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迷走神经针刀步骤
0 e7 L5 J1 D! G' }( u' [) Q 方法一:取仰卧位,头转向患侧,确定乳突前缘和外耳道下方作为穿刺点,与皮肤垂直进针刀 1 . 5- 2 m 左右,可触及茎突。稍退针后沿茎突后缘继续进针。共进针约 2-2.5 cm 时,针刀基本抵达颈静脉孔下方
1 j$ \4 y& ^% }: @1 _ 方法二:也可在乳突尖端与下颌角之间连线的中点垂直进针刀至颈静脉孔! V8 C# K& n$ g8 J% u" ]
经过的结构
8 ^) s4 p1 S9 ?0 K 皮肤、浅筋膜、深筋膜、茎突旁-颈静脉孔下1 r: s n H+ }0 i* R1 m
注:迷走神经的分支如下:
' I: f4 C4 t* _. r 折叠颈部的分支
' g* Y" n# v z k" M9 A (1) 喉上神经始于下神经节,沿颈内动脉与咽侧壁之间下行,在平舌骨大角处分为内、外二支。内支含一般内脏感觉纤维,穿甲状舌骨膜入喉,分支分布于声门裂以上的喉粘膜;外支细小,含特殊内脏运动纤维,支配环甲肌。
9 ^, @$ I/ [6 E4 C (2) 颈心支一般有上、下两支,下降入胸腔参加心丛的组成。( K3 J. ?9 _; [8 P$ B
(3) 咽支主含特殊内脏运动纤维,常为两支,起自下神经节,参加咽丛的组成。- D( \7 Q" `, U4 a
(4) 耳支含一般躯体感觉纤维,发自上神经节,向后外分布于耳廓后面及外耳道的皮肤。
7 F! K: A' W; {+ N( R (5) 脑膜支含一般躯体感觉纤维,发自上神经节,分布于颅后窝硬脑膜。: ?! N3 P ~7 b; C" \
折叠胸部的分支! h. C& g5 n0 o- r$ P2 p
(1) 喉返神经发自迷走神经的胸段,但立即向上返至颈部,左右两侧的返回部位有所不同。左喉返神经发出的位置较低,从前向后绕过主动脉弓返至颈部。右喉返神经发出的位置略高,从前向后绕过右锁骨下动脉返至颈部。在颈部,喉返神经于气管与食管之间的沟内上行,经环甲关节的后方入喉,支配除环甲肌以外的全部喉肌并分布于声门裂以下的喉粘膜。喉返神经的末支称喉下神经。" |0 j. ?- ~2 |% J1 w7 a! E
喉返神经含特殊内脏运动纤维和一般内脏感觉纤维,是喉肌的重要运动神经,在其入喉前与甲状腺下动脉的终支互相交错,神经多数经过动脉后方,但也有经过动脉前方的,所以在甲状腺手术结扎动脉或用止血钳夹血管时,应注意避免损伤此神经。
& A0 o/ i3 _: O* n. W6 U& t (2) 支气管支、食管支和胸心支是迷走神经在胸部发出的数条小支,分别加入肺丛、食管丛和心丛。! s0 D1 b" ]) b& x( V+ ~5 t: j
折叠腹部的分支$ ^) i6 M8 [ c' a G+ _8 v
迷走神经前、后干于贲门附近分别发出分支分为胃前支和肝支、胃后支和腹腔支。含一般内脏运动和感觉纤维。0 s# D; S: [; l- E) A- @8 J
(1) 胃前支在小网膜内循胃小弯向右行,分支分布于胃前壁和十二指肠上部。有以下诸分支:贲门支,分布于贲门附近;前胃壁支,常为3~4小支,分布到胃体前壁;“鸦爪”形支,分布于幽门窦、幽门管、幽门及十二指肠上部,此支与胃的排空运动有密切关系。前二支是重要的胃酸分泌神经。% w; t5 \6 i8 g! s3 T
(2) 肝支行于小网膜内,随肝固有动脉走行,参与形成肝丛,分布至胆道和肝,与肝的分泌活动有关。* x V8 p) n T9 G& w: v
(3) 胃后支循胃小弯深面向右行,分支分布至胃后壁。有以下诸分支:胃底支,后胃壁支,常为数支,分布于胃后壁;“鸦爪”形支,分布于幽门窦和幽门管。前二支是胃蠕动、胃感觉和胃酸的分泌神经。+ Z) e% j% i. c
(4) 腹腔支较粗大,行向后下方,加入腹腔丛。以后与交感神经纤维一起随腹腔干、肠系膜上动脉和肾动脉及它们的分支分布于肝、脾、胰、小肠、结肠左曲以上的大肠、肾以及肾上腺等。
" M9 g0 M c7 w& |% o4 X 在甲状腺手术中,有可能误伤喉上神经外支和喉返神经。喉上神经外支损伤后表现为声调降低。喉返神经损伤时,由于大部分喉肌瘫痪,可致声音嘶哑或发音困难。双侧损伤时,如声门裂闭合可造成呼吸困难,甚至窒息。
' [; E6 [3 W, v4 Z6 L! a) o: }8 W" b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