骶髂关节半脱位其实十分常见,分急性与慢性两种,可单独发病,也可因其他伤病而并发或就是该病的一个组成部分。但诊断和治疗中常常被忽略,或误诊、漏诊。若脱位关节未被矫正可长期遗留腰骶部疼痛或坐骨神经痛麻等症状。有的则表现为泌尿生殖系统病症(如月经不调,尿频、尿急、遗尿、阳痿等)且久治不愈。实际上根源多为骶髂关节半脱位致骨盆扭转/倾斜,使盆内脏器及所支配的神经血管受到压迫或牵拉,一旦骶髂关节错位纠正,骨盆位置恢复正常,许多内脏病变亦随之得到缓解。由于很多医务人员对这一问题缺乏足够重视或至今仍不太熟悉这一病症,我们在此不防多做一些介绍(当然也只能是择其要领)。
" ^ ]: P# ? w# I0 U (一)诊断要点:
# M G! F% V/ T: x 病史:
4 B# o6 i( C# Y$ y( g①外伤、劳损、产后、风寒湿侵袭、先天因素。
, K H/ H0 q/ \4 J! ~②继发于其他疾病及损伤,如:腰间盘突出、腰肌劳损、椎管狭窄、骨质增生、盆内脏炎症……(需排除关节结核,强直性脊柱炎、肿瘤侵犯等) 4 ^- x% A; R/ m$ q
症状:
4 O% h' w' p! ?. q0 f) N8 L腰骶部痛,或可沿坐骨神经放射性痛(或麻)。鞍区症状,腹股沟部及内收肌 - f. O4 p- b, C. B
群痉挛性疼痛,其他内脏表现(如痛经、阳痿等)。
3 F3 W# r) v$ i+ W3 l% b B 体征:压痛(关节部、梨状肌、坐骨神经行程、内收肌群……)。髂后上 - W0 l6 V C4 _0 I
棘不等高、腰骶三角不等腰、髂嵴不等高、下肢不等长、腰椎侧弯……
4 ]7 M2 P; L& G5 F0 p 4、x线片:关节间隙不等宽,密度不均,骨盆倾斜。(或可见)耻骨联合分离。
+ h* E5 j+ @# h' E; G! T$ D(二)复位手法: $ h4 z+ w7 P6 J4 H% e' B1 B/ o
由于骶髂关节内外有坚强的韧带固定,关节面耳状面相互嵌扦咬合紧密,
M. S6 c; A- Y' m(对维持骨盆环的完整性和稳定性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因而有人认为是“不可动关节”,但实际上仍属于“微动关节”。一般情况下不易轻易半脱位,但一旦形成半脱位,则自行归位的可能性很小,所以常常遗留顽固性疼痛等症状,且给腰腿痛诊断和鉴别诊断带来混淆和困难。正因为如此,其手法复位尤其显得重要。
2 }% C6 D1 M! T+ y7 q( D- s2,由于骶髂关节属于微动关节,其复位难度也相对大一些。人们对腰椎复位的方法都比较熟悉,研究也很多,手法多达数十种。而对骶髂关节移位(错动或半脱位),人们对其重视、认识,了解的普遍性以及掌握有效复位手法的种类和熟练程度就差得多,因而有必要多加一些介绍。
$ Y+ w" J3 y: U7 L 3、以下介绍几种经作者精选、改进和创编的有效手法供参考。这里必须指出的是,手法复位前,首先必须弄清楚患者属于前脱位还是后脱位。这样施术才能有的放矢,事半而功倍,否则将弄巧成拙,适得其反,南其辕而北其辙了。(注:复位手法名称为本人自行命名的,不一定科学准确,而只是为了形象化和便于记忆)。
, W1 m) q& M! B& g! C$ j
8 p+ R8 j% Z9 n+ y骶髂关节半脱位若干复位手法 6 Z* K4 z/ f1 r' h1 c
