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进的中医正骨 发表于 2014-1-22 20:20:38

松筋针治疗软组织劳损肌筋膜病

      软组织疼痛是一种人们熟知但难以治疗的世界性疾病。我国民间有句俗话“五口之家、必有腰痛”。在软组织疼痛的研究中,人们对这类疾病的本质缺乏整体认识,至今还未掌握可靠的检查手段和诊断技术。临床上颈肩腰腿痛为常见病、多发病,医学界历来将该疾病的病因、病理、诊断、治疗归纳“骨伤科”范畴。我们临床治疗观察应属于“软组织损伤”范畴。肌源性、腱性筋膜劳损是运动糸统主要劳损之一,我们在临床治疗中应用肌筋膜劳损病理机制,对软组织急、慢性劳损病理提供了现代解剖学依据,同时印证祖国医学“经筋理论”有现代解剖学的基础,是沿用千年有效而不衰的中医软组织损伤的经典。中西医结合检查可测知各种软组织劳损在何肌组织、何肌层、肌间隔、肌腱起止点及好发部位,提高了诊断水平。应用肌筋膜解剖结构基础结合临床症候群症状,可以测出真正阳性点、隐性点,减少误诊、漏诊,提高治愈率,减少疾病复发率,达到临床立竿见影之效。
                  1.筋膜的结构基础
                  人体筋膜根据其分布的部位和层次可以分为浅筋膜和深筋膜。筋膜组织是机体重要的防御系统组织。具有弹性、柔性、韧性的结缔组织,分布甚广。
                  1.1浅筋膜
                  又称皮下筋膜,由疏松结缔组织构成。分布于身体各部的真皮与固有筋膜浅层之间,对身体起保护、支持和营养作用,由第二防御系统之称。在固有筋膜浅层与真皮之间分布有与表面皮肤呈垂直方向的结缔组织,称为皮下支持带。皮下支持带由连接、支持和固定皮肤的作用。浅层筋膜又是皮下脂肪组织的支架。此层筋膜内富有脂肪组织(如石榴皮),有些部位可形成较厚的“皮下脂肪垫”。皮下支持带内也有血管神经穿行,损伤或炎症纤维化,也可引起神经血管卡压等病变。
                  1.2深筋膜
                  又称固有筋膜。由致密结缔组织构成。与肌的关系非常密切。随肌的分层而分层。在四肢、筋膜插入肌群之间,并附着于骨,构成肌间隔。与其外的深筋膜和骨膜共同构成骨纤维鞘,将功能、发育过程和神经支配不同的肌群分割开来。与包绕肌群的深筋膜构成筋膜鞘保证其单独活动这在临床上有很大意义。深筋膜还包绕血管神经,形成血管神经鞘。某些部位包绕血管神经的结缔组织丰富,损伤时可有炎症反应,形成纤维增生。纤维成熟变性后卡压血管神经,形成血管神经卡压综合症。
                  
