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拔罐,——“罐子”里的文化 马海星" E8 G) Y* R5 W- n
+ s7 O8 a2 @, a( V9 C* s/ |1 d 1月前,河南省中医院疼痛科收住了一位面神经麻痹有两年病史的香港病人,三个月前前曾在北京某医院曾接受过拔罐治疗,但右面部耳前侧留下约直径为2cm罐印,至今仍未褪去,影响美观。
R# N* l7 ]7 h0 q5 ?
适合拔罐的人群:是经脉不通畅的人,如气滞血瘀者,可通过拔罐来疏通经络。 & i! }$ ^: y) f, K; m
不适合拔罐人群:气血两虚者原本就气血不足,拔罐后往往因出血、出痧,进而加剧气血不足;因此,平常容易疲乏、时常感觉乏力、爱出虚汗、面色苍白者都属于气血不足,不适宜拔罐。 0 _1 r+ Z; u A$ Q) g) G, K
很多人认为夏季适合拔火罐,但专家表示,其实一年四季都可以拔火罐,但具体次数要根据不同人的具体情况来定。夏季拔火罐一定要注意时间,因为夏季拔罐时间长容易皮肤起泡。通常建议夏季留罐时间控制在10分钟左右,冬季可以留罐15-20分钟,拔罐后注意印子。 % \4 z3 E+ W' g0 d F
1.罐印紧黑而黯:一般表示体有血淤,如痛经或心脏供血不足,患部受寒较重也会出现此印迹。如印迹数天不退的,通常表示病程已久,需要较长的时间来调理,如走罐时出现大面积黑紫印时,提示风寒所犯面积大,应对症驱寒为主。
' t: z* ]9 j! @- e8 W: ?
2.罐印发紫伴有斑块的:一般提示有局部寒凝血瘀。 * W( J& [3 F5 |" o& x* \4 b0 Z
3.罐印呈散在性的紫点:深浅不一,一般提示为气滞血瘀之症。 + ~5 y2 Q* b; B% _) c
4.淡紫发表伴有斑块的:一般提示以虚症为主,兼有血瘀。如斑点在穴位处明显的,表明此相关内脏虚弱,比如在肾俞穴处呈现,则提示肾虚。 ( H( t. ?. a9 Q4 h% n' P
5.罐印鲜红而艳:一般提示阴虚或气阴两虚,阴虚火旺也会出现。 
6.罐印呈鲜红的点分散:通常在大面积走罐后出现,不高出皮肤,如系在某穴及其附近集中,则提示此穴所相关的脏腑异常或存在病情。临床上走罐寻找此类红点,用针刺来治疗、调节内脏功能。 1 ?2 O, Y% s4 T8 q: G4 n2 c2 _6 y
7.走罐或吸拔罐后:没有罐印(或不明显的),或虽有但启罐后立即消失,恢复常色的,提示身体基本正常或病情尚轻。
2 u5 j9 N6 j( U% T; Q& b. d$ v
8.行罐或坐罐:容易起水泡的,提示湿气较重,若在患部出现较多小水泡时,预示由水湿所致,会有理想的疗效,需要连续多次拔罐。 
9.若走罐时出现风团(如急性寻麻疹状):或是过敏性体质。
6 J1 K2 V; K+ z1 O! z# Q# W6 T- I
10.随着病情的好转:罐印也会随着减轻,且不易现罐印,可以预示病情的归转。 1 N; g: ?. s# F/ G% x. 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