# O, }& f# M( ?& ~$ Y诊断
& T4 }" L5 h0 z% U' t5 }手法 前脱位 后脱位
9 N4 U {: l1 l3 b" b侧卧位 1 侧压法(患侧在上) 5 o- a2 ^! V) z/ G
2 双手抓—推法
* U$ h1 H1 E# l: A俯卧位 1 屈膝跟—臀法 q+ P+ T" ^5 m' G
仰卧位 1 “之”字法 “四”字法 o6 P% X- F0 A2 @: A6 I6 ~
2 屈髋屈膝压腹法 ' X' f3 I. @' Z- n0 M
3 屈髋分膝法 0 H; O( N: F2 d- z" h6 S
4 推揉摇正法
$ Y6 m7 @, U& g3 s; v5 顶—拉下肢法
# }+ ^+ V1 H0 Y* ]3 L- x1 [
$ R* l* \ X, I" d0 e 一.仰卧单膝压腹法
: `) k& W3 X3 g (一)体位:仰卧,健侧下肢平伸,患侧下肢屈髋屈膝。双手置于腹部(以保护季肋部不被压伤)。
7 }5 R6 _ J! E. f (二)手法:医者一手扶住膝盖,另一手握持踝部,令患者深吸气后屏气,医者趁势将膝部压向对侧季肋部方向,连续弹压3次。此时常可闻及腰骶部复位声响,术毕。
. l: q7 g! @6 m6 F (三)适应征:骶髋关节半脱位之前脱位。 ) F9 m( L# }& |" A) I" a; s
二.俯卧足跟压臀法(屈膝跟—臀法)
' Z! X2 g: X% A& ~ (一)体位:患者俯卧,患侧屈膝,足跟接近臀部。 . F: j" P3 n, D) f* [5 Z% J
(二)手法:医者一手抵住患侧骶髂关节,一手握持踝部,将足跟压向臀部。在操作过程中,可握住踝部将髋关节同时内旋、下压或外旋、下压,此时常可闻及骶髂关节复位声或手下有滑动感。
+ w5 U E/ y- j4 P" {' O0 T (三)适应症:骶髂关节半脱位之后脱位。 / u& j" ]0 K2 c4 [
三.仰卧屈髋压膝法(分膝法) 6 X7 t! j4 A* U& [1 w
(一)体位;仰卧,两膝分开,双足跟并齐,使鼻—脐一足跟保持在一条直线上,双手置于腹部,全身放松。
9 `; ^4 Q5 G, H& w$ J- _ (二) 手法:令患者双目微闭,“意守丹田”,然后深吸气后再缓慢呼出,至呼气将尽
- c4 C" }( _2 J; |* j% R时,医者双手将分开的双膝用有弹性的巧力下压,此时常可闻及腰骶部复位之弹响声,术毕。 $ ^! \) T6 S" F; X, z5 Y% ` \
(三)适应症:此手法适用范围很广,主要包括:
+ {/ R- B! v& `6 C5 S/ Y; n1.骶髂关节半脱位,无论是前脱位还是后脱位,亦无论是单侧或双侧,均可复位。 ! J6 k! O& b/ u3 @
2.腰骶关节错位。 6 L2 d0 G; X! u2 C
3.髋关节半脱位。
E% E* R8 Y8 M- m4.假性下肢不等长。 ' U3 I/ | h3 H
(四)说明: * |+ i0 e, Z I1 b ~+ a
1.此法对腰—骶—盆—髋各部位关节错缝,偏移不正,骨盆扭转,倾斜及 : n' p: T. y. w2 S3 R" u
由此而引起的“假性下肢不等长” (非下肢本身器质性缺陷造成的不等长)等病变均有确实可靠的复位效果,且多能一次成功。而且手法简练,只需1人操作。 d% {: w9 R4 l$ G5 m+ M) J5 m" u& Z
