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教你太极松腰
& _6 M c; u9 ?1 M( |4 {
4 o& S P0 K% O3 K! V7 D8 W 腰部通过训练,能松动如弹簧、灵活如柳条、通畅如江河,如是则肾的功能就会增强,人的精力就会旺盛,腰主宰一身活动之职能也会发挥得淋漓尽致,从而使“力发于足,主宰于腰,行于四肢”的太极运动真正实现“气遍周身不稍滞。” 笔者了解的太极松腰法至少有7种。本文主要介绍3种。7 H1 ~6 R# N2 X2 ?4 L1 z
+ |6 l4 P" Y- o; a+ y* b ■第一种松腰法 上下蹲起■' ?+ R9 u+ ~) e$ D8 D
上下蹲起法(亦称面壁蹲墙法)是太极拳松透形体的关键一环,是一项全身性的均匀运动,也是保持良好身心状态的便捷之法。, H1 t7 G1 P+ \/ q- G
基本动作 面壁而立,两脚并拢,周身中正,全身放松,会阴上提,脚尖顶墙根,两肩前扣,含胸收腹,腰后突下蹲。下蹲时头不可后仰、不可倾斜,彻底蹲下后再缓缓上起。如此反复多次。下蹲时,可先想一下脚底涌泉穴,同时注意全身放松,腰向后突,使脊柱逐节放松下落 上起时,注意用百会上领或先想一下蓝天,然后再将脊柱逐节抻起、拉直。(图1)/ B1 W/ r0 ~; @: {. p
特别说明 刚开始,有很多人做不到位,可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确定身体的姿势和两脚的距离。脚尖可以先离开墙,离多远以尽自己的力量能蹲下去为度。如年纪大或行动不便者,可以两脚尖离开墙根,两脚分开,以降低难度。甚至还可扶住树、床架,拉住门把手等支撑物往下蹲。一开始,动作不标准不要紧,关键是要坚持。经过一段时间的锻炼,随着脊柱、腰部松动程度的提高,就能顺利下蹲、上起了,此时就可以按照要求去做了——两脚并拢,脚尖抵墙,完成上下蹲起动作,每次下蹲以30个为一组,每天至少要蹲一组以上,多多益善。2 Y7 [4 g I3 L3 ~
' U; t% W, l2 e t
■第二种松腰法 直腿坐■
! p5 g" R, d; r& u8 i1 t! Q 直腿坐松腰法主要目的是打开命门之窍,进而帮助我们尽快松腰。
% ]% |! q: z- _) v& Q( c 基本姿势 坐在硬板床上(铺一层褥子或盖一层薄被),两眼微闭,两腿伸直,两脚并拢,脚尖内翘(两脚竖起来),身体要直着,躯干和大腿之间的角度应小于90°。腰要向后放松,但骨盆和腰又不能斜着向后去,下颔回收,玉枕微上提,这样头就比较正了。这些就是对外在形态上的要求。(图2). O: Y. s p! c: Y
特别说明 直腿坐的过程中,始终都要注意一个穴位——腰俞(在骶骨裂孔处)即骶椎和尾椎交界处,那里是腰的气血流注的地方。在身体弯曲的时候,一吸气,腰要向后放松后凸,一呼气放松之后,再注意骨盆中的股骨头、髂骨向外张,骶骨往后凸。还要注意胯关节,即腿部肌肉作内旋或外旋用力,然后放松,体会哪块肌肉在动。另外要注意大腿股四头肌使劲往回一缩再一放松,再配合着会阴一缩一放,脚尖还可以配合着一跷一点。经常这样做,一方面了加强会阴收缩向腰部集中的力量 另一方面还能帮助大腿根部的肌肉群放松。
( E, r5 S5 y$ u
' ^1 R2 P" N- ?6 @/ e5 [ ■第三种松腰法 行走松腰■) Z. O( F6 u: P' m. ~" t
行走人人都会,但是,通过行走松腰,则不是人人都知道的事情。行走松腰法,可有效的促进我们的生命活力,实现身心健康。# m5 K$ A6 L3 C; |: }* L
基本姿势 保持上身与地面垂直的姿势,不要前俯后仰,将体重慢慢放松地移到后腿,在体重移动的同时,前腿随着渐渐地放松并被动地提起脚跟,使脚尖点地,直到将体重完全移至后腿,前脚完全放松,腰部骶椎呈后凸的弯状。随之,体重移向前腿。依然保持上身与地面呈垂直状的姿势,在将体重慢慢前移到前腿。在体重前移的同时,后腿逐渐地随之放松并拖得脚跟提起,使得脚尖点地。直至将体重完全移至前腿,后脚完全放松,腰部呈竖直状。在行走的过程中,最好能不间断向前走。7 E$ \2 @# _" y9 ]
特别说明 走的过程,要放松身心,可数着步伐走。如果能按照8步到10步一圈的方法走,则效果更佳。转圈走,不仅仅能松腰,而且松胯的效果也很突出。走的时候,要像古人说的 “行如盲无杖,自然依本份,举步低且稳,踏实方可进。”初习者每天早晚各练一次,每次走30分钟~1小时左右,逐渐增加,如为了治病,则最好能达到一次连续走转1小时30分钟以上。如身体不适,可适当休息一下再走。5 L. s/ j/ ^+ _* ?- G1 W u" `" v$ H, x
6 ~) A0 ]0 z7 I" b% p: h' v% @
教你太极松腰的延伸阅读——太极简述
% q) B2 n3 i* ]/ T9 K2 x( N6 N' o- d+ {/ b/ ?9 V
太极是阐明宇宙从无极而太极,以至万物化生的过程。无极即道,是比太极更加原始更加终极的状态,两仪即为太极的阴、阳二仪。太极一词最早见于《易传·系辞上》。 , c0 }% \" e6 V$ y" O+ j1 d
/ M& f+ m% Q% r- n7 ?( o) M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