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进的中医正骨 发表于 2014-1-2 18:08:50

针刀医学平刺原理以及临床运用初探

1、何为针刀平刺?
                  以针刀医学理论为指导,吸收陈超然教授关于筋膜的理论以及拨针操作的理念,以及针灸平刺操作,发现并提出平面粘连的特殊病理表现,设计新型平刺针刀系列,对平面粘连病损进行平刺的疏通剥离,达到松解、减压、延长等功效。针刀平刺松解法是针刀操作的创新,对筋膜病损的治疗有重要的意义。是对针刀闭合性手术操作方法的有益的补充,在针刀医学领域具有一定的原创性。
                  “平”除了指针刺角度,还有平衡之意,动态平衡、力平衡的理论都是针刀医学的重要理论基础。针刀平刺通过对浅层的浅深筋膜之间的平面粘连的松解和减压,调节了肌筋膜的动态平衡,从而取得很好的治疗效果。笔者认为浅深筋膜之间是十二经筋的主体部分,是十二筋脉的外围系统,通过对浅层十二经筋病损或者穴位的干预,有效的调节十二筋脉的功能,取得很好的通经脉,调整局部和全身气血的作用。
                  2、针刀平刺的思考过程
                  笔者于2007年底提出针刀平刺并进行研究论证。查阅针刀的主要的著作没有针刀平刺的提法和论述。2008元月平刺针刀申报专利。2009年8月获得新型发明专利证书。2008年5月参加大连针法会议,介绍平刺针刀以及操作。《针刀平刺技术》参加2008年10月的世界针刀学术交流会。
                  《平刺针刀治疗筋膜炎》2009年4月成都针刀中国行论坛演讲。
                  2009年9月武汉微创针刀分会成立大会交流演讲。2009年12月郑州、2010年3月沭阳、2010年六月杭州针刀中国行论坛专题演讲讲以及演示。2009年八月,周中焕教授论文《三维针刀的治疗模式》讲述针刀平刺松解是三维治疗的重要环节之一。2009年10月北京汉章针刀医学研究院第二届国际针刀学术交流会《针刀医学之平刺松解探讨》专题演讲并现场演示。
                  3、平面粘连的是软组织损伤的普遍形式,是在朱汉章老师关于慢性软组织损伤的四大病理基础上的补充。
                  慢性软组织损伤的新的病因病理学是针刀医学创始人朱汉章教授的创新理论,是针刀医学的核心理论之一。慢性软组织损伤的过程中无菌性炎症是一个基本的病理表现形式,但并非唯一的病理损害。从软组织损伤的科研中证实无菌性炎症一周后软组织进入修复阶段,修复后的粘连和瘢痕是新的病理表现形式。修复后的失代偿引起软组织的正常动静态平衡失调,或者过度的修复,比如瘢痕体制,也有很多是过度的保护或者治疗干预导致过度的修复,我们在临床就发现很多浅筋膜的增厚甚至板状改变。无菌性炎症存在于急慢性软组织损伤过程中,但其始终是病理结果而非是软组织损伤的病因。我们在临床发现很多的患者不存在无菌性炎症表现,但是疼痛和功能活动受限等很多症状却很重。可以说粘连由修复的结果变成了动静态平衡失调之因、力平衡失调之因。堵塞缺血是软组织损伤在粘连挛缩后的继发的病理改变形式,正常的局部代谢受到影响,酸性物质、致痛物质堆积,局部的神经末梢出现过敏反应,新的无菌性炎症也会形成。可以说血液循环的状态与无菌性炎症的吸收非常关键,所谓“痛则不通,通则不痛”,也就是粘连、挛缩、堵塞、缺血病理和针刀松解的必然关系。
                  筋膜分布的广泛性和平面走性的解剖特点以及浅筋膜的防御作用,所以平面的修复必然是平面的粘连。很多的粘连都是由点到线,由线到面,由面到立体的损害过程。皮肤和浅筋膜之间,浅筋膜和深筋膜之间,甚至深筋膜和肌肉之间都存在广泛的平面损伤。皮肤和浅筋膜之间,浅筋膜和深筋膜之间的平面粘连是最适合针刀平刺松解的解剖层面。
