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足症的病理和治疗原则
, r$ `) i$ a0 H& o; P1 e) S3 u- R. L7 l# _% n0 u2 U
1.姿势性平足症:为初发期,足弓外观无异常,但行走和劳累后感足疲劳和疼痛,小腿外侧踝部时感疼痛,足底中心和脚背可有肿胀,舟骨结节处肿胀及压痛明显,局部皮肤可发红,足活动内翻轻度受限。站立时,足扁平,足外翻。经休息后,症状、体征可消失。 8 v) c O+ Q, i$ l
X/ `3 u+ J- L& E 2.痉挛性平足症:好发于青壮年,部分由姿势性平足处理不当发展而来。主要为站立或行走时疼痛严重,可呈八字脚步态。腓骨长肌呈强直性痉挛,足内、外翻和外展活动受限。足跟变宽,足底外翻,跟腱向外偏斜,前足外展,舟骨结节完全塌陷,向内突出。严重者,足部僵硬。固定于外翻、外展和背伸位,活动明显受限。即使经较长时间休息,症状也难改善。部分病人可继发腰背痛及髋、膝关节疼痛。
5 C/ D( S* m( H- Q& u治疗原则) [7 m; T* w& I! l7 R, i
) V1 S$ A! |2 w
1.预防措施:有遗传倾向或经常站立工作者,要常用足底外缘着地练习行走,避免足部长期处于一种姿势。防止疲劳。适当的跑跳动作有助于锻炼足部肌肉,减轻韧带负担。穿有跟的鞋或在鞋的中部加一个薄垫。
& C% N1 Q! ?) X 2.非手术疗法:适用于姿势性平足症和大多数痉挛性平足症。可以理疗、按摩、加强足内、外在肌锻炼,穿用平足矫形鞋或平足鞋垫矫正。但应以加强肌力锻炼为主。对痉挛性平足症病人应注意休息,严重者可在麻醉下先行手法矫枉过正,尔后用小腿石膏靴固定足于内翻内收位。症状消失后,再穿平足矫形鞋和鞋垫。 + y/ a- P$ o, `' r! _# I: w, g
3.手术疗法:少数病人经各种非手术疗法不见效者,可行三关节固定术(即跟骰关节、距舟关节和距跟关节)。
3 P q4 N% a; G' W/ y- i
: T3 n u1 q5 K, s5 o用药原则
; a9 m- K) a+ O1 N$ O8 e" K4 Z 1.对大多数病人,不需药物治疗,主要进行足内、外在肌功能锻练为主;
$ P& C' f3 K7 z 2.对少数需行手术治疗者,术后要应用抗生素和支持对症治疗,可根据具体情况,选择不同的抗生素。必要时输血或人体白蛋白;
; P( V V+ ^ F& |% l4 u
; x$ ~3 o8 U/ A平足症的病理和治疗原则的延伸阅读——平足症的发病因素
5 G- f3 @6 b* B$ `2 x# a7 b2 m# u! ?1 P
平足症病因有先天性及后天性等因素所致,后天性因素:
) S2 `$ v8 M2 y. W/ w
$ {7 g7 Z+ v: S! y* k (1)双足长期负重站立,体重增加,长途跋涉过度疲劳,维持足弓肌肉、韧带、关节囊及腱膜等软组织逐渐衰弱,足弓逐渐低平。
$ P `9 r7 y! s( s4 i+ n) }) z (2)长期有病卧床,缺乏锻炼,肌萎缩,张力减弱,负重时足弓下陷。0 ^' { T% x" m; E
(3)穿鞋不当,鞋跟过高,长期体重前移,跟骨向前下倾斜,足纵弓遭到破坏。
5 w8 L5 }8 q" w6 |, L# w (4)足部骨病如类风湿性关节炎,骨关节结核等。
6 \/ h! X2 b; L; b$ x8 O, t1 P (5)脊髓灰质炎后遗平足症。
+ C7 q* y3 S6 t% x v# G) t' V9 {5 e - }9 H: h+ M) Z
先天兴平足症致病因素有:
' s1 e2 M; ^# i1 f+ y( e (1)足副舟骨、足舟骨结节过大,胫后肌附着处软弱。
* {! a) R+ _# Z& h7 I1 w) P/ X- K; ^ (2)第2骨较短,其他跖骨承受重力过多,促使足弓扁平。 1 ]' \9 X& v2 o4 d
. c6 T/ q; P! z/ I
(3)足跗骨间软骨性或纤维性联合,常见有跟距、跟骨及跗骨间等联合均可导致平足症。
8 d" [+ t2 |: G' N8 f6 Q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