张状态,并延长留针时间;若因单向捻转而致者,应向反方向将针捻回,或用手指在邻近部位作循按,或弹动针柄,或在附近再刺一针,以宣散气血,缓解痉挛。
预防:应做好解释工作,消除患者顾虑;进针当避开肌健;行针手法宜轻巧,不可捻转角度过大或单向捻转;若用搓法应注意与提插法的配合,避免肌纤维缠绕针身而发生滞针。
            (3)弯针:弯针是指进针时或针刺入腧穴后,针身在体内形成弯曲的现象。
原因:医者手法不熟练,用力过猛过速,或针下碰到坚硬组织,或因患者体们不适,在留针时改变了体位,或因针柄受处力碰击,或因滞针处理不当。
现象:不仅针柄改变了进针或留针时的方向和角度,且伴有提插、捻转和出针困难,而患者感到疼痛。
处理:弯针应注意针弯的方向,顺着弯曲将针退出,切勿急拔猛抽,以防断针,且应注意嘱患者恢复原有体位,使局部肌肉放松。
预防:医者施术手法要熟练,指力要轻巧,进针不可过猛、过速;体位要舒适,留针时不可随意变动体位;针刺部位和针柄不得受外物碰压。
(4)断针:断针是指针体折断在人体内,又称折针。
原因:多由术前失于检查,针具质量欠佳所致;或针刺时针身全部刺入,行针时强力提插、捻转,致肌肉强力收缩;或体位改变,或遇弯针、滞针未及时正确处理,强力抽拔;或外物碰压而出现。
现象:行针时或出针后发现针身拆断,或部分针体浮露于皮肤之外,或全部没于皮肤之下。
处理:医者要冷静,并嘱患者不要惊慌,保持原有体位,防止残端向深层陷入;其折断处尚有部分浮露于皮肤之外,可用镊子起出;若折断残端与皮肤相平或稍低尚可见者,可用左手拇、食两指在针旁按压皮肤,使残端露出,随即右手持镊子起出;若折断部分全部深入皮下,应在X线下定位,施行外科手术取出。
预防:针前必须认真仔细检查针具,外具选择长短要适宜,应比准备针刺深度略长些;不可全部刺入,即针刺时应留部分在体外;避免过重针刺手法;如发现弯针、滞针宜及时妥善处理。
           (5)血肿:血肿是指针刺部位出现的皮下出血而引起的肿痛现象。
原因:因针尖弯曲带钩,使皮肉受损,或刺伤血管所致。
现象:出针后,针刺部位肿胀疼痛,继则皮肤呈现青紫色。
处理:若微量出血则皮下局部可有小块青紫,一般不必处理,可自行消退;若局部肿胀疼痛较剧,青紫面积较大而且影响活动时,可先作冷敷止血后,再作热敷,以促使局部瘀血消散、吸收。
预防:针前应仔细检查针具;熟悉穴位的解剖,避开血管;出针时用消毒干棉球揉按压迫针孔。
         8.针刺注意事项
            针刺的注意事项,是指医生在针刺治病时必须注意的问题,归纳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1)患者在过于饥饿、疲劳、精神过度紧张时,不直立即进行针刺;身体虚弱、气虚血亏的患者,针刺时手法不宜过重,并应尽量选用卧位;
(2)妇女行经期,除非为了调经,一般不宜针刺;妊娠期小腹部、腹部、腰骶部,以及一些通经活血的腧穴,也不宜针刺;
            (3)小儿的囱门未闭时,,即头顶部的腧穴亦不宜针刺。
            (4)常有自发性出血或损伤后出血不止者不宜针刺;
            (5)皮肤有感染、溃疡、瘢痕或肿痛的部位,不宜针刺。
            (6)重要脏腑所居处的腧穴,主要是指胸、胁、腰、背之处,不宜直刺、深刺,尤其是肝、脾肿大和心脏扩大以及肺气肿等患者更应注意;
            (7)针刺眼区和项部的一些腧穴,针刺时直注意掌握一定的角度、方向和深浅度,更不宜大幅度的提插、捻转和长时间的留针;
            (8)对于尿储留的患者,在针刺小腹部腧穴时,也应注意,防止误伤膀胱等器官。如针刺胸、背、腋、胁、缺盆部腧穴,若直刺过深,都有伤及肺脏的可能,使空气进入胸腔,则导致创伤性气胸,轻则胸痛、胸闷、心慌、气短、呼吸不畅;严重的则出现呼吸困难、心跳加快、紫疳、汗出和血压下降等休克现象,X线胸透检查可进一步确诊。因此,应格外注意,操作时不仅精神必须高度集中,令患者选择适当的体位,而且要严格掌握进针的深度、角度,以防止事故的发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Baidu
颈肩腰腿痛理疗店加盟 颈肩腰腿痛之王王学昌 颈肩腰腿痛加盟 疼痛连锁加盟


15日前微信支付报名精华班,500元报名费抵1000元学费!

手机版|Archiver|关于我们|颈肩腰腿痛网 ( 京ICP备05068258号-28 [北京两全其美科技公司版权所有] )

GMT+8, 2025-7-5 06:05 , Processed in 0.024035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