                  4、关于平刺针刀器械的设计思路
                  4.1平刺针刀(专利号200820096239.3)
                  新型平刺针刀为平刺操作提供极为方便的微创器械,其形状呈“Z”字形,针身分为针身后部、针身转位部和针身前部。针身后部和针身转位部不进入人体,针身转位部与针身后部及针身前部均呈90度角,这样使在平刺操作时针柄和皮肤之间有2cm距离,所以更容易掌握进针的角度和进行平行于浅筋膜的推拨。针身呈圆柱形,有1.2mm、1mm、0.7mm、0.5mm四种规格。针身的前部是进入人体进行治疗的部分,有3cm、5cm、7cm、9cm不同长度,可以满足不同病变面积的平刺松解。针头长1cm,呈楔形,分为圆头无刃针头和扁平带刃齐平口针头两种,以方便锐性松解和钝性松解的选择。圆头无刃针头直径有0.3mm、0.5mm、0.8mm、1mm四种,扁平带刃平齐口针头刀口线宽度有0.3mm、0.5mm、0.8mm、1mm四种。
                  4.2临床体会
                  筋膜组织是机体重要的防御组织,分布甚广,具有弹性、柔韧性。有很多肌肉还直接附着于筋膜,使该筋膜成为肌肉的延续部分,因此,肌肉和筋膜在功能上可视为一个整体。浅筋膜是疏松的结缔组织,该层与皮肤相似,位于全身皮肤层下,有第二防御系统之称。深筋膜又称固有筋膜,是位于浅筋膜深面并包裹着肌肉的纤维组织膜。当肌肉收缩时,可以同时牵拉筋膜,使筋膜受力,并将力传递到骨和其他组织,从而完成各种运动。筋膜常常是同时受到几个不同方向的力的牵拉,所以筋膜损伤的机会较其他组织更多一些。如臀部筋膜受到臀大肌、臀中肌和阔筋膜张肌三个方向的剪力的牵拉。筋膜直接或间接受到高应力的作用,可使其富有弹性的纤维撕裂或者弹性减退,相关肌肉挛缩,而致局部缺血,并有筋膜和皮肤或肌肉发生粘连。甚至有的筋膜变性增厚或钙化。浅筋膜和深筋膜的浅层病变都是在人体的较浅部,是用平刺操作即可达到最佳的松解和减压。临床可以通过进针的层次感来准确判断针尖到达的层次,针穿过每一层有落空感,皮肤下是浅筋膜层,浅筋膜下是深筋膜层,深筋膜下是肌肉层。
                  为了解决针刀器械对浅筋膜的病损在平刺治疗时角度不易掌握和操作不灵活的缺点,新型平刺针刀在针身部设计了一个向上的转位部分,且针头分为扁平带刃齐平口针头和圆头无刃针头,兼有针刀锐性松解和超然拨针钝性松解的优点,对浅筋膜病损可以达到一个平面的和立体的松解治疗,并且操作简单、安全、高效。
                   操作是先垂直快速进皮肤,然后调整针身与皮肤呈15度角以下,针身前部进入皮肤和浅筋膜之间进行平刺拨松。浅筋膜和深筋膜之间有粘连病损时,先进入皮肤,穿过浅筋膜针下有落空感,调整针身和皮肤角度,针身前部平刺入浅筋膜和深筋膜之间。
                  以前的针刀操作我们大多是在直刺和斜刺下完成,是通过点的干预配合术后手法以及患者的康复训练达到松解和调节,从而治愈软伤的病损。这种点的松解可以称为“邮票孔原理”。病损面积较宽的我们一般是通过增加进针点来增加疗效,但是很多患者的粘连松解还是不够,因此疗效不理想。通过观察和解剖研究,临床上软伤筋膜的平面粘连不但存在,而且还很多,一般慢性的软组织损伤都伴有筋膜的平面粘连和挛缩,甚至增厚。平刺的松解正是在此思路下产生,并参考了针灸的平刺针法。平刺针刀松解主要参照解剖层次来进行操作,其干预的层面是皮下或浅深筋膜之间的粘连,这个平面也并非完全是空的间隙,因为筋膜是疏松的组织,一般针下感觉比较松空,粘连挛缩的针下感觉紧满、钝厚。