                  筋膜组织在各关节处,肌肉组织活动频繁处,肌肉交会处。形成团快状或片状大小不一,其中富有脂肪组织,为筋膜组织缓冲区。如下肢有腘窝、膝关节脂肪垫。髂骨外侧唇等处。上肢有腋窝、肘中等处。这种缓冲区有调节周围筋膜紧张度的功能。
                  1.3支持点:在浅层肌组织中的阔肌,长肌的中央(段)的张力点,也叫肌肉收缩支持点,
                  以筋膜为支持点,因该部位是承受力点。机体本能的代偿,使该部位筋膜结缔组织变韧、变实。形成伪韧带或筋膜板等。供长肌、阔肌中段收缩时张力处起支持之用。
                  2.筋膜组织的功能
                  2.1筋膜之间有滑液(滑液囊)能减少肌肉间摩擦,保证每个肌肉或肌群能单独进行活动。
                  2.2制肌腱肌肉的牵拉方向,以调节肌肉伸展与弹性的作用。
                  2.3扩大肌肉附着面积起到支持点作用。
                  2.4对外力及内部运动起缓冲软垫作用。提高肌肉收缩和放松的速度,可避免肌肉拉伤。
                  2.5由于神经血管在筋膜间穿引,筋膜结构有助于神经血管的解剖定位。
                  2.6其分隔、包裹、覆盖的特点,在病理情况下有特殊意义。如限制炎症扩散、修复组织功能等。
                  3.筋膜组织劳损病理机制
                  3.1肌肉组织是筋膜组织劳损致病的主要原因。肌肉组织在运动中超负荷运动,可出现不同程度劳损。其劳损同时可过度牵拉肌肉周围,特别止点部、中段部支持点周围的浅、深筋膜而筋膜劳损。临床上可出现疼痛、酸痛、麻木、肿胀等症状。劳损的肌肉组织经过休息并借助拮抗肌的收缩,得以舒张、松解,改善供血、供氧,促进代谢酸性产物排泄,达到自我调节修复劳损。因为肌肉组织是一切软组织的动力装置,存在着运动时既能导致劳损,又能自我调节、修复劳损的“双重性”现象。这一现象是其他组织,特别是筋膜组织、腱性组织所不具备的独特功能。所以因肌组织在动、静力牵拉而发生筋膜劳损所出现的症状:疼痛、酸胀、麻木、功能障碍等。必须人为的使其松解,才能恢复而治愈。劳损早期,轻症能及时体位休息也可缓解恢复。
                  3.2肌肉劳损形式和发病机理
                  3.2.1静力性损伤:以静力性工作形式如在日常生活、工作中经常维持在一种特定姿势,日久产生静力性劳损症(白领病),又称职业性劳损,从而产生肌源性牵拉筋膜劳损症。最易使肌组织张力升高产生无菌性炎症(代谢酸性产物堆积而蓄积,产生化学性刺激)肌组织内压增高受肌筋膜束缚同时可产生肌间隔狭窄、滑囊液粘滞性增加,使肌组织内神经血管长期、持续性受压而产生临床症状。神经反射症状、疼痛、麻木、游走样感觉;血循环压迫症状、酸疼、肢冷等症。也可称作“卡压综合症”。
                  3.2.2动力性损伤:以动力性突然暴力形式,往往是急性的、外伤性的,使肌组织扭伤、拉伤均伴有肌组织起止点肌腱、韧带周围筋膜劳损并存。
                  3.2.3寒冷潮湿是肌源性筋膜劳损主要外因:肌肉粘滞性的大小与温度有关。寒湿可使体表温度下降,透过皮肤层、浅筋膜层向深筋膜层侵袭。使浅深筋膜层紧缩与寒湿周围环境温度较低时间长短、程度轻重、范围大小成正比。温度越低肌的粘滞性增大,肌伸展能力降低,在椎周、椎周肌群不能充分伸展,椎间盘承受较大压应力,使其抵抗致病外力的能力下降,脊柱患病风险提高。在其他部位寒湿侵袭,加之局部血液循环减少,使肌与筋膜营养不良,抗病能力下降,致肌与筋膜周围化学环境变化,炎性化学因子浓度增高,肌筋膜病发生或致病可能性增加。因此寒湿是加剧肌源性筋膜劳损的主要外因之一。
                  4.肌源性筋膜劳损好发部位
                  4.1伸面组织大多是运动主要肌组织,做功频繁,付出能量较多,多劳多损。筋膜组织是外卫首当其冲部位,是易受寒湿部位。因此颈椎病病变部位在后颈肩、上背等部位,腰背部也比腹部肌组织劳损多而重。
                  4.2肌组织的起止点:肌组织的起止点为运动点,起点部为固定点,多动点即易损点。以痛阈值比,起点部处于隐性阶段,而止点部已处于显性状态(有临床症状)。
                  4.3组织形态:肌组织以形态分三大类:阔肌、长肌、短肌三大类。其中阔肌长肌为易损肌。这二类肌组织跨度大,游离性大,运动量大,是工作主要肌,即易劳损肌。易使止点部周围筋膜被牵拉而劳损。
                  4.4支持点的特定部位:
                  4.4.1各种长肌的中段均有支持点,如腓肠肌外侧头中段有支持点。
                  4.4.2各种圆肌、扁肌中央均有支持点,如臀大肌中央。
                  4.4.3 L1-5段腰髂肋肌之中段也有支持点,即临床常见的腰三横突综合症。支持点是肌组织收缩时最大应力点,也是易损点。
                  5.诊断依据
                        
