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悸医案
韩某,女,30岁。
初诊(1963年8月7日) 四肢关节痹痛十余年,手指不能弯曲,脊椎疼痛尤甚,近来心悸,胸痞气急,面跗浮肿,脉来濡细数,舌绛苔薄。此系风湿之邪流走关节,迁延不愈,脏腑受累所致。治拟镇心宁神,蠲痹宣络。
【处方】 内关(双)一,郄门(双) 一,手三里(双)一,合谷(双)一,足三里(双)+,太冲(双)+,大椎一,大杼(双)一。
【手法】 捻转补泻。
二诊(1963年8月9日)针刺后心悸较宁,睡眠尚酣,惟四肢酸软,不耐久坐,精神疲乏,脉濡细而数,舌绛苔薄。治拟原方出入。
【处方】 内关(双)一,郄门(双)一,手三里(双)一,足三里(双)一,合谷(双)一,太冲(双)一。
【手法】 捻转提插补泻。
三诊(1963年8月12日)心悸已宁,胸痞亦缓,四肢及背部酸痛好转。治已见效,此陈年宿疾,需缓图之,以冀巩固。脉弦细而数,苔薄滑。治宗前法。续治3次病愈而停治。
【按】《素问·痹论》曰:“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又曰:“五脏皆有合,病久而不去,内舍于其合也。”此例患者久病痹痛,四肢脊背酸楚,延已十年有余,病久不治,风湿之邪内侵脏腑,干扰心神,以致君主失宁,筑筑而动。脉数舌绛,心君虚阳亢盛之象。陆氏施以镇心宁神,蠲痹宣络,标本兼治之法。取内关(手厥阴之络穴)、郄门(手厥阴之郄穴)泻之,以宣通心气而镇浮阳;取合谷、太冲、手足三里以疏通手足之经络;取大椎、大杼以宣行脊背之经气。又以痹者,闭也,是经络不通导致之疾,故陆氏采用疏导营卫之捻转补泻手法。多年旧疾,六诊基本控制,疗效甚为显著。
本医案选自——《陆瘦燕朱汝功针灸医案》
《针灸界》——针灸界专业新媒体,针灸科技强国建设的呐喊者,中医针灸走向世界的推动者,新针灸运动的发起者,针灸界中华十大影响力创新人物和创新机构评选的举办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