无筋膜病损针刀进入患者无疼痛感觉,有筋膜粘连的患者在松解时明显的酸痛感、刺痛感,或向平时酸痛的区域放射。由于筋膜的病损是粘连和挛缩增厚一般是同时并存,所以单纯的平刺或直斜刺并不彻底松解延长,很多情况是联合运用平刺和直斜刺,可以称为交叉松解筋膜法,即是平刺松解平面粘连,直斜刺延长松解筋膜,达到一个立体的针刀松解。总的来说平刺干预的解剖位置较浅,很多患者通过浅筋膜上下的干预就可以达到很好的整体调节,可以称为“公共汽车效应”,即无论前门或后门,只要有人下,都可以调节车的拥挤。当然,很多病人较深部位的干预还是必须的,直斜刺就可发挥很大的作用,一般颈肩部平刺为主,直斜刺为辅就能达到很好的疗效,而腰部是以直刺为主,平刺为辅,因为腰部横突尖、横突下缘、横突根、关节突外缘等的病损较深较多。
                  5、关于筋膜学说
                  5.1筋膜的解剖
                  筋膜是纤维性组织,按筋膜所在的部位,可分为浅筋膜、深筋膜和浆膜下筋膜。针刀医学主要研究运动系统即肌肉相关的筋膜,有人称此为肌筋膜。筋膜组织是机体重要的防御组织,分布甚广,具有弹性、柔韧性。
                  5.1.1浅层筋膜
                  浅筋膜是疏松的结缔组织,该层与皮肤相似,位于全身皮肤层下,有第二防御系统之称。肢体伸面的筋膜较厚实,屈面的筋膜较薄弱。外表与皮肤内层相紧贴,内层覆盖于肌肉、肌腱和其他组织的表面。浅层筋膜又是皮下脂肪组织的支架,此层筋膜内富有脂肪组织,有些部位可形成较厚的“皮下脂肪垫”。
                  浅筋膜的发育情况有所不同,儿童、妇女及丰腴者浅筋膜厚;老年、男性、瘦弱者则相反。同一个体的不同部位也不一致,腹壁、臀部的浅筋膜较厚,眼睑等处浅筋膜甚薄。浅筋膜内纤维束的强弱、松紧,关系到皮肤的移动性以及解剖时剥离皮肤的难易。头皮、项、背、手掌、足底等部的浅筋膜致密,使皮肤紧密连接于深部结构,其他部位的浅筋膜则较疏松并有弹性;筋膜延续形成鞘。浅筋膜内有浅动、静脉、淋巴管及皮神经分布。浅动脉一般细小不明显,浅静脉则较显著,有的相当粗大,浅静脉一般不与动脉伴行,行程中相互吻合,并常与深静脉相交通,浅静脉最后穿深筋膜注入深静脉。浅淋巴管丰富,但很细小,管壁薄而透明,难以辨认。浅淋巴管行程中的某些部位(如头、颈、腋窝、腹股沟等处)可见到淋巴结。皮神经先在筋膜深侧,然后穿出深筋膜,在浅筋膜内经行,并以细支分布于皮肤。
                  5.1.2深层筋膜
                  又称固有筋膜,是位于浅筋膜深面并包裹着肌肉的纤维组织膜。包盖在肌浅面者为深筋膜浅层;包被深层肌者为深筋膜深层。四肢的深筋膜还深入肌群之间,深部连于骨骼,特称肌间隔,肌间隔是包绕着一块或一群肌肉的结缔组织,如“刀入鞘”,故称之“肌鞘”。身体各部的深筋膜,其厚薄强弱有所不同,躯干部者较弱,四肢者较强,上肢者较弱,下肢者较强,腕踝部深筋膜浅层特别增厚,形成支持带。某些部位的深筋膜作为肌的起止点,增强成腱样结构,如胸腰筋膜、髂胫束等。在某些部位两层筋膜之间,或在筋膜与肌、骨等器官之间,由疏松结缔组织充填,称筋膜间隙。深筋膜(或有骨参加)还可形成包绕血管神经束或包被某些器官的囊鞘,称(骨)筋膜鞘(囊)。各处深筋膜的厚薄、纤维走向及与肌肉的关系、肌间隔、血管神经鞘等不同。筋膜组织在各关节处,肌肉组织活动频繁处,肌肉交会处,形成团块状、片状,大小不一富含脂肪的组织叫筋膜组织缓冲区。如下肢有腘窝、上肢有腋窝等处。这种缓冲区有调节周围筋膜紧张度的功能。支持点筋膜:在浅层肌组织中的阔肌,长肌的中央(段)的张力点,也叫肌肉收缩支持点,均为筋膜组织,因该部位是承受力点,机体本能的代偿,使该部位筋膜结缔组织变韧、变实,形成伪韧带或筋膜板等。供长肌、阔肌中段(央)收缩时起支持之用。
