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肩腰腿痛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痛王医学网校直播微课 痛王全国颈肩腰腿痛培训理疗师班 痛王全国颈肩腰腿痛培训十合一精华班 弧刃针、线针刀、小针刀、特色埋线、实用整脊、臭氧、臭氧水、臭氧大自血、尸体解剖、火灸疗法 痛王全国颈肩腰腿痛医学专家班 痛王连锁
查看: 4332|回复: 0

《内经》中关于望色的论述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1-8 19:54:1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内经》中关于望色的论述

  《内经》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体外在局部的病变,如面、舌体等可以影响到全身,而体内的气血、脏腑、经络等的病理变化,必然会在体表相应的部位反映出来。正如《灵枢·本脏》所说:“视其外应,以知其内脏,则知所病矣。”而在望诊中以望色为主,因“夫精明五色者,气之华也”(《素问·脉要精微论》),“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可见,颜面之色与目之神气皆为脏腑经脉精气汇聚之处,也是其精气盛衰、功能强弱最集中、最显著的外在征象。因此,通过察色也就可以测知脏腑精气之常与变。

  颜面之色
  颜面之色分为常色和病色两类。常色指正常人的面色,光明润泽,含蓄而不显露,这是有神气、有胃气的表现,提示气血津液充足,脏腑功能正常。但这种常色会随禀赋不同、地域差异、工作环境不同、情绪、运动、日晒等因素而有偏红、偏白、偏黑、偏黄的差别,但只要不失明润含蓄的特征,就属常色。我国大多数民族属黄色人种,底色为黄色,正如《素问·五脏生成》所云:“凡相五色,面黄目青、面黄目赤、面黄目白、面黄目黑者,皆不能死。”指出观察面色,只要面色为黄色,目色为其他任何颜色均可以存活,同时也说明了胃气的重要性。

  而临床察证,察的是不正常之色,即病色。病色则有善恶之分。所谓善色,指色光明润泽,虽病而脏腑精气未衰,胃气尚能上荣于面,多见于新病、轻病、阳证。如《素问·五脏生成》云:“青如翠羽者生,赤如鸡冠者生,黄如蟹腹者生,白如豕膏者生,黑如乌羽者生。此五色之见。生也。”所谓恶色,即指色枯槁晦暗。说明脏腑精气已衰,胃气不能上荣于面,多见于久病、重病、阴证。如《素问·五脏生成》云:“故色见青如草兹者死,黄如枳实者死,黑如炲者死,赤如衃血者死,白如枯骨者死。此五色之见,死也。”《素问·脉要精微论》亦云:“不欲如赭,不欲如盐,不欲如兰,不欲如黄土,不欲如地苍。”以上均为对恶色很形象的描述,其病预后多凶险。

  此外,《素问·脉要精微论》提出:“夫精明五色者,气之华也。赤欲如白裹朱, 不欲如赭;白欲如鹅羽,不欲如盐;青欲如苍壁之泽,不欲如蓝;黄欲如罗裹雄黄,不欲如黄土;黑欲如重漆色,不欲如地苍。”以具体实物的颜色作对比,形象化地阐明了依五色来判断五脏精气盛衰及五色“欲”与“不欲”的要点。欲:指五种颜色中,无论哪种颜色,当以明润光泽、含蓄不露为善、为顺,说明五脏精气、经脉气血未衰,或衰之不甚,患病尚轻,预后不良;不欲,言五色无论哪种颜色,若枯槁晦暗、彰然外露为恶、为逆,说明五脏精气、经脉气血衰败,主病甚重,预后不良。一旦五脏精华毕露、浮越于外、毫无含蓄,则为坏象。显示胃气衰绝而五脏衰败,真气外泄,是疾病趋向死亡的先兆,后人谓之“真脏色”,多表现为“回光返照”、“残灯复明”,故经曰:“五色精微象见矣,其寿不久也。”

  色诊部位与脏腑关系
  《内经》分别在《灵枢·五色》和《素问·刺热论》中论述色诊部位与脏腑的关系。
  《灵枢·五色》中有“明堂骨高以起,平以直,五脏次于中央,六腑挟其两侧,首面上于阙庭,王宫在于下极”,“五色各有脏部,有外部,有内部也”,“庭者,首面也;阙上者,咽喉也;阙中者,肺也;下极者,心也;直下者,肝也;肝左者,胆也;下者,脾也;方上者,胃也;中央者,大肠也;挟大肠者,肾也;当肾者,脐也;面王以上者,小肠也,面王以下者,膀胱子处也;颧者,肩也;颧后者,臂也;臂下者,手也;目内眦上者,膺乳也;挟绳而上者,背也;循牙车以下者,股也;中央者,膝也;膝以下者,胫也;当胫以下者,足也;巨分者,股里也;巨屈者,膝膑也。此五藏六府肢节之部也,各有部分。”其部位具体于面部,如图所示。