                  临床上根据影像检查,排除骨及其它组织的器质性病变。根据组织解剖、形态、起止点、支持点、症状、行走径线等,可以判断出肌源性筋膜劳损症状,传递径线、病变范围、劳损深度、严重程度等。为诊断退行性病变、颈椎、胸椎、腰骶部等病变,提供病理基础。
                  5.1症候群:有疼痛、酸胀、麻木、肢冷、功能障碍等五大症候群,各型差别仅症状轻重不同。病变范围大小不一。
                  5.2浅筋膜劳损者,以上五大症候群较轻,有得热则舒,体表按摩、针灸、拔罐、膏贴、理疗,只要能透过皮肤刺激反射浅筋膜层的就可治愈。有时休息肢休也能自行缓解,一般为早期轻症者。
                  5.3深筋膜劳损者:病变由浅层筋膜向深层筋膜侵袭,引起五大症候群较重,伴有深层肌间隔狭窄、粘滞性增高,其间神经血管受压,肢体运动牵拉组织症状加剧,肢体活动明显受限制时,患者出现“保护性肌组织张力低下”现象,即临床常见的肌组织“废用性萎缩”常误诊为“病理性肌萎缩”现象,实是保护性机制
                  ,常见于重症椎间盘突出,骨质增生症,重症肩凝症。
                  5.4同肌相接(同经相接)
                        
                  按解剖部位和症状表现,肌劳损常呈现出的症状行走特征类似于祖国医学经筋分布循行路线。因肌组织上、下肌交接的起止点均处于同一骨性解剖结构上。通过浅深筋膜相接、传递,上、下肌的起止点同附于一侧骨性部位。
                  5.5如何找到隐性点   
                  现在各种软组织劳损颈肩腰腿痛的疼痛点(阳性点)多数是病人提供的,这个阳性点虽然治愈,在相关部位,如长肌往往止点部为阳性点,其相关部位起点部或支持点部的隐性点是靠医者应用肌源性腱性筋膜劳损机制,就能检测出隐性点,关节部位可改变体位,才能检测出真正的隐性点,只有把阳性点和隐性点同时治愈,才能提高疗效和避免隐性点上升为阳性点而造成疾病复发,(主要矛盾解决,次要矛盾反应出来)。
                  6.治疗
               采用中医微创针法(松筋针、小针刀、齿钩针)依据不同部位(胸背及四肢)解剖肌束、肌间隔、临床症状,中医经筋理论循经定点,在局麻下,使针在特定区域进入皮下沿浅、深筋膜平行疏通摆动(得气),当手下有松动感时即可出针。在治疗过程中,根据针感反应,判断劳损性质,所出现的痛、酸、胀、麻等感觉,可以判断出症状严重程度、病变范围大小,浅深度等。以上四种反应感是筋膜劳损特有的反应感。反应感的轻重与症状轻重成正比,即症状愈重,针法进入病变区,针下感觉愈强烈。如针感反应范围愈大,病变范围也愈大。反之治疗后如针感反应减弱,症状趋向痊愈。如针法进入无反应区,为无筋膜劳损区。
                  应用肌源性、腱性筋膜劳损病理机制,对软组织急、慢性劳损病理改变,提供了现代解剖学依据,并在临床应用中西医结合检查可测知各种软组织劳损在何肌组织、何肌层、肌间隔、肌腱起止点及好发部位,提高了诊断水平。按解剖部位肌筋膜解剖结构基础结合临床症候群症状,肌组织劳损常呈现出的症状行走特征类似于祖国医学经筋分布循行路线。可以测出真正阳性点、隐性点,采用中医微创针法把阳性点和隐性点同时治愈,才能提高疗效和避免隐性点上升为阳性点而造成疾病复发,减少误诊、漏诊,提高治愈率,达到临床立竿见影之效。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松筋针治疗软组织劳损肌筋膜病

Baidu
颈肩腰腿痛理疗店加盟 颈肩腰腿痛之王王学昌 颈肩腰腿痛加盟 疼痛连锁加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