                  5.2筋膜组织的功能
                  a.能减少肌肉间摩擦,保证每块肌肉或肌群能单独进行活动。b.约束肌腱,改变肌肉的牵拉方向,以调节肌肉的作用。c.供肌肉附着,以扩大肌肉附着面积,起到支持点作用。d.对外力及内部运动起缓冲软垫作用,特别长期受压迫和牵拉部位,脂肪充实其间形成脂肪垫。e.由于神经、血管在筋膜间穿行,筋膜组织有助于神经血管的解剖定位。f.其分隔、包裹、覆盖的特点,在病变情况下有特殊意义,如限制炎症扩散,修复组织功能等。j.防御保护功能。受寒感冒的斜方肌浅筋膜紧张是‘防御性机制”,阻止寒邪向里扩散。“关节滞留”现象是
                  “保护性”机制,具有阻止寒湿症状上行关节扩散,也防止症状下行关节扩散。
                  5.3筋膜的生物力学特性
                  筋膜广泛存在于体内各个组织器官之间,其功能是对各组织、器官起到支持、限制和保护作用,是各组织器官完成功能活动时所必须的辅助装置,肌筋膜覆盖或包裹肌肉,与肌肉紧密集合。有很多的肌肉还直接附着于筋膜,使该筋膜成为肌肉的延续部分,因此,肌肉和筋膜在功能上可视为一个整体。
                  当肌肉收缩时,可以同时牵拉筋膜,使筋膜受力,并将力传递到骨和其他组织,从而完成各种运动。筋膜常常是同时受到几个不同方向的力的牵拉,所以筋膜损伤的机会较其他组织更多一些。如臀部筋膜受到臀大肌、臀中肌和阔筋膜张肌三个方向的剪力的牵拉。
                  筋膜直接或间接受到高应力的作用,可使其富有弹性的纤维撕裂或者弹性减退,相关肌肉反射挛缩,致局部缺血,并有筋膜和皮肤或(和)肌肉发生粘连,甚至有的筋膜变性增厚或钙化。
                  5.4陈超然教授提出的脂肪垫和筋膜支持点认识
                  脂肪垫:浅筋膜内富有脂肪组织,有些部位可形成较厚的“皮下脂肪垫”。皮下脂肪垫本身不能引起症状,但在生理病理、外因等刺激下,皮下脂肪不断堆积到一定程度时,使皮下疏松结缔组织失去应有的宽松度而产生压迫、紧滞现象。在外因寒冷、潮湿的刺激下,肢体动、静力劳作牵拉过度时,均可激发临床症状,如疼痛、酸麻、肢冷、功能障碍等。其好发部位:上背部:为颈肩综合症(颈椎病),下背部:为腰臀腿痛,前面:腹部疼痛合并内脏症。皮下脂肪垫的形态大小、厚薄差异很大,大者以背部为最大,厚者以腹部为最厚,经常受压迫的脂肪垫最坚实,前臂、小腿等处较薄弱。
                  筋膜支持点:在浅层肌组织中的阔肌,长肌的中央(段)的张力点,也叫肌肉收缩支持点,均为筋膜组织,因该部位是承受力点,机体本能的代偿,使该部位筋膜结缔组织变韧、变实,形成伪韧带或筋膜板等。供长肌、阔肌中段(央)收缩时起支持之用。支持点的特定部位:(1)各种长肌的中段均有支持点,如腓肠肌外侧头中段有支持点;(2)各种圆肌、扁肌,中央均有支持点,如臀大肌中央;(3)特别是腰L1~5段腰髂肋肌之中段也有支持点,即临床常见的第三横突综合征病因在此。支持点是肌组织收缩时最大应力点,也是易损点。
                  5.5.筋膜损伤的病理
                  5.5.1粘连疤痕
                  软组织损伤后结缔组织修复,过度修复的结果形成粘连疤痕。皮肤和浅筋膜之间以及浅深筋膜之间正常的是一个疏松弹性组织,损伤后筋膜的防御和修复,形成一个平面的粘连疤痕,并且这种病理改变广泛存在于慢性软组织损伤中。单纯的直刺松解对筋膜间的粘连疤痕的干预是有限的,因此笔者结合临床提出了针刀平刺松解,并设计了平刺针刀。平刺针刀对筋膜平面粘连的松解达到一个面的干预,因此松解彻底,疗效很好。