  《素问·刺热论》则结合颜面配属脏腑确定了疾病的位置:“肝热病者,左颊先赤;心热病者,颜先赤;脾热病者,鼻先赤;肺热病者,右颊先赤;肾热病者,颐先赤。病虽未发,见赤色者刺之,名曰治未病。”指出不同脏腑发生热病所对应的颜面部位是不同的,其中肝与颜面的左颊相应,心与额部相应,脾与鼻部相应,肺与右颊相应,肾与下颌部相应。
  以上两种方法,也可以说是《内经》关于面部分候脏腑的两种不同学说,均可以作为临床诊断的参考。一般内伤杂病多应用《灵枢·五色》面部分候脏腑,而外感热病则多按《素问·刺热》面部分候脏腑。

  五色主病
  病色可分为青、赤、黄、白、黑五种,分别见于不同的脏腑和不同性质的疾病。《内经》认为人与自然界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五色也归属于五行系统中,分别与五脏相对应:“青为肝,赤为心,黄为脾,白为肺,黑为肾。”(《灵枢·五色》)关于五色主病所对应的疾病性质,《灵枢·五色》也进行了较为详尽的论述:“五色之见也,各出其色部”;“青黑为痛,黄赤为热,白为寒,是谓五官。”即根据病人面部五色变化以诊察疾病。《灵枢·五色》又云:“黄赤为风,青黑为痛,白为寒,黄而膏润为浓,赤甚者为血,痛甚为挛,寒甚为皮不仁。”明确了疾病的性质:色见黄赤,多属风类疾病;青黑色,多为血气凝滞,属于疼痛类疾病;色见白色,多属寒性疾病;色黄而局部软如膏,皮肤润泽的,为痈脓已成;赤色深的为有留血。

  色的变化
  对于望面部的病色,除一般的观青赤黄白黑各有所主之病外,《内经》更是总结了察色之浮沉、夭泽、散抟及上下四大要点。其临床诊断意义在于:“察其浮沉,以知浅深”,以色浮者为病浅,色沉者主病深;“察其夭泽,以观成败”,据面部之夭枯与润泽判断病之预后;“察其散抟,以知远近”,以色散而不聚为病程短暂,色聚而不散为病程久远;“观色之上下,以知病处”,以病色在面部上下脏腑肢节所应部位,了解病在之处。最后,再次强调医者察色当“积神于心”,聚精会神、专心致志,方可掌握疾病之发展变化,此与《素问·脉要精微论》“持脉有道,虚静为保”的精神一脉相承。

  后世发挥
  《内经》中对望色的详述与总结,对后世中医望诊学说的形成具有指导意义,清·汪宏《望诊遵经》据此而倡望诊十法:浮沉、清浊、微甚、散抟、夭泽,用以鉴别疾病之表里、阴阳,虚实、新久及轻重。其书就浮沉言:“色显于皮肤间者,谓之浮;隐于皮肤内者,谓之沉。浮者,病在表;沉者,病在里。初浮而后沉者,病自表而之里;初沉而后浮者,病自里而之表。”就清浊言:“清者清明,其色舒也;浊者浊暗,其色惨也。清者,病在阳;浊者,病在阴。自清而浊,阳病入阴;自浊而清,阴病转阳。”就微甚言:“色浅淡者谓之微,色深浓者谓之甚。微者,正气之虚;甚者,邪气之实。自微而甚,则先虚而后实;自甚而微,则先实而后虚。”就散抟言:“散者疏离,其色开也;抟者壅滞,其色闭也。散者病近将节,抟者病久渐聚。先抟而后散者,病虽久而将泽;先散而后抟者,病虽近而渐聚。”就夭泽言:“气色滋润谓之泽,气色枯槁谓之夭。泽者主生,夭者主死。将夭而渐泽者,精神复盛;先泽而渐夭者,气血益衰。”这些论述极大地发展和丰富了《内经》望色诊病之内容。

  总之,《内经》望诊方面的内容是极为丰富的,其中尤以色诊的内容最具特色,其注重面部五色的望诊,并且从整体观念出发,重视其动态变化以及出现的不同部位,为后世中医望诊理论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成为后世医家研究色诊的重要依据,充分体现了内经望诊理论体系的精髓所在。

《内经》中关于望色的论述的延伸阅读——《黄帝内经》简介

《黄帝内经》分《灵枢》、《素问》两部分,为古代医家托轩辕黄帝名之作,为医家、医学理论家联合创作,一般认为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在以黄帝、岐伯、雷公对话、问答的形式阐述病机病理的同时,主张不治已病,而治未病,同时主张养生、摄生、益寿、延年。是中国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是我国医学宝库中现存成书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是研究人的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治疗原则和药物学的医学巨著。在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Baidu
颈肩腰腿痛理疗店加盟 颈肩腰腿痛之王王学昌 颈肩腰腿痛加盟 疼痛连锁加盟


15日前微信支付报名精华班,500元报名费抵1000元学费!

手机版|Archiver|关于我们|颈肩腰腿痛网 ( 京ICP备05068258号-28 [北京两全其美科技公司版权所有] )

GMT+8, 2025-5-1 23:38 , Processed in 0.039949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