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医案 【病症:湿疹】
湿疹是以糜烂和瘙痒为主症的常见皮肤病。本病常因饮食失节或过食腥发动风之品,伤及脾胃,脾失健运,致使湿热内蕴,造成脾为湿困,复感风、湿、热邪,内外两邪相搏,充于肌肤发为本病。湿性重浊黏腻,易耗血伤阴,化燥生风故缠绵不已,反复发作。
【针方组成】
委中、背部痣点、劳宫。
【针方临证】
热重于湿(相当于急性湿疹):发病急,病程短,局部皮损初起皮肤潮红焮热,轻度肿胀,继而粟疹成片或水疱密集,渗液流津,瘙痒无休,身热口渴,心烦,大便秘结,小溲短赤。舌质红,苔薄白或黄,脉弦滑。
湿重于热(相当于急性湿疹或亚急性湿疹): 发病较缓慢,皮疹为丘疹及小水疱,皮肤轻度潮红,有瘙痒,抓后糜烂渗出较多。伴有纳食不安,身倦无力,大便不干,小便清长,舌质淡,苔白或腻,脉弦滑。
脾虚血燥型(相当于慢性湿疹):病程日久,皮肤粗糙肥厚,有明显瘙痒,表面可有抓痕、血痂、颜色黯或呈色素沉着。舌质淡、舌体胖,苔白、脉沉缓。
【随证加减】
热重于湿加曲池,湿重于热加阴陵泉,脾虚血燥加膈俞。
【临床操作】
委中以三棱针放血,实证放血量多,虚证可酌减放血量。背部有反应点即痣点,用三棱针挑刺1~3针,后加火罐,每次2~3个痣点。劳宫直刺0.3~0.5寸,阴陵泉直刺1~1 5寸,膈俞向脊柱方向斜刺0.5寸。
【针方明理】
本病的发生主要是内因于湿,外因于风、湿、热邪,内外两邪相搏,湿邪泛滥于表则生疱疹,破溃则流水;风热之邪袭于肌表,扰乱营卫之气则生痒。治疗当以利湿解毒,活血止痒为主。
所以贺普仁教授认为,放血有利于利湿解毒,调和气血。本病虽发于外,形于肌表,实则内联于气血,气血不调,风邪侵袭,则易患此病。
背部痣点刺络拔罐放血,有行气活血之功,血行则外风可疏,内风可灭;委中为足太阳膀胱经合穴,膀胱经主一身之表,此穴放血,既可利湿解毒,又可活血疏风;劳宫为手厥阴心包经穴,与三焦经相表里,三焦主水湿代谢,取之可利湿解毒。若因该病日久不愈,病入血分,血会膈俞放血,可理血祛风祛湿。微通、强通合用,针刺效力倍增。
【按语】
湿疹是一种常见的过敏性炎性皮肤病。急性湿疹初起局部发生红斑水肿,自觉灼热瘙痒,继之在红斑上出现散在或密集的丘疹或小水疱,经搔抓后,水疱破裂,形成糜烂面,有浆液渗出,干燥后结成黄色痂皮。若渗液混有血性,结痂常呈黯红色或黑色;若继发感染,渗液为脓性,结痂则为污秽黄褐色或黄绿色。皮疹经过治疗或自然缓解后,颜色逐渐变成黯红色或淡红色,渗出减少,水肿消失,结痂脱落,表面附着细碎鳞屑,新生之上皮纹理较明显。
《针灸界》——针灸界专业新媒体,针灸科技强国建设的呐喊者,中医针灸走向世界的推动者,新针灸运动的发起者,针灸界中华十大影响力创新人物和创新机构评选的举办者。
针灸界官方微信公众号:zhenjiu-jie

摘自《贺普仁针灸传心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