                  5.5.2挛缩增厚
                  慢性筋膜的损伤在B超的显示表现为增厚现象。体查捏提钝厚感,而患者明显酸痛。筋膜的增厚与损害后的局部力学状态的改变行成筋膜组织代偿性变化有关。
                  5.5.3 紧张高压
                  有研究证明,静息时当骨骼肌筋膜内压高达8mmHg时,即可发生慢性骨筋膜间隔综合征
                  。同时骨筋膜间隔内压增高导致的骨骼肌慢性缺血性损害其原因为慢性劳损或急性损伤后遗无菌性炎症刺激后所致骨骼肌肥大,毛细血管和组织间液的液体交换发生紊乱。由于筋膜内压增高后,腰背筋膜下间隙消失,肌纤维内血流量下降,血循环障碍进一步加重无菌性炎症刺激而引起疼痛痛。有研究发现:筋膜在休息松弛后其内压超过30mmHg,且在6min内不能降至试验前水平。
                     
                  软组织损害中,首先损害的是包被肌肉的筋膜骨骼附着处,损害的无菌性炎症刺激后继发肌痉挛时伴随的筋膜内压增高,消除骨筋膜骨骼附着处无菌性炎症刺激后,可解除肌痉挛,同时也就解除了筋膜内压增高现象。所以筋膜损害是其骨骼附着处而非筋膜的膜腹部。同时软组织损害时首当其冲的是浅筋膜,检此区域损害时除引起主诉疼痛症状与功能障碍外,其压痛区域在表浅部的浅压痛。无浅压痛而只有深压痛者,并非浅筋膜病损。
                  筋膜损伤后,其间隙由于血液循环的改变等形成高压,比如腰骶棘肌的损伤,实际上是腰筋膜鞘高压的表现。腰筋膜是全身最厚、最大、最坚韧的致密结缔组织之一,分浅、深二层,它形成骶棘肌的肌纤维鞘。向上附着于第十二肋下缘,向下附着于髂嵴,向内附着于棘突、横突,向外浅深二层筋膜愈合构成腹肌的起始腱膜。该腱鞘是全身运动量最大、受力最强的腱鞘,它负担着上身重量及肩负外界重量,该部是腰L4/5至L5/S1传递到下肢之枢纽,该部又是全身最薄弱之处,也是发病率最高,症最重之处。由于活动频繁,在动静力劳损致动静态平衡失调,其内压增高,形成筋膜鞘狭窄症。症状有放射性或连续性疼痛、酸痛、麻木、肢冷等症。
                  6、针刀平刺与十二经筋
                  中医辞典:筋膜:指肌肉的坚韧部分。附于骨节者为筋,包于肌腱外者为膜。是联络关节、肌肉,主司运动的组织。为肝所主,并赖肝血的滋养。《素问·痿论》:“肝主身之筋膜。”筋属肝,其在人体内呈纵横交错状分布,须得肝之疏泄和肝血濡养方可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灵枢·五色》言:“肝合筋。”说明筋禀肝气而为用。《素问·宣明五气篇》云:“肝主筋。”进一步论述了肝与筋的关系。《说文》认为筋为“肉力”表明筋有一定力量,《灵枢·经脉》曰:“人始生,先成精,……筋为刚。”明确提出了筋具有刚强的生理特性。《说文》中筋“从竹者”,竹多节,筋与关节有关,《素问·五脏生成篇》云:“诸筋者皆属于节。”说明骨间形成的关节之联结,主要依赖筋性组织加以包裹约束。《素问·痿论篇》言:“宗筋主束骨而利机关也。”筋通过对骨骼的约束,附在骨上收缩与弛张,产生屈伸和旋转运动。筋为五体之一,筋与皮、肉、骨共同组成躯壳,维持人体形态,保护五脏六腑免受外来压力或冲击而造成损伤。《素问·宣明五气篇》“久行伤筋”的描述提示筋还具有一定的耐劳性。
                     