2、人体犹如一座结构复杂的高层大厦,站立时“大厦”的基座便是骨盆。由于承受体重及运动负荷的需要,腰—髂—髋-—节结构复杂,肌肉韧带坚强,形成一个稳固的整体联动系统。尤其是骶髂关节处于这个系统的枢钮部位,其关节面吻合牢固,周围肌肉、韧带、关节囊坚韧,因此关节活动度很小(微动关节),一般情况下,若非较大外力是不能轻易造成移动、错位的;另一方面,一旦发生错位(半脱位多见),则引发一系列病理改变。向上则可影响脊柱,向下影响下肢,引起常见的腰一臀—腿—足疼痛。更有甚者还可引发一系列腹腔及盆腔内脏病变,如妇女分娩常因骨盆扩张,发生骶髂关节半脱位或耻骨联合分离症,除腰骶、耻骨部疼痛外,常可诱发月经不调、痛经、便秘、泌尿系感染等多种疾病。因此骶髂关节半脱位在腰腿痛及若干内脏病变的病理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对其进行正确的矫正复位,对治疗上述疾病同样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而此点在临床实践中往往未被人们引起足够的认识和重视。有时即使意识到了这点,也多缺乏确实有效的复位手段。本人总结倡用的这一方法实用、简便、高效,屡试屡验,兹不揣鄙陋,特向同仁“毛遂自荐”。 ; [$ \0 g/ Y# q T6 ?
3、这一复位手法是建立在生物力学及经典力学杠杆原理的基础之上的,因而具有科学性、实用性,其原理简述如下: ·
$ V4 Y& O! K. p' |4 j6 V5 } (1)基准线:首先使患者躺正体位,使鼻尖一脐部一双足跟三点处于—直线上。
: [# F" }6 [9 X4 ^* l (2)支点:患者上半身的体重为上部固定点,并拢的双足跟为下端的固定点(支点)。 " S6 U/ s$ V; [8 a1 f- |
(3)力点:双膝。 , f, |- |$ S/ @8 ~
(4)杠杆:(连杆力臂)双膝→股骨→髋关节→骶髂关节→腰骶关节→腰脊柱,构成一个双侧对称的力学传导链(杠杆传动链)。
# K3 P# B+ O( ?2 e3 V5 O7 a4 V (5)作用机制:当医者将患者双膝同时下压时,作用力将沿上述杠杆系统均匀地向两侧向心性地逐段逐节传导,使沿途各个偏歪、错位之关节(包括易动关节及微动关节)依次获得复位矫正。这一过程犹如火车开动前常需先向后作瞬间“倒退撞击”一样,使联接各个车箱之间的、原来处于松动状态的“天佑钩” (詹天佑发明),立即相互紧密咬合复位。此法是经典杠杆力学与现代骨科生物力学相结合,传统正骨手法与现代整脊手法相结合的产物。其方法简便,用力轻巧,具有“四两拨千斤”之妙。
. D! J% l8 m4 q9 \* w- \# ] 4、部分患者因肌肉韧带痉挛或挛缩等原因,某些关节紧张度较大,活动度较小,在施行这一手法时,常可因髋部、大腿两侧或腹股沟部的肌肉韧带受到牵拉而感到一过性疼痛。此时医者应立即将患者双腿迅速屈髋屈膝悬抱于腹部片刻,疼痛即可缓解。必要时术毕再以放松手法适当按摩髋部、两大腿外侧及腹股沟部肌肉,缓解其痉挛。 ; g9 X3 C9 u5 n/ s1 i1 P
5、此法应在患者闭目,注意力集中于腹部双手及深呼气时,瞬间完成,如此,患者虽有可能有一过性疼痛,但却很安全。反之如果患者精神紧张,注意力集中于医者双手上,则全身及肌肉处于紧张防卫收缩状态,此时用力压膝强行复位,极有可能造成损伤,故不可取。 ( [2 x$ S+ T+ t, B$ U" C) C- i
