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适应症与禁忌症( G( e( N2 W5 u s7 T$ e1 t' f
凡确诊为项韧带损伤者均为针刀闭合型手术治疗的适应症。对于伴有高血压、糖尿病等疾病的病人,在控制其症状后,即可施术。
: Z/ ]) Q* T! V3 I# H. U' h 2、体位(图2-3-02)5 b) F8 Z) S8 H* m3 j
4 S1 i( q1 v7 t3 T0 ]: N9 r 俯卧位,胸上部垫以薄枕,头颈部探出床头。颈部尽量前屈,使下颏部尖端抵于薄枕的边缘上。同时,要保持病人的呼吸畅通。使颈部棘突间的距离尽量展开,术野开阔,暴露清晰,便于施术。9 G, m3 ^; O0 i6 Y
3、体表标志
- F+ o4 N6 i; W/ e. s 枕外隆凸 在后正中线上,南项部向枕部触摸,可在枕骨下部触及明显的骨性隆起即为枕外隆突。在它的两侧横行的骨嵴为上项线。3 Y8 G- S2 e) i
第二颈椎棘突 # s0 w: y! `- a* p& f
在枕外隆凸下方,颈部正中线上,由上向下触及的最高耸、最粗大的骨性隆起就是第二颈椎棘突。虽然位置较深,但绝大部分可以清楚触及。它是项部最恒定、最准确的计数颈椎的标志。 \0 I. m$ ] I- S' }. H
隆椎 + k; r1 j V. f
即第七颈椎,为颈椎中棘突最高大者,有项韧带及项部肌附着,皮下易于触及,亦是计数颈椎的主要标志之一。但该棘突不像c:棘突那样有特异性,往往与T,或c。棘突相混淆,故只能做计数颈椎棘突时参考用。
) B" W0 b4 b# W( G/ \% g0 L: s5 \ 4、定点(图2-3-03) 依损伤部位不同分别定点于不同部位的压痛点上。- }4 D( a/ Q* t4 L9 Q, Q7 W
! X/ ^6 R4 z0 U' O0 L" P 2-3-03项韧带损伤定点示意图: s8 x; i# D+ B8 a0 f
①枕外隆凸下缘点定1点。
0 J) G6 J) ~5 e0 n ②枕外隆凸两侧点距芷中线10~15mm处左右各1点。
* f6 t( {- v" s8 p, l/ k ③项韧带损伤时,定点于棘突顶及其上、下缘压痛点(项部正中线-O线) 即C2-C,棘突顶点的位置上。
3 k* @3 c+ O( y3 e ④第七颈椎棘突顶点定1点。
8 v# A' h, \9 V' i: r ⑤项韧带周围肌附着区的损伤点定点于距正中线为Smm的棘旁压痛点处。
5 m5 l1 O' y) L- @+ G1 ` 5、消毒与麻醉+ u1 e8 l4 `6 n2 y) r j
+ g! x+ n. k# J( ^ 皮肤常规消毒,戴手套,铺无菌巾,局麻后行针刀术。此处局麻应十分慎重,局麻药必须注射于棘突顶点以上的浅组织中。操作过程是:注射针头要先触到棘突顶,认真回吸,确认无回血及液体,然后边退针边注入麻醉药。在棘突两侧麻醉时,针尖应触到棘突侧面或椎板骨面后再注药,以确保局麻的安全。
* x. J7 G. ^7 r; } ①枕外隆凸下缘点 # P: M, t& l+ c2 q! T8 a) {
刀口线与躯干纵轴平行,刀体与枕外隆凸皮面的切线位垂直刺人达骨面。纵行切开,疏通剥离,必要时可调转刀口线90。再切开2~3刀即可出刀。4 X0 k4 |& ~; ?; K. Q1 W1 I, U( r. L
②枕外隆突两侧点 1 N5 E2 o6 @9 M! e. W B
刀口线与躯干纵轴平行,刀体与皮面切线位垂直,快速刺人皮肤,直达骨面。可先切开l—3刀,然后,行纵行疏通、横行剥离,刀下有松动感后出刀。5 B# }5 H9 f# N/ N- X: n& m0 \
% t, E- I5 D" q: `' S& W. ^- D
③棘突顶点刀口线与棘突顶线平行,刀体与皮面垂直刺入,深度达棘突顶端。在项韧带上面,纵行切开剥离数刀,再横行铲剥2~3刀。然后将刀体向上、下端倾斜与下、上端皮面呈60。角,再深入棘突上端或下端5~lOmm,纵横剥离2~3刀,刀下有松动感即可出刃。- Z3 j5 R& k# H8 v% b$ B
④第七颈椎棘突点 , i: s- ?7 q/ \1 S
刀口线与躯干纵轴平行,刀体与皮面垂直。快速刺入皮肤,匀速推进,直达骨面。行纵行疏通、横行剥离,刀下有松动感后出刀。
! O- s2 q/ Y |. d ⑤项韧带肌附着点 # G+ K0 \6 t) U: G5 q/ G6 H
刀口线与躯干纵轴平行,刀体与正中皮面约呈105。角(即刀体向外侧倾斜与矢状面呈150角左右。),快速刺入皮肤,直达棘突顶骨面。调整刀锋至棘突侧面,再垂直刺入约5~lOmm达颈椎椎板骨面后,行纵行疏通,横行剥离2—3下即可。
4 ~: \$ |+ u" A* o" Q* \8 l 6、手法操作
9 ?# N" z, M+ p# S ! ^4 L9 ^, r3 ?# d' m
病人体位不变。一助手站于病人侧方,双手固定两肩上部,医生一手托住病人的下颌部,另一前臂屈肘90。压于枕部,让病人尽量屈曲颈部并放松肌,与此同时,助手与医生同时向相反方向用力,牵拉并屈曲颈部2—3次即可。$ b/ F- t7 G/ t" ^6 v) R
, G6 u2 D5 g% C7 C* Q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