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外侧皮神经卡压综合征: |( C4 P9 M, F3 Z, |
股外侧皮神经卡压综合征(别名:股外侧皮神经卡压综合症)(lateral cutaneous nerve of thigh entrapment syndrome)是指该神经在途经之处因某种致压因素卡压而引起的神经功能障碍。 4 `& R9 p4 r& \" e
; C) S6 ~5 f, E+ s, B# B* @
发病原因
: C" r5 l* z2 B: o& ?) {' l6 E S 常见致压原因有: 1.股外侧皮神经在出骨盆入股部有成角,加之解剖变异,当肢体活动、体位不当时,神经受到持续性牵拉、摩擦、挤压等,造成局部组织水肿、瘢痕形成、肌肉筋膜鞘管增厚,引起神经卡压。 股外侧皮神经卡压综合征" s& i1 N! [( r
2.骨盆骨折、肿瘤、异物、石膏压迫股外侧皮神经,引起卡压。 3.手术切取髂骨时刺激神经,或局部瘢痕粘连压迫神经。 4.因外伤或血友病患者发生的髂腰肌筋膜内血肿可引起本征。, G" X' g ~" S+ ^% O- y
$ z3 Q1 E- H1 ]' a发病机制# M" y* F9 h5 ~2 F, {
股外侧皮神经自腰大肌外缘走出后,在髂肌表现、肌筋膜之下走向外 下方,在髂前上棘内侧越过旋髂深动、静脉,于腹股沟韧带外端附着点下后方通过,进入大腿,穿过缝匠肌和阔筋膜,布于大腿外侧面皮肤,其下端可达膝关节附近。有时,神经穿过腹股沟韧带外端附着点两部分纤维之间的狭窄裂隙中向下进入股外侧部。该神经在髂前上棘下穿过腹股沟韧带时,几乎由水平位骤然转变成垂直位下降。穿过缝匠肌处时可有变异,走行于该肌的上面、浅层或深层。大约在髂前上棘下10cm处,分成前、后两支,前支分布于股前外侧皮肤,向下达膝部;后支分布于臀外侧面和股上2/3外侧皮肤。股外侧皮神经在骨盆内行程长,出骨盆入股部形成角度,入肌途径有变异,因此,多种因素可导致神经卡压症。
: B& j/ w; m+ I! Z7 v n i9 k- X" R6 B J. `* Z
症状体征
% Y6 h! L' k) I$ r1 i' X 患者主诉股前外侧麻木,有针刺或灼样疼痛,行走时症状加重,卧床休息时症状可缓解。髂前上棘内下方有压痛,该处Tinels征阳性,股前外侧感觉减退或过敏。后伸髋关节牵拉股外侧皮神经时,症状加重。
' w# J- o( ?1 C9 G 为了明确诊断,了解致压原因,应进一步用X线检查腰椎、骨盆及髋部有无骨性病变,或采用其他诊断技术除外肿瘤、结核、炎症或血友病等。 9 I8 Z6 X8 h1 z+ P( _
依据病史,临床表现局部压痛、Tinels征阳性,髋后伸时症状加重,即能成立诊断。+ j% a7 m0 }$ w0 T% m' I Y
0 g9 z2 s3 D6 M) W& t 检查化验% ^) L$ W& o2 c# F9 v6 K
X线检查,可排除腰椎、骨盆及髋部骨性病变。CT及MRI可排除肿瘤、结核及炎症。
8 m) ^$ L' @, W2 ~& c6 }! f S8 ~$ N' T4 c, Y- I* _& ]
治疗用药* |# f! a7 ?' `4 _2 k o6 }$ [
(一)治疗 明确诊断后,按照不同病因进行治疗。如为局部瘢痕增生、肌筋膜鞘管狭窄所致,宜行保守治疗(休息、理疗)。无效时,可进行手术探查,去除致压因素,切开肌筋膜鞘管,切除神经周围的瘢痕。如患者神经受压变形或触之有硬感,或疼痛症状剧烈,应行神经手术松解。
) s$ f5 V; W, f: _& t (二)预后 预后尚可。
: U% W* r# h. `
- E9 B" _9 u6 b; i8 x 诊断要点
( k' |/ T1 z& O2 l: U# P/ I 1.多数患者有腰臀部闪伤、扭伤史,女性多见。* s9 }& F. u$ Y- K2 I6 t: o0 K s
2.患侧臀部疼痛,呈刺痛,酸痛或撕裂样痛,急性期疼痛较剧烈,且有大腿串痛,但都超过膝部,有下肢麻木痛症状,疼痛的部位深,区域模糊,没有明显的分布界线。) O C, E! F E* R$ A8 J5 C k; ]
3.患者常起坐困难,由坐位改直立位或由直立位下坐时,感觉腰腿部使不上劲,疼痛加重,都不能直接起坐,需双手扶物或他人扶持方能起坐。
0 u' s" T/ o- c. j 4.弯腰活动受限,患侧下会腿抬高受限,但无神经根刺激体征。在髂嵴中点直下可触及一滚动,高起的条索状物,即肥厚的股外侧皮神经,压痛明显,疼痛难忍,其周围软组织肿胀、钝厚。编辑本段治疗方法离子能量疗法3 e( j9 }$ e6 S ?) F; V
+ d% O, D3 {3 y0 g- B ^" q/ J- \, L6 [" b" _1 Y
小针刀疗法# M( K! `: Y: B) O2 T9 r
患者健侧卧位,在髂嵴中点直下3~4cm处压痛或触及一滚动或高起的索状结节处,即为进针刀点,常规消毒后,刀口线与肌纤维方向平行,针体与髂嵴平面垂直,深度达髂嵴骨面,将滚动索状结节部分切断出针刀,压迫片刻,创可贴包扎刀口,术后腰臀部疼痛即可缓解或消失 。
2 a! ~7 Z' e. W; ^9 r) q ?/ g
7 A6 \- T+ @3 c. W. Z封闭疗法- W0 }" d: j0 R
用2%普鲁卡因加醋酸曲安奈德局部封闭,每周1次,3次为一个疗程。激素类药有一定疗效,但应严格在医生指导下用,控制疼痛后逐渐减量和停药。
d/ P c1 P& s# ^7 T S8 J* `& d( ^* t! p5 L' M
按摩疗法
+ Y0 [9 Z2 }6 a# i$ B* ~ 根据股外侧皮神经的表面投影或压痛点,行手法复位,患者端坐,两腿分开与肩同宽双手扶膝上,术者正坐患者之后,用拇指触诊法找到流动或高起的索状结节后,再触清原位的沟痕,一拇指将股肌侧皮神经向上牵拉,另一拇指将其按压回原位,然后再顺向按压镇痛,多数患者当即见效。经上述方法无效者,可行小针刀或手术治疗,将股外侧皮神经经髂嵴切断,疼痛即可消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