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医临床路径探讨
$ l/ v: n. g, ^# t2 t1 D8 m 一、腰痛病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1 V/ n- n4 H) Y+ _: m$ Z3 ?1 B(一)适用对象。 $ Z; x- Q+ r3 h* w5 A: ~: U' R. q
1、第一诊断为腰痛病(腰椎间盘突出症)(TCD编码为: ICD10编码为:M51.202 腰椎间盘突出症);
5 G( B, H9 d$ X6 @ n 2、患者同意接受该方案治疗。
" a1 Q1 }2 V; o! U(二)诊断依据。 诊断标准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腰痛病(腰椎间盘突出症)诊疗方案相关诊断依据拟订(见附件)。( y& u, J8 s0 \/ v# T! ~
中医诊断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1-94)】
1 C- x" \$ j: u/ Z1、有腰部外伤、慢性劳损或寒湿史。大部分患者在发病前有慢性腰痛史。
3 s9 e- E9 j d* ^( |& R4 h2、常发于青壮年。8 M. ]6 \& ?/ g9 O3 m# n7 c
3、腰痛向臀部及下肢放射,腹压增加(如咳嗽、喷嚏)时疼痛加重。 " \, B: r7 P; [: |& E$ ^
4、脊柱侧弯,腰椎生理弧度消失,病变部位椎旁有压痛,并向下肢放射,腰活动受限。
* _" \* s) K! S1 K' [! Q, d: k 5、下肢受累神经支配区有感觉过敏或迟钝,病程长者可出现肌肉萎缩。直腿抬高或加强试验阳性,膝、跟踺反射减弱或消失,拇指背伸力减弱。 ; Q1 j% l9 l7 G
6、X线摄片检查:脊柱侧弯、腰生理前凸消失,病变椎间盘可能变窄,相应边缘有骨赘增生。CT或MRI检查可显示椎间盘突出的部位及程度。 6 o. ^6 b5 ?4 ?) Z3 ]% G! C; Y9 t! _
中医证候分类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1-94)】
( E" J9 o3 u5 ~" c4 m% ] 1、血瘀证:腰腿痛如刺,痛有定处,日轻夜重,腰部板硬,俯仰旋转受限,痛处拒按。舌质暗紫,或有瘀斑,脉弦紧或涩。 2、寒湿证:腰腿冷痛重着,转侧不利,静卧痛不减,受寒及阴雨加重,肢体发凉。舌质淡,苔白或腻,脉沉紧或濡缓。 1 e: u5 {7 x& s& @- b- p! J
3、湿热证:腰部疼痛,腿软无力,痛处伴有热感,遇热或雨天痛增,活动后痛减,恶热口渴,小便短赤。苔黄腻,脉濡数或弦数。1 _8 w8 T( M3 R# c: h
4、肝肾亏虚:腰酸痛,腿膝乏力,劳累更甚,卧则减轻。偏阳虚者面色恍白,手足不温,少气懒言,腰腿发凉,或有阳萎、早泄,妇女带下清稀,舌质淡,脉沉细。偏阴虚者,咽干口渴,面色潮红,倦怠乏力,心烦失眠,多梦或有遗精,妇女带下色黄味臭,舌红少苔,脉弦细数。" L1 Q" q, Y$ ^5 w9 S" a8 P ^
* {. ^, O9 o3 a+ g$ \7 K% h
西医诊断标准【胡有谷主编,《腰椎间盘突出症》,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年9月第3版】# q' Y1 o4 [6 ? [- f6 G, c
1、腰痛、下肢痛呈典型的腰骶神经根分布区域的疼痛,常表现下肢痛重于腰痛。 - X3 D% q2 ?( l$ g2 W" s0 c
2、按神经分布区域表现肌肉萎缩、肌力减弱、感觉异常和反射改变四种神经障碍体征中的两种征象。
. ` a2 ]$ j8 L/ x$ ~9 A 3、神经根张力试验 无论直腿抬高试验或股神经牵拉试验均为阳性。8 J& { z& Z0 F" i, u1 E; I
4、影像学检查发现 包括X线、CT、MRI或特殊造影等异常征象与临床表现一致。 $ r4 N: W4 ^- a& t2 n" a2 v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和依据。 治疗方案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腰痛病(腰椎间盘突出症)诊疗方案拟订(见附件)。 1.符合腰痛病的诊断标准
5 z! u1 u3 c$ b4 C" |4 } 2. 年龄18-70岁,性别不限。 3. 愿意签署知情同意书。
/ b. ^5 r. t9 S' e' u(四)标准住院日为10-14天。 3 D- X. \/ U: g, q
(五)进入路径标准。" m" l! c) s" j0 a+ \' z$ P5 F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腰痛病(腰椎间盘突出症)(TCD编码为: ICD10编码为:M51.202 腰椎间盘突出症);# G) k( e$ w; o+ D5 f& n9 O/ @& }* P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时,但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3、患者同意接受治疗。
' v/ F) ]0 `" D9 P(六)入院1-2 天,必须的检查项目。
9 n; G7 z2 J9 F# ~6 h, ^4 e 1、血常规;
4 A E I( c1 A, l 2、尿常规;
# o3 W; x9 M2 F- X" j# c 3、肝肾功能; , `# V' L( e: f0 ]
4、血凝Ⅰ号;9 K, |" {- }4 q. m N4 f- r" L7 s
5、入院五项; B7 b6 h& D( Y: t' o
6、心电图;: U0 x/ s5 {5 R" t; u) @
7、腰部CT或MRI1 m$ [# L& b! A8 \8 W
8、其他根据病情需要而定。
2 r) w) \9 c0 b$ s4 R (七)中医分期治疗。
$ p; h7 b2 u% ~; s: H# s$ `: C, l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诊疗方案。% ?, G" s- E% W4 C# w
1. 急性期以身体功能与结构水平的障碍为主,临床以疼痛及活动困难构成的被动体位为主要表现。此期患者多表现为疼痛剧烈,刻无安宁,腰背肌肉高度痉挛,脊柱显著侧凸、后凸畸形;棘旁显著压痛并向下肢放射,局部扣击痛;被迫卧床,坐起或站立、行走则痛剧。此期一般3天。治疗以被动性治疗为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