                  肝藏血而养筋,肝主疏泄调节情志。在临床肌筋膜病损会受到情绪因素的影响而加重筋膜病损的紧张挛缩,所以在治疗中要帮助病人放松身心,对治疗有一定帮助。同时在病人内服中药时适当加入调补肝血,疏肝理气的中药。
                  十二经筋是十二经脉之气输布于筋肉骨节的体系。十二经筋是十二经的外围系统,对十二经脉起到防御的作用。十二经筋行于体表,不入内脏,其主体部分在十二经的浅层,从解剖上来看,主要在浅深筋膜这个部分。横络实际上是浅深筋膜的平面粘连,其盛加于大经之上,针刀平刺解结,简便快捷。
                  7、针刀平刺治疗操作
                  7.1 定点
                  在筋膜病损的周围适当的选点,避开浅层血管,便于操作,便于平刺针刀进入到治疗区域。一般定点较少,因为一个点可以180度甚至360度的松解,筋膜病损面积大的可以分片松解,发挥平刺松解的简便灵巧,微创痛小的特点。另外定点也讲究一定的美观整齐。十二经筋循行部位的痛点或者穴位也是重要的治疗点。
                  7.2 进针
                  食指和拇指握住针柄,针身和皮肤约45度角,快速弹性进针,初学者可以先用左手压紧皮肤固定,右手中指抵住针身转折处,进针后体会进入的层次,到浅深筋膜之间的层面,调整角度低于15度,这个层面的痛感较小。
                  7.3 平刺推拨
                  进针并调整好角度后,快速向病损间隙推拨,针体微上翘弹性用力,每个推拨之间注意停顿,分散刺激,减少痛感。针体在浅深筋膜之间,无病损针下感觉空软无阻力且病人无感觉,粘连挛缩则针下紧涩阻力感,且病人感觉有轻微酸痛或拨离的刺痛感。
                  7.4 平行摆动
                  推拨完毕,针体可左右摆动,拇指和食指紧捏针柄,平行上抬针体,进行一个按摩提筋的物理松解操作。
                  7.5 留针
                  松解完毕,要求留针10-20分钟,通络减压效果更好。
                  8、针刀平刺的临床运用
                  8.1慢性筋膜炎的针刀平刺治疗
                  慢性筋膜炎是针刀平刺的优势所在,因为浅筋膜的防御作用所以慢性损伤特别多。而且慢性筋膜炎在慢性软组织损伤中普遍存在,很多疾病都合并有慢性筋膜炎。比如颈椎病中斜方肌筋膜炎普遍存在。下面以平刺治疗斜方肌筋膜炎、腰背筋膜炎来简单阐述。
                  8.1.1斜方肌筋膜
                  斜方肌以腱膜形式起于项部背上部皮下,为三角形的阔肌,底向脊柱,尖在肩峰,两侧斜方肌合在一起,形如斜方形。自上而下肌纤维以腱膜起自上项线内1/3部、枕外隆凸、项韧带全长、第7颈椎棘突及全部胸椎棘突及其棘上韧带。上部肌纤维斜向下外方,止于锁骨外1/3部后缘及其附近的骨面。中部肌纤维平向外方,止于肩峰内缘和肩胛冈上缘外侧部。下部肌纤维斜向上外方,止于肩胛冈下缘内侧部。
                  斜方肌筋膜在枕颈肩胛的损伤比较普遍,平面的粘连也比较多。我们以肩井穴这个部位的疼痛为例子探讨斜方肌筋膜炎的平刺松解治疗。肩井穴这个部位是第七颈椎棘突和肩峰连线的中点,直刺有一定风险,而平刺就比较安全,松解也比较彻底。
                  8.1.2腰背筋膜炎
