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我院自2006年10月至2011年6月,应用朱氏小针刀疗法配合正骨及推拿治疗120例椎动脉型颈椎病,取得了满意效果。# f! X: \/ W* w; }" q2 j
1临床资料:
& _0 X _$ i! F3 p$ R; { [5 ] 1.1一般资料:120例患者均来自本院门诊病人,男54例,女64例,年龄21—79岁,平均44.6岁,病程6个月—30年,平均3.5年。1 V' V: h$ p$ M, _
1.2诊断标准,根据199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1]中的颈椎病诊断依据及病理分型。: o1 u, Y, \" u- H: E
2治疗方法:
" R: i* y* E- x5 }6 [, Z8 z 定点,取双侧风池,风府穴,颈4—5,5—6两侧关节腔出及颈部阳性压痛点。体位,取俯卧位,病人胸下垫枕,眉头下垫薄枕或沙袋,在保证呼吸道畅通的情况下,尽量收下颌,使颈部术野开阔。操作,常规消毒铺无菌洞巾,术者戴无菌手套,选用4号针刀,按针刀疗法四步进针法[2],迅速刺破标记皮肤,在皮下组织缓缓操作,刀口碰到条索或结节纵行切开3—4刀,将刀横行剥离3下,出针后按压针眼5—10分钟后,用创可贴粘住针眼,并采用颈椎正骨手法,复位固定。嘱患者3天内勿洗浴,口服少量消炎药预防感染。针刀治疗5天后,给予颈部推拿治疗。施以按、揉、滚、拿捏等手法,使颈部肌肉进一步放松。
* v% E) A# l# F$ ?0 e' ~& ~ 3疗效标准及治疗结果:+ H; L8 ^( f* k5 ?* ^( H. [( n1 ?
3.1疗效评定
$ n/ n+ b; k# w; U( w6 f 优——临床症状全部消失,病人恢复到正常精神状态;
5 f8 k) s7 ^( @" r) j5 t( l 良——临床症状基本消失,可以从事轻微的工作;7 @2 v+ P9 f; s' C. l
可——临床症状部分消失,生活可自理,但不能正常工作;0 f3 h9 m+ y3 M3 z
差——临床症状与治疗前无明显改善。$ S# b$ ~( p+ Z) o0 K
3.2治疗结果8 A' }4 w- p% R% g
120例病人,优92例(占76.67%),良19例(占15.83%),可7例(占5.83%),差2例(占1.67%)。优良率92.5%,随访半年以上未复发。
p; j4 {" K- f1 y$ q2 ] 4讨论:% e6 F8 o. X! d0 I. V1 S4 _0 P
颈椎是活动量最大的脊柱节段,因而易产生劳损,并随着年龄增长及损伤的积累而发生颈椎退变,尤其是颈4—5、5—6颈椎段式是最易受累的椎段,因为颈椎退变,包括向后方突出的椎间盘,钩椎关节或椎体增生,以及椎体半脱位,都可压迫椎动脉或刺激椎动脉周围的交感神经丛,使椎动脉痉挛,管腔狭窄,造成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引起大脑缺氧,造成头痛,头晕,记忆力下降,以及视力下降,恶心、呕吐等不适。椎动脉型颈椎病病人,采用局部针刀松解后,再配合以正骨复位,使椎动脉受压得到缓解,椎动脉血流得到恢复,并使头痛、头晕等症状很快得到改善。尔后给予推拿治疗,使颈椎新的平衡状态更加稳定,保证了远期疗效。
% n- b) e' o* Z; d) k5 x0 }1 X/ H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