6、此法对老年人,骨质疏松者宜慎重使用(确有必要时,可施以轻缓手法,多次进行,而不必强求一次一步到位),或改用他法。施术时尤其忌用暴力。
' j6 B: Y5 ?0 R- u9 S8 H 7、凡感染、结核、肿瘤、骨折、股骨头坏死、严重高血压、心脏病等患者,禁忌用此法复位。
2 }. m u! |! d / c5 g0 v4 r; X5 r. n [+ d! K
8、必要时可先在腰骶部、臀部或腹股沟部相应病变处先行针刀松解,然后再施以复位手法,效果会更好,痛苦也会明显减轻,
( S! w; i$ x5 S/ d: T- q" x+ v第六节 耻骨联合分离及尾骨脱位复位手法 0 [& e% v* x5 P2 ~& n, W1 ~5 o2 X
一.耻骨联合分离复位手法
1 ]6 l3 E. C' n3 }* r' d9 R(一)体位:侧卧位,屈髋屈膝。
! }3 k, s5 e' U (二)手法:医者双肘部置于患侧臀部,用力下压3次,术毕。 ) w7 K- ?7 o& S. [2 d( z' N( Z$ ^
说明:
- m3 |, `- Q, Y" H* M4 d1、耻骨联合分离症在骨盆外伤及产妇分娩中常可出现,根据局部疼痛、
3 a+ \0 \, C% r6 s. ~* t压痛、触诊检查及X线片确诊不难。但耻骨联合分离常常是三维立体分离,不仅仅是左右分离,且常可伴有上下、前后方向的错位,多同时伴有骨盆的扭转倾斜。因此单纯用侧卧下压法只能使左右方向复位,此时尚应配合腰骶椎侧卧斜扳及骶髂关节复位两种手法,由此推动耻骨联合分离的三维复位。 . |; u' ^: Q. Z2 y3 e$ w4 t9 D
2、若病程较长,局部疼痛持续较久者,可在局部先以针刀松解疤痕粘连,并注射少量强的松龙之类药物,以助无菌性炎症吸收,再施以手法复位,效果更好。 - ?- o% p& m0 k% F8 @+ Z
3、复位后必要时可以宽布带(或弹性内裤)束裹骨盆,固定1—2周,以巩固疗效,
* P4 Z) H1 ~( P5 q 二.尾骨半脱位肛内复位法 0 E- d# J. S& Q K" S! M" q) n3 V
(一)体位:患者侧卧位,面向里,医者站于患者身后。
( K$ @: J' `% {" Y# ] (二)手法:医者食指套灭菌指套(或手套),肛门部沾涂少许医用石蜡油或肥皂水先行润滑之,然后令患者慢慢呼气,食指自舡门缘徐徐滑入肛门并深入里面,当隔着直肠后壁触及脱位之尾骨尖时,即用指尖将其钩住,再以轻缓之力慢慢向后方(背侧方向)钩带复位,同时注意调整左右方向,直至正确对位为止。
1 `8 f8 U) P. v4 J7 X(三)说明:
6 R, a4 r* \! ?' k/ y" n1、尾骨脱位在臀骶尾部外伤中十分常见,可单独发生,也可伴有尾骨骨折。如果急性脱位不予纠正,造成慢性,骶尾部可长期遗留疼痛不适(有的可持续数年),因此急性期及时复位十分重要。 3 R( v/ }" U/ e) \' a
2、复位时手法必须轻柔,切忌粗暴,以免伤及直肠后壁或引起医源性肛裂。 2 Y- W8 `6 t2 O9 W
3、骶尾部常同时伴有软组织挫伤,急性挫伤可行局麻封闭;陈旧性损伤有压痛点者可配合针刀松解术后,再行肛内手法复位。
8 n8 f" a4 G; O% ^% s( j4 o( z 4.若慢性脱位日久,手法复位已难以纠正,若骶尾部行针刀松解及药物注射后,疼痛已经解除,则尾骨脱位可不予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