                  腰背筋膜特别发达,腰背筋膜前叶位于骶棘肌深面,上附于第12肋下缘,下附在髂嵴上,内侧连于腰椎横突尖。在L1-L4椎体与横突之间陷沟附着腰大肌的大部分,小部分腰大肌上部肌纤维可延伸至后纵隔最下部及隔肌的后方,以肌齿形式分别起于相邻椎骨的椎体和椎间盘边缘,并附着于L1-L4椎体以及其横突前面和下缘。腰背筋膜前叶外侧与腰背筋膜后叶的外缘融合,包被腰部所有伸展肌群,为一坚韧的纤维膜,可保持肌肉的正常位置,便于肌群的收缩。腰背筋膜可分浅深两层,即浅层:位于斜方肌、背阔肌和下后锯肌的深面,覆盖骶棘肌和背部深层短肌。此层筋膜在腰部,由于背阔肌和下后锯肌的腱膜增强而特别发达。它向上续以项筋膜,向下附着于髂嵴等处,内侧与胸腰椎棘突、棘上韧带和骶中嵴相连,外侧附着于肋间筋膜,和腹横肌腱膜,此层筋膜深层。此外还有附着于局部肌肉的筋膜如:髂腰肌筋膜、腰方肌筋膜等。
                  腰背筋膜炎在腰部疾病中普遍存在,多是立体的损伤,浅层的平面粘连和横突、椎板的深部挛缩形成腰筋膜鞘管式的损伤,只有平刺、斜刺、直刺的三维立体松解模式才会有更好的疗效。
                  8.2部分慢性皮肤疾病的针刀平刺治疗
                  部分皮肤病是因为局部的浅筋膜和真皮的平面粘连后缺血的过敏性改变,我们在临床尝试对浅筋膜和真皮之间针刀平刺干预对神经性皮炎和牛皮癣等取得很好疗效。并且有些疼痛病也因为平刺浅筋膜和真皮之间而愈,可以认为是对经络十二皮部的有效干预产生的经络效应。
                  8.3面部疾病的针刀平刺治疗
                  面部的针刀平刺对顽固面瘫以及面部美容是一个新的方法,面部一般浅筋膜很薄甚至没有,针刀平刺的层面基本是皮肤层和深筋膜浅层之间。
                  8.4针刀平刺用于减肥治疗
                  针刀平刺用于局部减肥,疼痛小,而且安全。针刀在脂肪层平面松解通透干预面积大,操作简便。
                  9、讨论
                  9.1筋膜的平面粘连在慢性软组织损伤中普遍存在,针刀平刺治疗就是基于这样的病理状态由笔者提出并在临床广泛运用并取得更好的治痛效果。平刺针刀是笔者为平刺角度的易于掌握而设计的新型针刀器械。
                  9.2浅深筋膜间的平刺干预能迅速治痛。通过临床的大量患者运用,笔者以及已经运用平刺技术的医生的体会认为,浅深筋膜的针刀干预可以达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一般治疗完毕,治疗部位的疼痛立即消失或减轻,单纯的筋膜病损疗效最为显著。并且浅深筋膜的针刀干预能迅速减压,这样很多复杂的临床症状很快得到解除。而且通过浅层的松解可以调节深部的紧张,使软组织的动态平衡得到调节,很多患者通过浅层的干预可以获得很好的疗效。
                  有很多浅层的病损误诊为是深层的病损。
                  9.3笔者的体会在临床中我们把很多浅层筋膜的病损忽视或者误诊为是深层病损,过多的干预深层或者骨面而并未取得很好效果,通过对浅深筋膜之间的平刺松解,反而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这提示我们对浅层病损和深层病损要细心下功夫鉴别。
                  9.4针刀立体松解疗效才会更好。由于临床软组织损伤的复杂性,浅深病损的共同存在,所以单纯的松解效果有限。平刺直刺斜刺结合,立体减压松解效果才会更好。如腰椎骶棘肌损伤,浅层平刺和横突直刺,深筋膜浅层斜刺,腰筋膜鞘才得以减压松解。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针刀医学平刺原理以及临床运用初探

Baidu
颈肩腰腿痛理疗店加盟 颈肩腰腿痛之王王学昌 颈肩腰腿痛加盟 疼痛连锁加盟